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书法教育家程一墨: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和妈妈都过上有意义、有意思的生活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杨枪枪朗读音频
音乐:Goldmund-The Wind Wings
歌曲:尧十三-雨霖铃
给妈妈的心灵安歇处
学堂:
为什么妈妈参与书法学习后,家庭关系会变好呢?
董娟:
这事很有意思。
我是在儿子7岁,上小学一年级时带他来跟程一墨老师学书法的。
那会儿就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太差了,孩子可不能跟我一样。
没想到陪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是我真的喜欢上书法和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了。
除了上课、练字,我还买了好多书来看,越学越充实,越学越开心,完全顾不上盯老公、盯孩子了。
原来自己内在空虚,就成天挑老公、孩子的毛病。
当我内在足够充实了,外界对我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当我得到满足了,就不再向老公、孩子索求了。
陈明辉:
东亚文化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其实高过男性。
男性只要有份工作,能赚钱养家就行了;对女性的要求却是很复合的,除了工作,你还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你还要生好孩子、养好孩子、教育好孩子……
孩子0~15岁期间,妈妈们的压力都非常大。
我看过一份报道,称女性生完小孩后,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抑郁,只是程度和排解方式不同。
有些人程度轻些,还没意识到就过去了;有些人程度很重,家里人又不理解,就自己扛着。
书法这门艺术对妈妈们很友好,它没有特殊设备需求、特殊场地需求、特殊时段需求,操作起来方便,妈妈们随时随地都能借助书法获得休息和放松。
程一墨书法作品
我家小朋友两岁多时,我太太终于能从日复一日的照顾孩子当中,腾出一点属于她自己的时间了,就到程一墨老师这里学书法,我充当司机接送她,也顺便开始蹭课。
我亲眼见到我太太和很多全职妈妈,接触书法后产生的变化。
脱离职场,常年在家庭的小圈子里打转,让很多全职妈妈失去了自信。
深入书法和它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后,她们由内而外散发出书卷气,自信也随着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而自然提升了。
学堂:
实际上,书法成为一个契机,让妈妈们从琐碎重复的劳作中抽离出来,重新沉淀自己,走上了自我觉醒、自我完成的道路。
程一墨:
是的。
汉字最初产生于记录事情的功利需求,要记的事情越来越多,就需要记得越来越快;等记得足够多也足够快了,就必然在功利需求之上产生审美需求,产生艺术化的演进。
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书法进化了几千年;一个人一生几十年,同样要完成这样的进化。
书法和人生,有着妙不可言的互文关系;学习书法的过程,其实就变成对自己人生的观照过程。
程一墨
学堂:
现代人的生活被严格的时间表切割成碎片。
上小学、上中学、考大学、找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赚钱养家……好像都成了人生的KPI,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完不成任务,便会被评定为“没用”“废柴”。
可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KPI吗?
跟着这样的惯性行进,很多孩子才到青春期,就发现找不到生命的支点,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于是抑郁,自杀。
很多大人呢,看似能像机器一样运转,完成社会功能,但心灵是没有归依的,人是漂浮于世的,所以特别容易受外境的影响,被焦虑、愤怒席卷。
如果大人不能觉察和调试自己的异常状态,还会把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进一步加剧孩子的痛苦。
作为一个人,我们怎么能稳稳地立身立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临的难题。
以书法为入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我们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或许是破局的法门。
陈明辉:
是的,但这也非常考验老师的能力。
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让原本是“门外汉”的普通人爱上书法、爱上传统文化,并乐此不疲地探寻下去。
这方面,程一墨老师是高手,他把书法教学做活了。
程一墨:
呵呵,我这辈子的使命,就是把书法给大众讲清楚。
程一墨书法作品
持之以恒的秘诀
学堂:
很多家长苦于孩子学习一门技艺不能坚持。
即便是我们成年人,做事也常常半途而废。
您是如何一日不离书法,坚持近40年的?
程一墨: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我把书法当成一辈子的事,自然不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
而不着急,就是持之以恒的秘诀。
孩子学书不能坚持,很多时候是家长太着急了,急着向孩子要成果,逼着孩子赶进度,让孩子觉得压力山大,学习的兴趣就被破坏了。
没必要过早地把未来要干的事提前去干;提前去干,就是为了给别人看。
家长如果不太焦虑,有开放的心态,认可书法是个慢功夫,孩子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
慢慢走,才能快快到。
我印象很深,有的孩子学了三年,跟同学相比,写的都是最差的,但坚持下来,后边突然就出现井喷式的爆发。
有的孩子学霸作风,上来就一板一眼,用力过猛,反而很快就没后劲儿了。
孩子们天赋、特点不一样,起步快的未必是走得最远的。
董娟:
关于家长的焦虑,我深有体会。
如果孩子学,而我不学,我可能每天会说“你怎么写成这样,你怎么还写不好”。
跟孩子一起学后,我就不会自以为是地教训孩子了,亲自上手,就知道其中的难处了。
对孩子要求高的,往往都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
程一墨:
希望孩子坚持,教学设计也很重要,要匹配孩子的心理,把课上得既专业又好玩儿。
书法教学中的“百变一墨”
很多孩子五六岁就跟我学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他们连续坐那儿写一个多小时,实在违背天性。
我会讲一会儿书法文化的小故事,甚至加入表演;
点击观看程老师讲解
王羲之写“鹅池”的故事
再画会儿画,趣解汉字的源流;
点击观看程老师
边画画边讲解笔画
再让孩子们临一会儿帖。
点击观看程老师
讲解“鳯”字的写法
就像吃饭,几个菜换着吃,才不会厌。
另外,我不会拿我的字作为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拿孩子写的第一个字做标准,只要第二个字比第一个字有进步,我就会鼓励。
我也对家长讲,不要拿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有些孩子写字手不灵活,但记文字学知识记得很牢;有些孩子记东西差一些,写的也差一些,但写字的时候敢下笔,课堂讨论的时候敢分享,我们都要鼓励。
我还会带领孩子们参与公益活动,比如逢年过节给机关、学校、敬老院写春联。
孩子们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所学能够帮助到别人,价值感和自信心就都提升了。
学堂: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
教了这么多孩子,您有没有对比反思过自己的学书经历?
程一墨: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我小的时候学习书法其实是走过一点弯路的。
爷爷、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们偏重技法的教授,而且给我灌得太满。
比如会要求我,临帖必须临到跟帖一模一样,这个点就应该怎么写,这个横就应该怎么写。
后来我发现,临帖最终是为了脱帖,一味刻板地模仿其实会对学习者构成限制。
等我成为书法老师,我就想做孩子和书法艺术之间的一座桥梁,不是去灌输,而是去点燃孩子对书法的兴趣;
并且突破对字形的简单模仿,引导孩子去发现一个个汉字造型背后的美的规律。
点击观看程老师讲课集锦
比如,书法当中有个规律:横长则撇短,横短则撇长。
那么你写一个“大”字,第一笔的横,是可以写短也可以写长的,只要第二笔的撇随之调整,让字的整体达到一种平衡就可以了。
就像不仅2加3等于5,1加4也等于5——引导孩子发现法度、规律,他们就能在更大的空间里发挥创造了。
再比如,《兰亭序》里有20个不同形态的“之”字,有些是扁的,有些是高的,有些是斜的,有些是三角形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20种形态背后,只有4种模式,教孩子们归类去学习,就能事半功倍了。
汉字是象形文字,造字时,字形往往是从当时人的实际生活场景中撷取来的。
在教授技法之外,引入文字学知识,可视化地展现汉字的演变,更能让孩子对汉字背后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畏。
孩子们再写字的时候,就会抱着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决心。
平复青春期的激烈情绪
学堂:
孩子年幼时,父母一般是出于让孩子写好字的目的,送孩子学习书法的。
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可能会发现书法带来的额外好处。
由于学业压力增大、亲子关系冲突、同伴关系冲突、体内荷尔蒙的突然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普遍会出现情绪问题,又很难自我化解。
记得我就是在“危险的14岁”,不知如何应对外界压力和内心冲突,而无意识地钻进书法世界寻求庇护的。
关起门练字的时候,没有人干扰我,没有人评价我,外界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也都暂时远去了,在宣纸上安放一个个毛笔字时,我的心仿佛也得到了安放。
这种平复情绪的方法,在整个青少年时期都陪伴着我。
程一墨:
确实,书法会很自然地让孩子进入专注、平静的状态。
我喜欢书法的真实原因,也是它能让我获得一个纯粹属于自我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当中,你可以犯错误,可以不断地推翻自己,重塑自己。
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不公平,有一些尔虞我诈,有一些背叛,但书法世界中没有,书法就是你付出一分,它就回报你一分。
现实生活中,你也不太可能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频繁地换方向、换职业,而书法世界中,你可以尝试不同的书体,寻寻觅觅,最终发现适合你的。
你还可以在书法世界当中,肆意展现平时压抑的性格侧面。
比如,有些人做人很拘谨,处事很小心,写出字来却很张扬甚至疯狂。
学堂:
就像演员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多活了好几种人生,书法也可以帮助人触达不同的人性侧面,使自己完整起来,逐渐体会到:
我不是只能以这一种面目示人,才能获得承认和奖赏;世界很宽广,而我有很多选择。
程一墨:
是的,这样人就不会绝望。
书法包含着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哲学:
黑白、大小、斜正、疏密、收放、浓淡……你一直要在这些对比关系里寻求平衡。
草书应当楷书写,楷书应当行书写——看起来狂放不羁的草书,重要的是控制;看起来规规矩矩的楷书,重要的是写活。
内化了这样的哲学,人会变得更豁达、更懂得变通,不容易钻牛角尖。
程一墨书法作品
此外,书法真的可以让生活充满情趣。
比如,我特别不喜欢快递敲我的门,我就写张“快递放门口,请勿大声敲门”,贴在门口;
疫情期间直播,我身体抱恙,就给粉丝写了“近日咽喉痛,停播数日”;
夏天给自己写个扇面;
孩子开学了,新课本包完书皮,拿毛笔给他写上“语文书”“数学书”,都很有意思。
董娟:
学习书法之后,看待寻常事物的眼光也变得不一样了。
从前走在路上从来不会注意银行、店铺的牌匾,现在就会琢磨了:这是什么书体?印刷的还是手写的?怎么落的款?装裱得怎么样?
写字时一个笔画需要转笔管,怎么都掌握不好,程老师就提醒我们去观察摊煎饼的是怎么转动手里的小工具把煎饼摊圆的。
插花,从前就觉得一大把剪得整整齐齐,花里胡哨堆在一起是美。
熟悉了书法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美学规律,插花变成粗的跟细的、高的跟矮的疏密相间,很有意境。
连家庭主妇每天都要做的布置房间、搭配衣服,做出来美感都高一大截,跟别人不一样。
修一颗平常心
学堂:
您曾说,您追求的是“人书俱老”的境界。为书近40年,您看到自己发生了哪些心态上的变化?
程一墨:
我化用一段古人的话来总结吧:
学书三年口出狂言,学书五年指点江山,学书十年沉默寡言,又过十年无需多言。
年龄小的时候,学书法靠虚荣心驱动,是班级里写得最好的,学校里写得最好的,参加比赛总获奖,荣誉证书一大堆,初中就可以办展览,别人都标签我为“未来书法家”,谁找我题匾额我都敢题。
学习越深入,越有修为的时候,反倒越谦卑。
你看到王羲之是一种风格,颜真卿是一种风格,柳公权是一种风格,赵孟頫是一种风格……每个人都有他的风格,你就会问:那我的风格是什么?就开始往内找了。
我也看到很多同行成名之后开始消耗自己。
这种风格有市场,就只写这种风格,这几个字买的人多,就只写这几个字,原来每年创作100幅作品,发现只有其中5幅大家常买,于是变成只写这5幅,不去学习,也不再创造新东西了,功力越来越低。
有一天发现,大众审美提高了,他就被市场淘汰了。
这让我时时警醒自己。
《礼记·大学》说:仁者以财养身,不仁者以身养财。
不管社会大环境如何变化,名利的诱惑多大,我做的事情始终不变,我只需要向内看,关注我自己每天一点点的成长。
程一墨书法作品
现在,书法带给我的感觉就是平和。
写字,一定有状态好的时候,有状态不好的时候,接受自己最好的状态,也能接受不好的状态,人就平和了。
不好不代表真的不好,拉一个长线去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可能一段时间你在一种书体上没有进步,放一放,回头再拿起来,就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人的情绪也一样,一定是在高兴和不高兴之间摆动,接受两极,在两极中间体会“平常”就可以了。
学堂:
书法是在动态当中寻找平衡,人生也一样,如果能用更高的、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就不会一叶障目,被眼前的际遇和表现左右。
这就是所谓的平常心吧。
程一墨:
是的。
董娟:
作为妈妈我领悟到,跟孩子的相处也是这样。
就像一个字你不能只看第一笔、某一笔,就说它好不好,你别着急,每个字最后都会趋向平衡的;
孩子各个阶段状态不同,有不一样的变化,我们也不要要求孩子眼下、立刻、马上就必须怎么样,每个生命慢慢都会走向平衡。
学堂:
用更高的、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孩子的成长,很多“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董娟:
是的,这样你会很自然地对孩子管得越来越少。
学堂:
把向外攀援、控制的心思和时间收回来,养自己。
程一墨:
父母养好自己的身和心,就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长环境和榜样,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学堂:
教育最好的样子正是:孩子和妈妈都过上有意义、有意思的生活。
程一墨书法作品
(本文图片、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内容总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