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记者好欺负
1
5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毕节织金县调查一起死人事件时,被三名不明身份的人打了。媒体用词是“围殴”,可见下手很重,被打记者还进了医院。打人者目前已经被抓。
记者所调查的死人事件发生在一个月前,死者是两名小学老师。据说他们是为了美化学校在河道拾捡鹅卵石时溺亡的。溺亡的原因是河道上游的水电站突然开闸放水。
不过校方否认老师溺亡与学校有关。此事发生以来,一直悬而未决,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家属也一直在维权。
这件事情在网上发酵,已然成了一个公共事件。记者过去调查试图还原真相,既是媒体职责所在,也是在践行舆论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无论从哪方面说,记者前去调查都是正当的行为,不应该被阻扰,更不应该被打。
上面这张描述了记者被打经过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从描述上看,打人者极其猖狂,目无王法,与黑社会无异。跟踪、拦路、辱骂、殴打……被打记者从始至终没有反手。据说,记者被拦时下车主动给拦路者发烟示好,结果还是被羞辱大骂。
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只有挨打的分。在我们的社会,记者真的太好欺负了。用郭德纲的话来说“打就打了呗”。
记者一无行政权力,二无强势单位做后盾。尤其是近年来,记者做舆论监督的正当权利被随意践踏,不仅来自上面,也来自下面。更可悲的是,调查记者还会被满脑子只允许正能量的网友辱骂、攻击,打成汉奸、境外势力、X国走狗。
这就是当下调查记者面临的糟糕环境。
这次由于舆情太过猛烈,当地公安局已成立专案组调查,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希望能还记者尊严,还事件真相,给死者交代,给公众交代。
2
说到这,我也想起了我做记者那会差点被打的经历。
10年前,我在东南沿海某市的一家省级都市报做记者。那时的我刚毕业没多久,对新闻业充满热情,设想通过手中的笔去改变一些东西,于是我有意识地去做一些社会新闻和监督报道。
一天,我接到了一个市民爆料,他告诉我在X市胜利路有一家游戏厅涉嫌赌博,金额很大,午夜的时候很多人在里面玩,希望我们去曝光它。开选题会的时候,我把选题报上去,报社领导通过了。我叫上了跑公安线的一个老记者同我一起去做这个稿子。
为了确保证据确凿,我戴了一个手表摄像机去暗访。午夜12点,我们来到了游戏厅,果然如爆料者所说,很多人在玩一款捕鱼的游戏,这近乎是一个烧钱的游戏,充值100元起,运气不好(没捕到鱼)几秒钟就没了,有的玩家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输掉了数千元。我一边观看,一边有意识地调整手表的方向,拍摄我所看到的画面。我们大概在里面转悠了10来分钟,确保拍到了所需的素材便出来了。
走出游戏厅之后,我们去了一家奶茶店喝了一杯奶茶。当我们走出奶茶店的时候,好几个拿着棍子的社会青年冲我们走来,同事反应很快,一溜烟就跑了。我吓得跑进了奶茶店。这些人没有进来,貌似都去追我同事了。
我的心砰砰地狂跳,很担心同事的安危,甚至后悔接了这个选题。
我拨打了110,就在这时,一个面露凶光的青年走进店里来,他直挺挺的看着我,我心一惊:原来一直有人在外面守着。店里除了我和老板夫妇没有其他人了。可能是见我报警了,他和我对视了几秒转身跑了。我深吸了一口气,吓尿了。
这时,我同事打电话过来了,他告诉我他已经在派出所了。原来,当时他看到有人提着棍子追过来,拔腿就跑,直接跑进就近的派出所。他也吓得不轻,说,“幸好跑得快,不然得挨一顿打。”
经调查,这帮人果然是游戏厅的打手。警方给我们的说法是那些人以为我俩是竞争对手派来捣乱的,只是想来吓唬吓唬我们。那天晚上,我们在派出所备案到很晚,他们的局长见我们是记者,还亲自找我们谈话,安抚。
第二天,游戏厅的老板提着一些礼品来到报社上门道歉。领导在办公室接见了他,并叫上了我们俩。
“不好意思,吓到这两位小兄弟了……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说了一通不痛不痒的场面话。
后来,从同事那里得知,原来这个老板果然有后台,X省GA局局长是他的亲戚。
“能够把赌博性质的游戏厅开这么大,还在派出所旁边,肯定不简单。”我有点沮丧,有种屈辱感,白白忙活了一晚上,还吓得不轻,写好的稿子自然也不用发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给我们爆料的家伙,竟然是游戏厅的常客,他在里面输了很多钱,遂心生恨意,才找到我们爆料的。
记者不仅好欺负,也好利用。
3
这样的事情见多了,我出去采访时候更谨慎了——实际上是更加胆小了。后来在接到一些揭黑的爆料,我会先在心理评估一下值不值去做,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义无反顾。后来,我更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媒体了。
如今的传统媒体,已经进入黄昏的黄昏。对于还在坚守的前同行们,感情是复杂的。不过,对于那些真正敢于揭露黑暗深挖真相的调查记者们,从始至终都是由衷的敬佩——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这个日薄西山的行当还在闪耀着属于它的光芒与价值。
注意到没有,这次极目新闻记者在被打的过程中,歹徒有意炸毁记者的眼镜和手机。目的是让他看不清真相,保存不了证据。
打完后人后,他们还抹去了记者车门把手上的指纹。这个操作非常娴熟,用马保国老师的话来说这是“有备而来”。可见他们没少这么干过。
殊不知这种“掩盖”恰恰让真相呈现了出来。因为“记者的伤口,就是一个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打掉的不仅是记者,也是公众的知情权、社会的透明度。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