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论坛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论坛——探讨数字赋能、制造转型
刘焱 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论坛主持人 前驻德外交官、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专委会秘书长:
欧美同学会创办了中德科技论坛这一品牌活动,以科技为纽带,增进中德之间友好往来,不断巩固中德友好的民意基础。虽然近年来中德关系面临新挑战,甚至不确定性,但合作共赢始终是两国利益所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建立新的信任机制,政府互信、数字互信都是未来深化合作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中德政府和企业都有共识。此次论坛通过推动深层次对话、多元化交流,深化中国两国民间交往和科技合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助力新动力。
尹军 中国驻德国使馆科技处前公使衔参赞:
从1978年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起,中德科技合作已走过40余年历史,推动和协调双方合作项目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中德产业关联日趋紧密。
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需充分研判各国国际形势,把握方向,提升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工作能力。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致力于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和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科技资源和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服务和支撑。期待中德两国民间科技类组织积极寻拓国际科技交流渠道,开展交流活动,努力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移转化,通过优势互补、务实渐进、长期合作,打造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
约翰纳斯·毛瑟 德中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在一个由技术进步和数字连通性所定义的时代,数字经济和制造工艺的融合引发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驱动力,为增长和创新创造新的机会。数字经济正在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之一就是制造业。智能制造由数字技术实现转型,正在彻底改变传统的制造过程。通过集成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等先进技术,制造商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效率、质量和成本效益水平提升。展望未来,一些趋势和机遇将塑造智能制造业的格局,3D打印和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产品定制、快速原型设计和分散处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随着企业优先考虑环境责任和资源效率,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将获得更多优势。此外,全球协作和标准化工作将促进优势交流,互联互通。总之,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业在改变我们生产商品、经营企业和塑造经济方式方面有着巨大潜力,数字技术和制造过程的融合为效率、创新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商慧杰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在时代的变迁中,西门子不仅是中德现代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助力者。从第一台储针式信号机使用发电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到西门子在成都成立第一家数字化灯塔工厂、在南京成立全球首个原生数字化工厂,西门子一直以科技创新引领时代的变革,致力于推动中德制造业的发展和更迭。
先进技术的集中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助推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在速度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日益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构建一个创新共享的生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以开放的态度实现创新,将释放智能制造更大的潜力。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德产业务实合作,与各方共享、共创、共赢。
罗塔·布德 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和数学学院院长:
“数字化”是当前科技和经济领域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工业数字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数字技术的引入需要复杂的整合过程,对具有数字技术领域知识的合格技术工人需求很大;需要保护敏感数据和确保网络安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AI)的使用也会导致工作流程和需求发生变化。
变革的同时,必须将人才能力培养放在重心,培养具备创造力、抗压能力、内驱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掌握数字化转型,并利用它来应对全球挑战。数字化远不止是一场技术变革。数字化转型做得好,就会破茧成蝶。如果数字化转型做得不好,那就只能是一只毛毛虫。
吴健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联合总会浙江总代表、浙江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工业元宇宙的生态是服务,构建的场景和对象是一个确切的物理系统,更强调可视化、准确性和调优性,比起构建新的场景和体验而言,工业元宇宙更关注解决确切场景中的确切问题。我们的设计结合“工业4.0”的数字化愿景,加入元宇宙的机制提出外贸元宇宙的模式,这将是一个虚拟的具有沉浸感的多用户的世界,有产品虚拟展示空间、有物流服务平台、有其他交流平台、也有NFT的交易系统。希望通过这样的虚拟世界,可以帮助企业更容易走向世界。
李庆党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院长:
作为高校老师,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是我们职责所在。我所在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通过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进行联合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复合与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和“智慧实验室”,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进行建设,打破时域和地域限制,依托中德合作优势,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结合相关产业单位自身特色,做好高技术人才储备,实现产业单位“借道超车”高质量发展。
白新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北京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云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
近年来,仿真的真正价值被发掘,仿真不再仅仅是工业软件,它作为一门底层科学几乎已初步渗透于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将持续对未来人类生活和科技的发展起到革命性的影响。随着算力的提升,仿真软件在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在城市治理中,我们可以做一些社会活动治理方案,如大型活动散会后的人员疏散、危险情况逃生等,都可以用建模仿真进行预先策划和调度,所以仿真软件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
戴厚德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工业互联网智能感知与决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智能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主任:
数字化转型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趋势。我们团队在2018年通过多学科协作,组建了工业互联网智能感知与决策工程研究中心,在福州和泉州各有一个园区,其中在泉州的研究中心极具德国特色,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团队负责人都是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我们的核心研究方向是感知建模与决策,应用产品兼顾传统制造行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我们的关键技术预测性运维可以预测系统和设备故障,解决被动运维突发事故、事后补救成本高等问题;在线优化决策可以指导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我们在智能感知与多模态信息融合、智能运维与优化、智能调度等技术领域不断进行理论突破,取得重要进展,逐渐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我们将持续推动多方资源协同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服务传统和新兴产业。
来源 :《留学生》杂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