一地新规:医院每年至少发50篇科普作品,且单篇平均阅读量要达到1万以上!
近日,河南卫健委印发了《河南省妇幼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其中一项是针对医务人员的量化指标,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
根据《工作方案》,三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应当设置新媒体健康科普账号,每年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不少于50篇科普作品,不仅如此,还要求单篇科普作品平均阅读量达到1万以上,另外二级妇幼保健院新媒体平台也要每年发布不少于12篇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图源:官网截图
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单一,但由于掌握着宣传工具的多为专业机构,其严谨性一般来说还值得信任。
但在近年来,健康科普迎来了新的难题。伴随着自媒体平台兴起,信息输出门槛大幅降低,这带来了资讯的蓬勃发展,但其内容却良莠不齐,普通人往往对此难辨真假,被造谣信息蒙骗更是时有发生。
所以,尤其针对健康领域的严肃科普,确实应该由专业医疗机构负责,以避免出现广泛的误导情况,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该规定一出,大家一针见血地问了一个问题:新规是合理的,初心是为民的,但是这些科普文章由谁去写呢?
我们都知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现在不管是三甲医院,还是乡镇医院,几乎都开创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大多是以医院大事件、病例分析、科普文章等几大类型为主。
笔者和几个医生朋友聊过之后,发现各医院的情况都大同小异:大部分医院都有自己的宣传部门,医院大事件主要是由宣传部门自己撰写,像一些病例分析和科普文章主要还是会分配到各个科室,毕竟真实病例来自于真实临床,少有的小医院或许还是医生兼职运营。
也就是说,这不少于50篇的科普文章,最后可能还是会落到医生头上。
医生除了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指标的考核,现在再加上科普这项,可谓是“雪上加霜”。
不过我们认真计算一下,一年50篇,平均分配到各个科室,其实任务量倒不是很重,真正难的是那“平均1万以上的阅读量”。
首先,科普的基础是专业性,但若想实现广泛传播,仅仅靠专业性还远远不够。举例来说,笔者关注了大量医院的新媒体账号,其中多数更新的推文根本称不上是具有可阅读性的“科普”,甚至都是临床指南的摘录,别说患者,很多医生都可能看不下去。
其实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在保障专业性的前提下,还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
1.亮眼的标题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手机上都充斥着大量更新内容,若想被注意到,标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噱头”。
2.合适的时机
人对于资讯的关注往往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例如在疫情期间,关于疫苗的科普可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其他时间段,这几乎不可能。
3.阅读门槛低
如果仅从专业角度出发,那么科普就直接放论文汇总即可。所谓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向非专业人士深入浅出介绍知识的过程,所以阅读门槛低尤为重要。
从实际角度出发,并没受过系统媒体技能培训的医务人员,可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合格的科普文。再退一步讲,在自媒体红利逐渐褪去的今天,即使将上述条件全部满足,对于一个新账号而言,想要实现平均阅读量过万也绝非易事。
由此可见,河南省发布的量化指标,将会给相关人员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完成指标,账号运营者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潜心研究传播规律,进而输出具有传播能力的文章;另一个是陷入无穷无尽的刷阅读量造假,以应付完成指标。
任谁都知道,哪条路被选择的可能性会更大。
想必大家都有过“被迫为自己医院文章投票、点赞、转发、关注”的经历,对于这种硬性任务大家也很无奈,可能到头来经过医院所有员工的努力,阅读量也只不过几百而已。
初心本是为了给普通老百姓传播医学知识,最后很有可能会变成为了完成指标而科普文章,一切貌似变得毫无意义。
目前,很多医院正在用着最不科学的方式和理念在拼命“科普”,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最后,笔者还想说一个和医生关系更密切的问题,在这个《工作方案》中除了对科普文章篇数和字数的任务要求,我们发现并无任何鼓励。
如果健康科普由专业机构负责,但若没有实实在在的激励,除了最后会变成“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也无法调动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
前段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具体包括:
1.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统筹部署。
2.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3.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和从事科普活动,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已有多地允许科普作品作为一项代表作成为职称晋升评审的几项条件之一。
例如,天津要求晋升的代表作最低只有一项,这意味着只凭借科普作品就可以符合评审条件。河南和四川与其他省市不同,把健康科普放在了评审之前,要求科普作品作为必备的申报资格,换句话说,没有科普作品可能连申请高级职称的资格都没有。
长期以来,职称晋升“唯论文”的风气始终被业内人士诟病,如今尝试用“科普”进行转型,也许算得上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初心。
去年11月,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携手推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该排行榜是全国首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不难看出,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科普将是未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早重视便越有可能抢得先机。
不过话说回来,这项政策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不过如果想真的达到“科普”的目标,不仅要下硬性任务,还需适当供鼓励机制。
毕竟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应得的报酬,这个道理对于医疗界同样适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