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系列197:在中国生活45年的传教士教育家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是美国长老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蒙养学堂,后改为文会馆,1884年文会馆被美国差会认可为大学。当时的文会馆虽无大学之名却有大学之实,成为在华第一所基督教高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学府,比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的历史还要早。文会馆后来几经变迁,成为齐鲁大学的前身。同时,文会馆的新式教学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署理山东巡抚的袁世凯。1901年袁世凯上奏清廷创办了山东大学堂,这是继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后第二所官办大学堂,山东大学堂的成立也得到文会馆师生的大力支持。
美国在华传教士狄考文(照片:公有领域)
1836年1月9日狄考文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坎伯兰(Cumberland),毕业于匹兹堡的西部神学院(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毕业后被派到俄亥俄州特拉华长老会服务,期间结识了朱莉娅·梅特尔(Julia Brown Mateer,中文名狄邦就烈),两人于1863年被美国长老会派往中国,狄考文临行前发下誓愿:“我决意将生命献给中国,住在那里,死在那里。”狄考文夫妇经过半年的海上颠簸、绕道好望角来到中国。由于船长不喜欢传道士,有意苦待他们,在船上备尝艰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1864年1月上旬抵达登州(今山东蓬莱)。
狄考文夫妇到达登州教区不久就创办了蒙养学堂(Te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当地人称为“蒙塾”),所收均为男生,属于小学性质。由于当地人对洋人、洋教持严重怀疑态度,抵触很大,因此办学之初只有3名学生,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学校规模才渐渐扩大,1868年学堂扩建,达到可以容纳30名寄宿生的程度。
1873年蒙养学堂的英文名字改为Tengchow Boys’ High School(登州男子高等学堂),中文依然称蒙养学堂,但学制就改为12年。狄考文在办学中非常注重数理化及实验室教学,从美国运来大批实验仪器及设备,据狄考文日记记载,他认为蒙养学堂学生所作实验课内容,已经比自己“见过的多”了。1876年蒙养学堂改名“登州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取“以文会友”的意思,狄考文担任文会馆第一任馆主(即校长)。1881年(一说1882年)山东差会向美国总部申请认可文会馆为大学,总部于1884年正式认可狄考文的申请,经过20年的努力,文会馆终于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
1894年登州文会馆学生曹昆毕业文凭(照片:公有领域)
登州文会馆的办学经过,全盘贯彻了狄考文的教学理念,采取了与其他教会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不同的方式,即以中文为教学语言,还特别重视德、智、群、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学生不但要注重道德修养、文理兼备、强身健体,还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参加团体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学校有多种社团活动,校园生活显得十分活跃。
随着最近这些年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登州文会馆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更是当时最好大学的说法得到更多人支持。韩曰明、吴骁根据《齐鲁医学往事》的记载称文会馆拥有“中国最多和最好的物理、化学仪器设备”,与同时代的“美国普通大学一样好”。先后担任过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丁韪良曾称赞文会馆为“伟大的山东灯塔”。
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大松在“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中所述,文会馆不仅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最好的大学;文会馆毕业生在1900年以前即有3人任教于圣约翰大学、8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1902年京师大学堂整顿重建之后,在6名西学教习中,文会馆毕业生就占了4名。
一般来说,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可能留在一流,或去二、三流大学任教,而二、三流大学的毕业生通常不大可能到一流大学任教,由此可见当时文会馆的教育水准。
1904年文会馆迁址潍县,与英国浸礼会的广德书院大学班合并改称广文学堂,成为此后基督教齐鲁大学的前身。
1906年和合本圣经翻译委员会成员在烟台开会时合影,左起第5位坐者为狄考文(照片:公有领域)
狄考文除了办学以外,还在中文版圣经翻译上贡献良多,他担任过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委员会主席,主持翻译了迄今广为流传的中文《和合本》。
1908年9月28日狄考文在青岛去世,享年72岁,他在华生活45年,将其大半生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兑现了自己“住在那里,死在那里”的承诺,他对基督教在华传播也影响很大。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american-history-197-calvin-wilson-mateer-missionary-and-educator-in-shandong-chin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