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的元凶
★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漫天雪
人们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充满抱怨,比如最富有的10%阶层占据了财富的90%云云,这句话似乎放在哪个国家都适用。
但是应该去思考形成它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富裕人群的收入是通过服务消费者而取得的,那么就不但不应该反对他们,反倒要支持他们,因为这正是人类福利增进的基本途径。每个人的才能都不同,收入存在差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共同富裕指的是每个人都比过去更富裕,而不是搞平等主义的财富均等。让能力不同的人财富相等,才是最大的不公正,结果就是共同贫穷。
如果富裕人群的收入是因为特定的宏观政策导致的,那么这实际上就是掠夺。这时候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去检讨这些宏观政策,而不是仅仅将矛头对准这些人。如果搞不清里面的根源,就容易偏离应当攻击的对象,无的放矢。
现在造成财富差距不公正地扩大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全世界通货膨胀的政策。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超发了、膨胀了,价格上涨只是其结果,不能把现象当原因。而且,通胀中也不是所有商品价格都同时同比例上涨,先拿到新增货币资金的行业,价格首先上涨而且涨幅大;后拿到和没有拿到的,价格就后上涨或者涨幅小,由此价格结构发生变化。
价格结构的变化意味着收入分配的变化。那些先拿到新增货币的人,购买力上升,可以在其他商品尚未涨价之前购买商品,享受通胀的利益,并由此推高物价;而后拿到和没有拿到新钱的人,则只能在价格已经上涨之后购买商品,承受通胀的损失。这个过程就发生了财富的转移。
比如银行系统扩张信贷,那么谁靠近货币的源头,谁就受益。我是大型工程承包商,先拿到新增信贷资金了,可以买买买了;给我供货的原材料生产者、机械设备生产商、土地所有者接收到了我支付给他的货币,它也受益了,这些行业价格上涨;原材料生产商又将这些资金支付给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这些从业者受益;从业者有了更多现金余额,开始购买商品,推动商品价格上涨了……以此类推,这就是一条“货币食物链”。
到最后,没有接受信贷资金的工薪阶层和农民,则只能购买价格已经上涨了的商品。
所以通胀就是将后拿到、没拿到新增货币的人的财富,向先拿到的人转移。
这个过程当然还会造成先拿到新增信贷资金的行业扩张,没有拿到的就萎缩,由此扭曲生产结构,制造经济危机。
这就是著名的坎蒂隆效应。
这种财富分配、价格结构变化、生产结构扭曲的效应,是货币扩张的基本规律。要考察谁从中受益谁受损,还要研究新增货币注入经济的途径。也就是说,新增货币资金率先注入哪个领域,会造成不同形式的坎蒂隆效应,决定了哪些人可以从中受益及受损。
首先当然就是从公众向政府的收入转移。
因为货币发行权是垄断的,只有它才能发行货币,发了就能自己用。昼夜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用这张纸从所有人那里购买商品,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爽的事情。而且,这种操作不用经过立法机构的同意,直接以“货币政策”的名义就可以搞了,这是“筹措资金”最方便快捷的办法。谁都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
现代不兑现纸币制度下,理论上增发货币是无止境的,因为它不像挖金矿,是有成本和利润的约束的。所以增发货币的极限只受到经济崩溃、所有人财富被稀释一空、纸币被抛弃的约束。
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
点到为止,点到为止。
第二,从实体经济向金融系统的转移。
金融部门的收入总是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就是因为很明显地,金融部门就是创造货币的源头,它和国家是同盟关系,是不受民法和财产法律规范的超级特权部门。
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资产,就是基础货币。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按照货币乘数扩张货币供应。假如它在央行的存款是10亿,准备金率是10%,那么理论上就可以扩张出100亿的货币供给。其办法就是直接在贷款人的户头上写个数字即可。由此赚取大量利润。
金融机构可以投资股市、债券,由此推高股市和债券的收益率。因此即便是央行宏观货币政策不起作用了,发生流动性陷阱了,钱没有到达实体经济,在金融机构内部空转,对它仍然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运作,不断增加准备金,提升自己的收益。那么它可以继续推动持有金融资产的群体收入增长。
金融业就是货币扩张的源头,而且有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不是谁都能办银行的。因此它的这份利益是永久有保障的,不像其他行业,只有在新增货币流入这个行业,它才能受益。
第三,从消费品向资本品行业的转移。
新增货币资金通过信贷途径注入经济,是商业周期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按照坎蒂隆效应,很明显的是,谁能够承包大型工程,给政府供应商品和服务,接受政府的支付,谁就是仅比银行晚一步拿到新增信贷资金的人,处在货币扩张的“核心圈子”。
它们包括军火商、大型工程承包商、政府采购供应商,等等。总之谁能够拿到政府合同,谁就是下一轮的受益人。
这些大型项目,都是远离消费端的资本品生产项目,因此会推动资本品价格上涨,并且从消费品领域抽走稀缺资源,由此扭曲生产结构,导致资本品价格相对于消费品价格上涨,这就是财富从消费品领域转移到资本品领域。
举个简单一点的例子。搞大工程需要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的生产需要钢材,由此推动这些要素的价格上涨。那么假如你是一个个体户,需要买车和钢材,就必须比过去付出更高的价格才能买到,你的财富被转移到了交通运输设备和钢材生产企业那里。
在信贷扩张期,资产价格上升,越是远离消费品的资本品生产行业,收入增长越快。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土地所有者、原材料生产者、水泥钢材建材等行业价格快速上涨,会赚得盆满钵满。而消费品行业,则一直还没有涨价,但是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却上涨了,所以都在苦苦支撑。
第四,从没房的到有房的人转移。
房地产就是资本品行业,当银行着重于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时,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所有买房的都受益,没买的就受损。
第五,私营部门向国营部门的转移。
银行发放贷款,要看资信程度和可抵押物,以及还款能力。资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的财富数量,国企在这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因此新增信贷资金会首先流入国有部门。
然而国有部门这些已有的财富,本身就是过去通胀政策的结果。所以通胀政策具有“马太效应”。它启动了国有化的进程,不断挤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第六,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转移。
因此城市总是比乡村更先拿到新增货币资金,大型项目都在城市,农村不会贷款修地铁和机场。
第七,从债权人到债务人的转移。
通胀政策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债务人可以以下降了的购买力的货币偿还借款,由此减轻自己的实际负担。这鼓励了举债、入不敷出和短期行为。
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人是各国政府。
第八,从穷人到富人的转移。
越是富有的人,并不是持有更多的现金,而是持有更多的资产。当通胀发生,会激励人们更多地购置金融和实物资产,但是贫困阶层和工薪阶层没有更大实力,因此在他们的资产结构中,现金资产的份额更大。
但是所得税是对现金收入的征税,因此在个人资产结构中,金融和实物资产占到较大比重的富裕人群,可以保护自己免受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影响,而现金资产比例较高的中产阶级,则必须面对因通胀导致名义现金收入的提高,进而导致所得税累进税率上升的影响,被征收更多的税收。
因此在通胀中,作为累进制的所得税,实际上是一种累退税。谁现金收入越高,越是被征收更高比例的所得税,由此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第九,从其他国家向美国的转移。
这就是国际上的坎蒂隆效应。
可以把美国、中国都想象成一个人或者企业,美元是世界货币,是通胀的源头,因此当然是美国人最先拿到新增货币。美国人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尚未上涨之前购买商品,因此最受益。而美国的供货商,因接收到美元,其次受益。这就是“输出通胀”,即通胀在国际上的传导效应。
只要参与国际贸易,就避免不了被美国政府通过美元通胀掠夺。因为美元是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
我国与美国有紧密的贸易往来,且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因此是在美国之后拿到新增货币(美元)的人,所以我国也从中受益。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材料,用美元支付,那些受出口原材料到我国的国家,再其次受益。以此类推。
很明显,那些资源贫瘠、生产能力较弱,出口较少的国家,无法从扩张的美元中受益,遭受了净损失。
这解释了与美国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富裕,而与美国较少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则贫穷的原因。
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货币扩张导致的坎蒂隆效应根据注入的途径不同,发生的再分配效应的不同。对美国有益,也不是对美国所有人有益,而是对美国先拿到新增美元的人有益;对中国有益,当然也不是对中国所有人有益,而是对中国的出口商有益,因为他们对美国供货,拿到了新增美元货币。除此之外,这两个国家的其他人则受损。
当然,享受美元通胀利益的国家,同样也要承担美元通胀引起的国际生产结构变化导致的经济危机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全球动荡的原因。越是与美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风险就越大,对各国的影响并不均匀。例如朝鲜就很少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是生产原材料的国家,即资本品的国家,越会在美元通胀的情况下经历繁荣,但是会累积大量资产泡沫,在衰退中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因为坎蒂隆效应总是会导致高阶商品价格上涨高于消费品,在衰退期则发生灾难性的逆转。
如果美元新增货币首先流入其他国家,那么并不会引起美国国内商品价格上涨,而是将价格通胀的压力传导到了接受货币的国家。这解释了美国一直在通胀,在国内商品价格涨幅并不高的现象,因为这些货币被作为贸易支付手段流到了国外。接受货币的国家会由此加大货币供应量,来抵消这种影响,由此加剧本国信贷扩张。
题图:Rubens Santoro(来源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