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与乐相遇 《美在东方》邀您共赏礼乐之美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音乐承载着历史长河发出古老的乐声;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串联起中华文化的文脉和肌理。当音乐与书法相遇,将碰撞出怎样余音袅袅的文化之美?
由人民网匠心出品的《美在东方》第五期《礼乐之美》开播。《礼乐之美》共分上下两集,在本节视频中,久鼎箜篌博物馆创始人、箜篌演奏家鲁璐与文化史学者、书法家郑晓华共话“书乐”之美,为您呈现优美动人的东方神韵。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於伦理者也”,这是《礼记》中关于“音乐”的一段记载。在古人看来,“乐”通于伦理;在现代人看来,“乐”不仅有曼妙的旋律,其背后还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
“在古代中国文明中,箜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鲁璐介绍,箜篌的本土化过程,使其逐渐带有东方印记。她认为,箜篌链接了世界,又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之趣。
在五代十国的传世古画中,在敦煌莫高窟的乐舞壁画中,在许多浮雕文物中,都能看到箜篌的身影。鲁璐认为,从以点带面的弹奏中,箜篌呈现给世人一种波澜壮阔的文化张力。“它是乐器里的集大成者。”她说。
在郑晓华看来,这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支,时刻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像一根无形的绳子,串联起中华文化的文脉。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记录了占事问卜的社会活动;西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上镌刻铭文来歌颂文治武功;秦汉以降,古汉字的象形意味逐渐淡化,越来越纯粹,成为人们记事、抒情、审美的一件生活乐事。
书法与音乐相通。“开始写一幅字,一点点写下去后,墨在纸上慢慢晕染开,就像拨动一根琴弦后的袅袅余音。”文化史学者、书法家郑晓华表示,顺锋运笔是柔缓的曲线,表达了青春浪漫的感觉;逆锋运笔比较沉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就像弹琴时的不同手法和节奏。”他说。
对此,箜篌演奏家鲁璐表示赞同:“我非常喜欢草书创作那种酣畅淋漓挥洒的感觉,就像在倾情地弹琴刮奏一样。”
“汉代草书出现,风靡一时。”郑晓华表示,草书以其抒情性征服了当时的学子。随后,为了便于识别,又进而发展出工草兼顾的行书笔法。
隋唐时期,出现了汉字标准化的楷书字体。“宋代之后,书法家在之前多种字体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时代。”郑晓华说。
郑晓华认为,历代文人不断对中国书法进行人文建构,使其产生形式与精神相对应的关系,“字如其人”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书法无论从产生还是发展,都牵系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隐含在汉字书法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世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的漫漫征程,传统文化始终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美在东方》节目旨在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之源,在古今之中窥见涌动而蓬勃的生命力,以一次次文化大咖之间的哲思对话为标尺,丈量东方文化之古,碰撞东方文化之新。
《美在东方》节目共五期,每期分上下两集。以城之美、艺术之美、传承之美、生活之美、礼乐之美等五大话题为切入点,邀请十位跨领域、跨代际的文化嘉宾促膝对谈,共同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与魅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