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精神病院50%是青少年:等你真的看见孩子,你才知道今天的孩子有多惨

精神病院50%是青少年:等你真的看见孩子,你才知道今天的孩子有多惨

公众号新闻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春和
来源:洞见父母(ID: fmczs100)

养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能适应生活的人。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今天班上有两个抑郁症同学割腕了。”

前几天晚上,接娃放学,初二的女儿跟我说了这个让人痛心的消息。

女儿告诉我,老师派她们几个同学在校园里找人。

她很害怕,害怕打开某间厕所门就会看到倒在里面的同学。

我当时心就绷紧了,心里一阵阵的难受。

早前看过的一期采访,说的就是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

精神病院,过半是青少年!很多人试过自残。


可偏偏,很多家长无知无觉,认为孩子活得很幸福,吃喝不愁。

女儿家长群里,就有家长表示,看不懂现在的小孩,动不动就跳楼,都是惯出来的毛病。


真心提醒大家,提醒所有家长:

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成长是正常的,现在孩子成长空间是不正常的、极其恶劣的。

01

  • 以前的孩子,活在生活里,与生活的联结紧密。


过去,孩子的世界里,顶多50%是学习。

我小时候,学习是肯定要学的,但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是自由的。

农闲时,一放学,全村的孩子,就漫山遍野地疯玩。

农忙时,给大人送水送饭,挎着竹篮拾麦穗,下水田插秧,也是有的。

最忙的时候,有的学校甚至会放半个月的“农忙假”。

现在想想,倒不是小孩子能忙多少农活,关键是能让孩子知道:生活具体是怎样的。

这样养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能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生存的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学会承受压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保持耐心……

孩子也能在实际的生活里了解自己,感知世界。

可现在的孩子呢?是活在学业里,活在网络里。

从上小学开始,他们生活的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就只剩下学习。

每天早上六七点出门去学校,在教室一坐就要坐到下午四五点。

整个教室,一抬头就是乌压压的人头,大家都低着头,背影满是焦虑。

放了学,就急匆匆地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写作业,写到11点半就该睡觉了。

孩子就像个人形机器,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

学习之外,孩子一头扎进了虚拟网络。

他们在网络里游戏,在网络里交友,在网络里了解世界。

这样的孩子,仿佛活在一片悬浮的楼阁里,没法和真切的生活去联结。

但,养育的终极目标,恰恰是培养一个能适应生活的人啊。

让孩子活在多种多样的生活里,和生活紧密联结,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02

  • 以前的孩子,呼朋引伴,与伙伴的联结紧密。


过去的孩子,不管是城市大院,还是农村小户,都是一大群孩子混龄成长。

也没人管你是男孩女孩,斗鸡、扔沙包、跳山羊、跳绳……玩的多是群体游戏。

今天你俩一伙,明天他俩一伙,吵闹、游戏、和好,每天上演。

这就是,最真实、有效的社会实践。

不同的认知水平,迫使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增加不同体验,互相学习。

小孩子跟大孩子学成长:如何跟人交往,怎么融入团队,如何去寻求支持,发生冲突怎样去和解,怎么在复杂的情境中生存?

大孩子也通过“教小孩子”长大:增加对自我的肯定,发展同理心,滋生责任感,获得成就感。

而现在,钢筋混凝土联手写不完的作业,“关”住了孩子。

他们孤单地长大,仅有的伙伴也几乎都是同龄人。

大家认知水平差不多,你笨我也笨,社会教养能力从何增长?

同时,同伴关系的缺失,不仅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无形中禁锢了孩子的天性。

没有朋友,少了情绪的宣泄出口,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

孩子,是从同伴身上看见成长的多样性,从同伴和环境的互动中成长。

03

  • 以前的孩子,天地辽阔,与大自然的联结紧密。


以前的孩子,天地辽阔。

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田野里放风筝,探索欲、好奇心肆意挥洒。

高兴了漫山遍野地疯跑,不高兴了也是漫山遍野地疯跑,情绪也有释放的出口。

这样的孩子,自由、松弛,生命力蓬勃,越成长,越有劲。


可再看看现在的孩子,早已和“自然”脱了轨。

一睁眼就是钢筋水泥,在校禁止课后奔跑打闹,回家只剩下埋头写作业……

有数据显示,中国45.21%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趋势,且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远离自然的孩子,自由、好奇心、探索欲,被极限挤压,还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比如,心理承受力差、缺乏同理心、注意力涣散、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董宇辉曾强调:对孩子来说,自由最重要。

被束缚在家里一直写作业的孩子,一定会羡慕在楼下奔跑跳跃的孩子。

孜孜不倦的补课,不如自然对孩子生命力的唤醒。


04

  • 以前的孩子,在熟人眼里长大,与社会的联结更紧密。


过去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紧密,是聚合。

我出生在中国西南的山区农村,那个时候的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

三世同堂或者四世同堂,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大家子。

除此之外,叔伯婶娘,堂兄弟姐妹,也都是天天打照面,屋檐相接的邻居也多是宗族旁支。

即使是在城里,街坊邻居也是亲近的。

总之,过去的孩子就是在一大群人的眼中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样养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从这个孩子诞生开始,他就一定能从周围找到自己的庇护者。

总有一个人是纯粹喜欢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喜欢,还有爷爷奶奶喜欢。

爷爷奶奶不喜欢,那还有外公外婆,叔伯婶娘喜欢……

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大家庭的体系中,找到支撑者,这就是孩子天然的社会支持。

那现在呢?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隔离,是分散。

城里的孩子,哪还认得几个邻居?村里的孩子,又大多成了留守儿童。

想要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几乎不可能,毕竟房价昂贵。

更多的家庭结构是一家三口,孩子一旦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爱,那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失去了支持,很容易就没活路了。

很多人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

是啊,父母都爱孩子,但会爱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却不一定。

05

今天的孩子,成长环境太单一了。

现实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活得很惨、很苦。

他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朋友也少之又少,他的自信心被磨灭了,他的成就感也丧失了……

所以,做家长,千万不要认为现在孩子过得很好。

等你真的看见了孩子,你才知道今天的孩子多惨。

你若看不见孩子的苦,理解不了孩子的痛,你就真的帮不上孩子了。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亲生儿遭华人精英父母抛弃!踢出家门13年,关精神病院…在墨尔本唐人街被青少年入店抢包!澳华人分享奇葩经历:青少年假装找厕所,实则抢了包就跑……越是有出息的孩子,在这些方面越不“合群”,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波士顿马拉松有新的冠名赞助商把女儿逼进精神病院后,我才明白:父母太优秀,未必是好事三级片女星跳楼身亡!被母亲逼着拍片,被富豪玩至精神失常,她到底有多惨?“她疼她死!”丈夫痛骂剖腹产老婆3小时:进了产房,你才知道嫁的是什么人夫妻互指有病,先后把对方送进精神病院,当地卫健部门:两家医院收治流程规范为什么你累死,也教不出内驱力强的孩子,别等娃上初中才知道等等,你真的确定你会挑夏天的防晒霜吗?鸟巢惊人一幕15年后才知道,长期运动和不运动的孩子,大脑发生了变化...精神病院挤满了10来岁的孩子:有些话,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Uber推出青少年账户:将首次允许18岁以下的青少年独自出行又一个明星,进了精神病院网友在精神病院中的真实见闻…果然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忍…美国华人博士精英父母抛弃亲儿子! 流浪机场睡街边 被丢精神病院 谁之过?把女儿逼进精神病院后,我才明白:父母太优秀,就是场灾难夫妻先后将对方送进精神病院:强行扎针、灌药、绑在床上想养一个内驱力强的孩子,这个“黄金配方”拿去就能用,我不想你们上了中学才知道一日一诗:此时此刻 / 我真的看见 / 你望着弯月 / 望着天边 | 孙非孔 :念十本青少年原版佳作,指引青少年人生的方向,帮他们了解自我,识别人性,洞察未来他吐槽美国:“疯子已接管精神病院”2023读书笔记(二)今天的午餐回国感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3个时间出生的孩子,说明是个“福娃”,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华人博士精英「父母抛弃亲儿子」孩子生病被踢出家门13年,流浪机场睡大街,被丢精神病院中日花名脱钩:木兰VS.木蓮10岁前,你对孩子有多简单粗暴,14岁后,孩子的叛逆期就来得有多凶猛纽约市精神病院变住房!你敢住吗?没工作,靠“做跨境电商”猛赚两年:有钱人的快乐,你真的想不到 。。孩子住进精神病院后,被夺走的抚养权又强塞了回来 | 人间“入职第一天,我被送进精神病院”卧底精神病院4年,这个“疯子”发现了成为天才的路径有哪些专业,是你真正去读了才知道的「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