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回忆英伟达创业史:战略性的撤退、牺牲、放弃才是成功的核心
从1993年正式创立英伟达开始,黄仁勋就一直坚守GPU阵地,与英伟达共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30年,如今英伟达成为了全球GPU市场的统治者,市值更是一举飙到9600亿美元,即将跻身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随着AI大模型席卷全球,掌握着算力的黄仁勋和英伟达意外成为最大赢家。
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984年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毕业后,便怀揣梦想直奔硅谷,他先后任职于AMD以及LSI Logic,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1993年,30岁的黄仁勋和另外两个合伙人联合创立了NVIDIA英伟达,立志于图形芯片市场。在不久前台大毕业典礼的演讲中,他回忆起英伟达的创业时期,公司一路磕磕绊绊,险些濒临倒闭。
“我在创立英伟达之前是成功的。”他说,“但在英伟达,我经历了失败,极大的失败,所有的失败都令人羞愧和尴尬。很多都几乎使我们走向了灭亡。”
第一次失败发生在英伟达创立初期。英伟达发明的3D图形芯片最早用于计算机游戏,历经几代开发后为降低成本,找上当时的日本游戏大厂世嘉合作开发。然而,经过1年的开发后,黄仁勋发现行业已经快速变化,微软开发出了Windows 95上的Direct3D图形接口,使得英伟达和世嘉联合开发的技术偏离市场主流,黄仁勋不得不联系世嘉CEO解释这一困难处境,但他仍要求世嘉按照合同付钱。
若世嘉退出合作且不付款,英伟达将面临倒闭命运。幸运的是,世嘉同意付款,给了英伟达数个月的喘息时间和打造出Riva 128芯片的机会,扭转了公司的命运。“让我惊讶的是世嘉答应了,也因为他们的慷慨,让我们能再活6个月。”黄仁勋表示,正是英伟达正视了错误并及时止损,谦卑地寻求帮助,才挺过了倒闭危机 。
1997年,英伟达推出第三代产品Riva 128,不但支持新的行业标准,速度更是竞品的4倍。Riva 128也不负众望地获得了市场认可,上市四个月便卖出了100万片。1999年底,黄仁勋又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构的显示芯片,即GeForce256,率先将显示芯片业带入GPU时代。
第二次失败是在2007年,黄仁勋决定把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一种并行计算统一计算架构)内置入公司的所有GPU中,这是由英伟达打造的一个并行计算平台,包含一系列的开发工具。但CUDA的成本非常高,而英伟达当时的市值仅仅维持在10亿美元上下,这让股东们对 CUDA 持怀疑态度。
但黄仁勋相信加速运算的时代将会到来,他创建了一个名为GTC的会议,并在全球不辞辛劳的推广CUDA技术。直到2014年,一位学者把CUDA用于AI计算,开启了AI时代,CUDA才得以顺利打开市场。“幸运的是,我们也意识到了深度学习的潜力,并冒着一切风险去探索。”
第三次失败则是在2010年,英伟达目睹智能手机崛起,因此进入了手机市场,学习如何开发基带芯片,而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也同时涌入赛道,研发制造移动计算芯片,让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为此,英伟达决定放弃手机市场,“因为英伟达的使命是造出能解决‘普通电脑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电脑,我们应该专注在这一愿景上,发挥我们独特贡献。”黄仁勋表示。
时间证明这次选择是正确的。虽然放弃了手机,但英伟达却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机器人技术,拥有神经网路处理器和运行AI算法的安全架构,并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回顾英伟达的创业之路,正是一次次失败,才让这家芯片巨头最终成型。对此,黄仁勋对台大学子表示,撤退对在座聪明且成功的毕业生来说并不容易。然而,战略性的撤退、牺牲、放弃才是成功的核心,并且非常关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