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鲁克|A legacy, now, for all time. Good night.
2022年7月2日,极具影响力的戏剧梦想家、受人尊敬的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在巴黎去世,享年97岁。
作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戏剧导演之一,彼得·布鲁克的作品以提炼戏剧的精华而闻名,以清晰的视角和独特的风格呈现,更重要的是他激励着每一代戏剧创作人变得更加大胆,更富实验性;没有人比他更能让戏剧走出传统的礼堂,在任何表演者和观众可以分享的“空的空间”点燃戏剧的热情——这本出版于1968年的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空的空间》里宣言:“我可以把任何空的空间都称之为裸露的舞台。一个人走过这个空旷的地方,而另一个人正在看着他,这就是一场戏剧表演所需要的一切。”
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空的空间》也是布鲁克的“告别英国”。在当时的英国,没有钱也没有意愿能够继续支持彼得·布鲁克的戏剧实验和研究,他耀眼的英国生涯在近半个世纪前就结束了,但他对当时和多年后的观众、演员和戏剧公司的影响却丝毫不减,并在另一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继续蔓延到世界。
位于巴黎的Bouffes du Nord
回望彼得·布鲁克,值得再次写下他最坚定的信念之一——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可享用的精神遗产——知识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好奇心,而不是解释,是人类存在的动力。
下文节译自《卫报》发表的《彼得·布鲁克:英国戏剧的伟大探索者》
Peter Brook: the great seeker of British theatre
作者:马克·劳森Mark Laws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2022/jul/03/peter-brook-the-great-seeker-of-british-theatre
1962年,彼得·霍尔,彼得·布鲁克和米歇尔·圣丹尼斯
20世纪中叶两位最重要的英国戏剧导演是同时代的人,也是亲密的朋友,他们都叫彼得。但是当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建立并运营起英国最大的剧院——先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然后是英国国家剧院(NT)时——彼得·布鲁克决定逃离这些剧院,逃离英国。他在巴黎拥有了自己的剧院(Bouffes du Nord),成立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后50年,在那里从事他毕生而独特的项目,这些项目只有在世界巡演时才会来到英国。
Paul Scofield主演的《李尔王》
但是,尽管有长时间的缺席,他不喜欢被描述为一个流亡者,布鲁克对英国剧院的影响无法忽视。他在英国最重要的两部莎士比亚作品——1962年保罗·斯科菲尔德(Paul Scofield)主演的《李尔王》和1970年的《仲夏夜之梦》站在了时代前列。这两部作品的色彩截然相反:《李尔王》看起来黑暗、凄凉、厄运重重(布鲁克甚至拒绝了1971年的电影版使用色彩设计),而《仲夏夜之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杰罗姆·罗宾斯的芭蕾舞杰作《聚会之舞》的启发,把莎士比亚带到了马戏团的秋千上,整体色调明亮、轻快(NT Live浸没版《仲夏夜之梦》的导演、也是NT前总监尼古拉斯·希特纳就提到过深受彼得·布鲁克这版的启发)。
1949年,在浴室读剧本的彼得·布鲁克
1950年,布鲁克和导演安东尼·奎尔(Anthony Quayle,右),演员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左)探讨《一报还一报》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导演从布鲁克那里学到了尊重内在韵律、忽略舞台指导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莎士比亚既无关又相关的体验。这些成就被有效地概括在一本简短但思想丰富的书中——《仁慈的品质:对莎士比亚的反思》(The Quality of Mercy: Reflections on Shakespeare),该书将实用的舞台艺术与文学、心理学剖析相结合。
布鲁克对世界戏剧界的持久影响是通过他1968年的著作《空的空间》体现的,这本书在不断重印中被不断挖掘。其中,布鲁克把戏剧分为“僵死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当下的戏剧”四种类型,“僵死的戏剧”即包含了商业剧院提供的大部分内容和补贴机构制作的更沉闷的作品——这通常是为保守的观众定制的;而“神圣的戏剧”代表了最好的剧院试图超越表演者和观众的努力;“粗俗”或“粗糙”鼓励不在场,只是在某种情况下需要精心准备,一如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被炸毁的汉堡歌剧院废墟上上演的一场即兴戏剧表演深深地打动了导演;“当下的戏剧”更是一个不好定义的概念,涉及到传统和创新的结合,通常也被解释为反对戏剧被建筑所束缚的另一个论点。后来如迈克尔·格兰达吉(Michael Grandage)和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对于临时演出场所的偏好,反映了布鲁克创意自由的愿景。
而出走欧陆的彼得·布鲁克,坚信他在艺术上和气质上都不适合主持政府资助的庞然大物(如NT或者RSC),一直以位于巴黎的北方剧院(Bouffes du Nord)为根据地,进行他无国界的戏剧探索,包括1985年在阿维尼翁戏剧节首演的九小时版《摩诃婆罗多》,这部源自梵文史诗的作品成为布鲁克与合作者Jean-Claude Carrière上演十年之久的代表作。
1967年,《马拉/萨德》
布鲁克对本国在世剧作家的兴趣或多或少局限于卡里尔·丘吉尔(Caryl Churchill)的《远方》(Far Away)和改编自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的《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现当代剧作家是爱尔兰裔法国人塞缪尔·贝克特和法国人安托南·阿尔托。阿尔托倡导的“残酷戏剧”(theatre of cruelty)理论催生了布鲁克在60年代中后期最重要、也颇具争议性的两个作品——《马拉/萨德》(Marat/Sade)和《US》(如果说布鲁克1962年留给英国的《李尔王》帮助定义了60年代的伦敦文化,那么这两部作品则预示着1968年的反战对抗)。
……
在巴比肯艺术中心上演的歌剧《魔笛》
布鲁克在英国的最后几部作品——都是与他晚年的主要合作者玛丽-海伦娜·伊斯坦尼(Marie-Hélène Estienne)共同执导的——证明了他在非莎士比亚戏剧在理论上比实践上更好。《囚徒》(The Prisoner)是一部罪与罚的沉思,但一个以真实的火灾和想象的老鼠为特色的场景暗示了布鲁克的想法势必与更严格的剧院安全规定相冲突。同样,在之前的作品《惊奇山谷》中,一些场景同样是无法上演的。
最后的作品还有(来过中国乌镇戏剧节的)《为什么?》(Why?),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回顾性和反思性作品,灵感源自前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一个“被戏剧杀死的人”,他极大地影响了布鲁克;不顾晚年视力下降和身体虚弱,2019年10月布鲁克还在英国国家剧院推出了《Playing by Ear》,以45分钟关于表演艺术的睿智而有趣的想法再次征服了观众。
20世纪英国戏剧史必定会多次提到这两个彼得。霍尔的巨大成就是在斯特拉福德和伦敦创建起了文化殿堂,让英国戏剧再次在今天成为旗帜。然而,布鲁克对在这些建筑内部工作的人们的想象力有着更大影响,并树立了另一个榜样——越来越多地到剧场之外拓土开疆。
“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松竹株式会社、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22年1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达208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53地,放映超过9000场,观影人次超过68万人。放映由阿里大麦旗下的现场演出品牌Mailive联合运营推广,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大力支持,并共同倡导艺术包容、多元与无障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