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市场的规律,都蕴藏在那些流传已久的经典书籍中
《细读商业经典》每周解读一本书,涵盖商业社科、投资理财、科技发展、政经儒学等主题,吴晓波、马国川、马红漫、王煜全、张笑宇、费勇、姜鹏等学者领衔解读。
所以对于阅读一本经典来说,正确的打开方法往往比“不懂也要死磕”的信念更重要。
因此从去年10月份开始,吴晓波频道推出了《细读商业经典》的读书会员课程,吴晓波老师领衔解读,同时邀请了经济、投资、科技、政治等领域的代表老师加入,比如费勇、马国川、马红漫、王煜全、张云、张笑宇等。
通过每周解读一本书,老师们结合当下的现实,用大家听得懂的方式,把商业史上的经典图书逐一且细致地解读给大家听。和一些市面上的主流观点相比,他们为读者们提供了更多新的视角。
截至目前,《细读商业经典》已经更新了28期,每一期的时长都在1个小时以上,昨晚更新的第28期,是财经评论家马红漫老师解读《战胜华尔街》。
马红漫老师解读的“投资哲学”系列经典,包括《战胜华尔街》《读懂巴菲特的投资逻辑》《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助推》等书。马红漫老师研究宏观经济周期和价值投资近二十年,他擅长把枯燥的财经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他会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把这些书讲透 。
在马红漫老师看来,这些书的作用是用来破题的,他自己讲解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这四本书。比如在第一集《战胜华尔街》这本书中,老师除了解读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之道,还有很多关于林奇的其他书,他都会融合在一起讲给大家听,最后他还会从他个人的投资经验出发,给到大家一些实操性的投资锦囊。
今天小巴为大家精选了一些老师们独有的“新视角”,一起来看看吧。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时候就入场,投资其中一家公司,期待这家公司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然后从中盈利。
但财经评论家马红漫老师在解读《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时告诉我们这是错的。他给的说法叫做“胜而后求战”,就是当一个行业中,有几百家公司在竞争的时候,绝对不投。当行业中出现垄断现象或出现非常明显的优势企业的时候,再去买那家胜出公司。
可能有很多同学会说,等到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股票已经上涨,下手为时已晚。马红漫老师解释尽管股票已经上涨,但依然能够赚钱。比如当美的、格力、海尔成为家电三巨头后,你再去买它们的股票,你依然可以享受至少10年股价上涨的红利。比如腾讯、百度、阿里这类的公司成为行业翘楚后,公司股价至少有10—15年确定性的上涨。(当然最近两年下跌,这跟政策有关系。)
投资理念和方法|什么叫一家优势公司|定价权的核心标准是什么|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为什么说电影和手机游戏行业不值得投资|你喜欢古董型公司还是棒冰型公司|“表弟指标”判断投资时机|六种价值陷阱
当时日本人到全世界买东西,尤其爱去美国买。比如日本人把美国纽约最有名的帝国大厦买下来了,把美国人收藏的很多艺术品也买了。1985年到1990年这一段时间,日本东京的地价、房价都不断高涨。甚至当时有人说,仅仅一个东京的地价就能把整个美国买下来。
那么日本是什么时候才出的问题?1990年年底,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相继破灭,直到1992年日本经济才真正开始往下走。从1985年到1992年,这之间有7年的时间差。有人说这是好几十年的阴谋,马国川老师认为这纯粹是胡扯。如果一个阴谋短期内不能实现的话,各种其他因素就会把阴谋冲掉,能持续7年的阴谋是不存在的。
但复旦大学教授姜鹏老师在解读《德政之要》时告诉我们这是错的。制度的“制”和治理的“治”是两回事,我们今天讲的呼唤法治是治理的“治”。用英文去对应,很简单,“法制”对应的是rule by law,“法治”对应的是rule of law。
但吴晓波老师在解读《浩荡两千年》时告诉我们,男耕女织在中国经济史上是个诅咒。
从大禹时代开始,我们整个国家通过治水被统一起来,到汉武帝时,总人口超过5000万,到宋朝时,总人口超过1个亿。我们建立了科举制、军爵制等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稳固帝国的稳定和繁荣。
但是,此时矛盾出现了,要发展经济,就要靠商人,而商人是自由市场的产物,对国家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稳定很重要,但发展又是硬道理,如果经济不发展,国家也没办法保持可持续的稳定。所以从管仲变法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变法、王安石变法,这个国家一直在稳定和发展之间摇摆。
到了明清时,皇帝终于想明白了,发展不重要。
在工业革命的枪炮打进中国之前,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治理者,只要满足老百姓两件事:第一,一日三餐有饭吃;第二,有衣服穿,到了冬天不会被冻死。于是我们通过水稻解决吃粮的问题,通过棉花革命解决穿衣服的问题,当这两个问题被解决以后,这个国家的时间就停滞了,进入到了长期的大陆孤立主义时代。
王安石变法的阴影|第一批自由民是谁|卧碑石是什么|为什么人口增加城市化率却下降|战争为什么推动技术|中国为何不能摆脱官场依赖|为何土地成为周期之母
但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全球CEO张云老师在解读《品类创新》时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去创造一种新的事实,而是创造一种新的认知。也许这种认知已经存在10年、100年,但只要在消费者的认知里是新的,它就是一种创新。
让消费者建立一种新的认知,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看重的是认知,而不是事实。
张云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全球商业环境特点|品类创新如何战胜事实创新|Burberry是怎么成功的|什么是趋势|为什么终极战场不是产品|如何开餐饮店|一个行业中如果有一个已经占领了趋势的品牌,该怎么办|所有公司都需要定位吗
截至目前,《细读商业经典》已经围绕商业社科、投资理财、科技发展、政经儒学等主题解读了28本书,平均每本书的解读时长超1个小时,课程收听人次超85万。
这门课程的会员费用是360元/年,现在订阅课程,你将获得这些权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