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伴侣抱怨自己陷入「假性亲密」:和对方住在一起,但感觉不到亲近。爱情这种东西,好像不一会儿就消散了。
真正的「爱情保鲜剂」是什么?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长期追踪了 154 对中老年夫妻后发现:一对夫妇之间「积极共鸣(positivity resonance)」时刻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保持健康的伴侣关系,寿命也往往更长。积极共鸣的意思是:伴侣之间共同体验积极情绪时,通过行为和生理同步而产生联结感的时刻。比如爱人之间的对视、会心一笑或是你们彼此熟悉的亲密动作。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与我们传统认知上对爱「持久而不间断」的理解不同,积极共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系列「微小的积极时刻」。为了长期追踪互动变化,这些夫妇每五年都会前往大学的实验室,讨论最近发生的冲突和愉快的话题;接受录像观察、婚姻满意度和健康调查。随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 Wells 和同事们对互动录像进行编码和评估。▨ 积极情绪的共享 Shared Positive Emotion比如,和对方分享,今天我们的小猫咪又做了什么傻事,太可爱啦▨ 行为同步 Behavioral Synchrony这是指人与人之间具备切实的感官和身体联系,两个人都在同一个地方,可以看到、触摸对方,听到对方的声音,沉浸在彼此的存在中,甚至连呼吸频率都变得相似。研究者发现:较高的「积极共鸣」频率,预示着未来更好的关系,伴侣间更健康的身体和更长的寿命。 作者之一,心理学家 Barbara Fredrickson 认为,这些产生「积极共鸣」的微小时刻,是关系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体验到温暖、幽默和感情的激增,并产生一种「合一感」。这种瞬间的共鸣是最深刻的亲密,也是爱最具体的形式。面试、面基、公开演讲、上台答辩……好紧张啊,怎么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让大家距离拉近呢?莱比锡大学的 Michael 与Sascha 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表现出更多集体行为的人(即有礼貌、有爱心、热情、友善),更容易在初次见面时受到大众喜欢。在这项实验中,被试者们需要向所在小组做自我介绍,然后选择一个主题,与组员们进行 5 分钟的对话。组员们据此回答「你想认识他吗?」「你想和这个人成为朋友吗?」等问题。与此同时,训练有素的观察员将对被试的 4 种代理行为(领导/主导/自信/自夸)和 4 种集体行为(礼貌/仁慈/热情/友好)打分。▨ 当一个人表现出高代理和高集体行为的混合,也就是表现得有领导力、主动、自信,同时待人有礼貌、热情、包容,他将在群体中更受欢迎;▨ 但当你想赢得特定的一个人作为朋友时,则全然不同。研究发现:在一对一的关系上展现领导力、自信自夸是无效甚至是消极的,而表现出高集体行为(热情友好、待人有礼),更容易受到互动伙伴的独特喜欢。所以总的来说,尽可能表现出集体行为,也许能够在各个水平上与人获得喜欢和支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表现出此类特质,只是如果遇到上面的类似情况或者在初见时感到不知所措,又想拉近距离的话,不妨一试~为何孤独的人常感到
大家有过这种感觉吗?人群中热闹非常,你却有那么一瞬间脱离了出来...加州大学的 Elisa 等人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在被朋友包围时也可能感到孤独,他们的「神经反应」甚至都与别人不同。研究者首先通过问卷和孤独量表,了解了被试们的社会脱节情况。然后将他们两人一组地分为 3 种搭配:孤独/孤独、非孤独/非孤独、孤独/非孤独。功能性磁共振数据采集发现:孤独/孤独组的脑部特定皮层、神经回路的相似度比其他组都小。而且,即使孤独/孤独组的两人是朋友,差异依然是显著的。这意味着:孤独的人在神经通路上与他人具有很大差异。每个个体的神经反应都是特殊的,而非孤独个体在神经反应方面彼此则非常相似。这么看来,孤独的人可能会以与同龄人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DDL(截止时间),民间尊称一声「死线」,我一直认为它平等地将压力发给所有人——然而,美国休斯顿大学发表在《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传统认知相反,DDL 其实和压力水平无关。在实验中,参与者们均有一篇对职业生涯至关重要的论文或提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提交。Hasan 等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观察(前两天有 DDL,后两天没有 DDL),并通过传感器捕获参与者的活动和状态。监测期间,参与者像平时一样在办公室工作,但每天早晚要填写心理问卷。结果显示:人们的工作压力似乎与 DDL 无关,而是与阅读/写作的数量、手机的使用程度,以及他们的休息频率有关 👇横轴分别为写作时间、手机使用频率以及休息时间,纵轴为交感神经激活程度,均呈现正相关具体来说,你的写作时间越长、手机使用频率越高、休息频率越高,交感神经激活程度也随之显著上升(表明压力越大)。「不要回避,要反击」
在逆境当中,人们很容易感到绝望,但一些人似乎总能更快地「好起来」。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也许与个体的「心理韧性」有关。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一种适应能力,当人们在面临灾难事件或压力时,能够减轻甚至克服其对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创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保持身体的正常心理状态,同时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增强。最近,普林斯顿大学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面对冲突展开「反击」并获得奖励的小鼠,更有心理韧性。在这项动物实验中,Annegret 等人将一只较小的小鼠与一只更大、更具攻击性的小鼠放在笼子里,这些大老鼠通常会攻击较小的小鼠。那些小鼠需要经历连续十天的攻击,之后接受事后行为测试以评估其韧性,记录行为与多巴胺神经元活动情况。结果发现,那些倾向于逃避的小鼠最终表现出类似抑郁的行为,比如在压力事件后的社交回避。与此同时,反击的老鼠表现出了更大的心理韧性。「它们会转向侵略者,伸出爪子,跳到它身上,但它们就是不放弃。」Annegret 说。研究者认为,虽然「与反击相关的防御姿势」是预测心理韧性的关键,但与韧性更密切相关的是,在反击小鼠的大脑的奖励系统中产生了多巴胺。这也说明,在面对威胁时我们不仅要反击,还要因为反击这个动作而得到奖励,因为我们做得很好。在面对冲突事件时,选择什么对应方法有很大的影响。适当展示攻击性而带来的这种「愉悦」,可以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心理复原能力。Jenna L. Wells et al, Positivity resonance in long-term married couples: Multimod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for health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22). DOI: 10.1037/pspi0000385Baek,et al. (2023). Lonely Individuals Process the World in Idiosyncratic Ways.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10.1177/09567976221145316Dufner, et al. (2023). On How to Be Liked in First Encounters: The Effects of Agentic and Communal Behaviors on Popularity and Unique Li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21147258Hasan, et al(2023),Sympathetic Activation in Deadlines of Deskbound Research - A Study in the Wild,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DOI:10.1145/3544549.3585585Annegret Falkner, Behavioral and dopaminergic signatures of resilience, 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5328-2作者:囷囷、两可 编辑:江湖边 封面:behance
✍️ 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仔细想想每天的生活,好像都是那些微小的时刻,让我们不由衷地觉得原来这就很幸福。这些小事,才是影响生活心境的主要因素。在今年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指出,对生活产生积极反馈,能引导人们去向好的生活并感知幸福。你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感到幸福的小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那些“我又可以了”的瞬间,让幸福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