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学渣”。
从小跟着姥姥长大,没有上过幼儿园,刚上小学时只会说家乡土话,从课堂纪律到学习成绩全都跟不上班,一二年级经常被罚站和留堂。
转折点是在三年级时遇到了一个新老师。有一天,范才元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哆哆嗦嗦回答完毕,老师大声说:“答得好!”全班同学一起鼓掌,欢呼:“呱呱叫!”我第一次得到这样的待遇,当时满脸发热,兴奋得浑身失去了重量。
从一个被挖苦、被冷落的丑小鸭被看到、被认可,那种感觉太幸福了。
之后,我特别愿意上范老师的课。老师布置背一篇课文,我背诵全书;老师布置写周记,我写日记;布置读一本课外书,我要读十本。
渐渐地,我完全不在意老师的表扬和分数,我不理解什么叫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感到被奔涌的心流所淹没,如醉如痴、甘之如饴。
大学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就是内在动力的激发。
大学毕业后,我在五年的教师生涯中直接教过300多个学生,也像无数激励过我的老师那样陪伴我的学生。
1999年给高三学生举办18岁成人仪式。李峥嵘在最后一排第一个。
20年后,他们在聚会时说:“李老师,我们不记得当年你教过我们什么知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你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20年后,李峥嵘在广州书店与学生偶遇。这个男生就是那个大合影里站在李峥嵘前面的孩子。我的孩子并非天赋异禀,每一个学习阶段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难。比如,刚入学总是写反字,我认识到他并不是故意捣乱或者是粗心,而是他的大脑空间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于是我们就用捏橡皮泥、在沙盘上用手指头比划的方法来代替书写。
他背课文吃力,我教他画思维导图;他背英语单词总是丢字母,我们学习了至少十种方法帮助记忆,比如学习颜色单词,把字母用对应的颜色画下来;学习动作单词,用肢体语言来模仿每一个字母。当他晚上哭着赶作业,我会给他写假条,请求老师给以更宽裕的时间……他现在念高中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习习惯、方式和风格,不再像孩童时依恋我,而是更积极地要求保持自主的空间和时间。在孩子不断成长的同时,我也运用学习理论去追逐少年时未竟的梦想——练书法、学舞蹈、尝试健身、学习视频制作、设计生活空间……我体会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艰难和喜悦。从我出版《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等书之后,很多家长和我交流,尤其是苦恼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于是,我开始系统研究这个课题,并在《北京晚报》写了三年学习专栏,致力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力。作为一个母亲、一个研究者、一个写作者,我想要尽力去分享我学习到的东西,用我的文字激发每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于是就有了这本《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打破校内和校外的壁垒、突破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学习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载甚至信息污染,如何运用技术提升自己而不是被技术所绑架?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如何建立系统化的学习,内化为知识结构?数字端阅读很容易从一个链接跳转到不相干的链接,如何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进行有效学习?智能技术一方面带来了学习的便捷,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对有效学习、深入学习、信息筛选、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比如说,知识是教育中的核心,但是不是智能的全部,而且知识也恰好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完成自动化的,所以需要改变我们和知识的关系。人类的智能不仅包括对世界的认知,还包括自我认知,理解和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能够根据情境调整情绪,不断发展自我效能感,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所以 《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探讨的不仅是掌握学习技巧,更要了解学习机制的运行之道,借助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深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思想保持觉察,进化自己的学习力。书中的内容包括:了解你的环境、了解你的身体、向大师学习各种思维方式、锻炼比智商更重要的能力。比如颜色、声音、温度、睡眠,都在微妙地影响学习效率;大人改变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或者学会倾听而非说教,更能鼓励孩子。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愉悦感的获得、内在动力的激发,才能让学习者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妙趣、发现自己的优势、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篇文章,一本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了解多一点,会多一些和问题同在的勇气、与问题共舞的信心,也多一些化解问题的智慧。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斗转星移,社会变迁,教育本质依然是人的教育。未来,可能人在许多事情上会输给人工智能,很多工作会被机器替代,但最后剩下恰好是“人之为人”最特殊最重要的——创造力、想象力、人的自我意识、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合作与共赢等等。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教育的观念不能不变,但有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探寻如何在这个时代里写好自己的故事。所有的学习,无非是塑造一个人、发现一个人、成就一个人,并找到跟这个时代最好的连接方式。文章首发《北京晚报》2023年5月20日第13版【五色土·成长】
理解生命:向诗词大师学习阅读
融会贯通:向前沿科学家学习知识迁移
腾飞引擎:向航天科学家学习冗余思维
灵光乍现:向诺奖得主学习发散思维
科学魔术:向推理大师学习观察能力
鼓励提问:向生物学家学习好奇心
中断的力量:向心理学家学习复习方法
通感与灵动:向创新大师学习可视化思维
基因能够决定学习能力吗
肠道是学习的“第二大脑”吗
视错觉:眼见未必为实
大脑像肌肉,需要运动
聪明孩子要睡够
拉住孩子的手:识别求助信号
温度、噪声、色彩变化对孩子成长有影响吗
空间整理:让学习效率更高
手机是手雷,还是学习助手
深度的玩耍、适当的偷懒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力量
助人为什么会快乐
阅读障碍的不懂与懂
写作力:故乡和阅历的积淀
记忆力:脑科学方法提取编码
判断力:ChatGPT 的真与假
批判力:从“鸭兵灭蝗”说起
刻意练习:有效进步的法宝
逆商: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开放式大脑:助你学习自觉又主动
口头表达能力:自如地输入输出
幸福思维:全身心的体验
“双减”政策下如何选择兴趣班
艺术思维的无用与有用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自控力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智能电子时代有必要学书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