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适合现代人读吗?
文 | 向阳
这是我第二次到访迦陵学舍——一座外部现代、内里传统中式风的书院。这里曾经是叶嘉莹先生的一个家。第一次来迦陵学舍是参加叶嘉莹先生的一次雅集,有幸听闻了叶先生的吟诵。
这一次到访是采访陈洪教授。陈洪教授曾经担任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小说研究,著有《中国小说理论史》《四大名著导读》《“西游”新说十三讲》《漫说水浒》等。他的著作在学术上考究深,文字上又很当代。
这一次,南方周末邀请了陈洪教授,为“四大名著共读课”做开课大导读。
点击下图了解👇
【如何读懂四大名著】共读课
说起个人阅读史,陈洪教授说自己三年级就读过了《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红楼梦》则晚一些。
因为读《三国演义》,建立了古汉语的语感,以致在直考研究生的时候很占优势。“因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后来读《聊斋》。一个半文言,一个文言。作为故事,自己很愿意读,读进去之后,古汉语的语感就有了。”
采访中,陈洪教授妙语频频,《西游记》中牛魔王“不同凡妖”;《红楼梦》也有前身,至少有五本书;“四大”都是受益层层累积,再加一个天才作家的定型。
他认为《红楼梦》作者不是写家事,要有文学的积淀,加上自己的这个天才的创造,三项圆融起来才形成一个结果。“一个是从文化和文学血脉里继承来的。一个是他自己的人生的经历和所见的周围社会现象。然后一个大天才,把这些材料全搁到自己的大炉子里,高温2300度把它们熔铸到一起,熔化成一个稀释的珍品。”
“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如何更全面、或者更审美地去看待它们?”
向阳对话陈洪教授
01
四大名著
还适合现代人读吗?
向阳:所谓“四大名著”这个说法实际上成型的时间并不长?
陈洪:首先“四大名著”这个说法的产生,到现在为止大概也就是七十年,但是这个说法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四百年。
冯梦龙最早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作“四大奇书”。
到了20 世纪 50 年代,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一个更集中的观念,便把更有名的《红楼梦》加入进去,替换《金瓶梅》。
此后便开始把这四部作品放到一起,称之为 “四大名著”。这一概括可谓实至名归、水到渠成,所以当即被学术界、文化界普遍接受了。
可以说,这一提法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而经岁月的淘洗、积淀,现在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说法了。
这四部作品既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领域的集中表现。
点击看对谈视频👇
胡适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没什么文学价值。那是胡适错了?还是文学的标准错了?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四大名著的文学性该如何判断?
全年至低价
南周会员年卡
+【如何读懂四大名著】共读课
+全套四大名著纸质书 人文社经典版
原价1200+元
限时3人拼团仅需298元
带你一起读懂四大名著
感悟中国文学经典的魅力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02
《红楼梦》
并非横空出世
向阳:我们知道《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来历,有很漫长的集成的过程。《红楼梦》原来我们以为它是横空出世,但您的观点是,实际上它也是有前身、有文化积淀的。
陈洪:《红楼梦》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就是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同情刻画了一群女性的形象。从晚明到乾隆时期,当时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关注并赞赏女性的才情与爱情,这种变化散落在若干零散文本之中,至《红楼梦》集于大成。
例如,《红楼梦》中写太虚幻境,一个天上的女儿们的天堂,在明崇祯年间的《午梦堂集》书中其实就有所体现。《午梦堂集》九次提到了“无叶堂”,这是凡尘之外的一个女性乐园,进入者都是有佛缘的才女的魂灵,无叶堂排斥男性,“男魂”只有住在外堂的份儿。
还有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书中也是对写两个隽才美女,一人名山黛,一人名冷绛雪。对比来看,《红楼梦》中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而薛宝钗的图谶就是以“雪”代替“薛”。
这些其实在后来的《红楼梦》里都可以看到。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这么丰富的内容,说它是平地而起,这几乎是不可能。
文学创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叫互文。就是在创作前,作者阅读过的无数作品,无论是语言构成的故事基本情节、人物的基本类型等,很可能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影子。到写作的时候,这些影子就都溜出来熔化到作品中。这是符合创造规律的。熔化得越多,作品越有厚度。这也是《红楼梦》成功的重要的原因。
向阳:您之前书中写《红楼梦》用了个概念叫“张力性叙事”,就把一些相冲突相悖的东西组合起来。
陈洪:《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荣华富贵,写高雅的生活,写一个贵族之家钟鸣鼎食的生活。作者温情脉脉地在描写这些东西,但是又意识到,在这些表象底下掩盖着很多丑恶和罪恶。《红楼梦》的价值和深度在于一方面很留恋、欣赏富贵生活,同时又看到了这些华美不可避免地在逝去。
另外,《红楼梦》中写着繁华和欢乐,中间又不断地穿插着悲剧性的故事,一会儿秦可卿死了,一会儿元妃死了,一会儿金钏跳井了。这种正面的笔墨和负面的笔墨穿插出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把一场又一场的死亡戏穿插在富贵之中,产生出特殊的情感冲击力与艺术张力,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全年至低价
南周会员年卡
+【如何读懂四大名著】共读课
+全套四大名著纸质书 人文社经典版
原价1200+元
限时3人拼团仅需298元
带你一起读懂四大名著
感悟中国文学经典的魅力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03
宋江和李逵
有孔子、子路的影子?
向阳:您看《水浒传》有一个很特别的视角,您觉得《水浒传》实际上继承了《史记》的传统,以及宋江和李逵这一对有点像孔子跟子路。
陈洪:水浒的故事,它有一个很长的流传过程。而《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写得这么好,是因为吸收了很多前人的营养。
比如分析宋江就不能不提《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郭解,因为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事迹,郭解都与宋江有着可比之处。比如最突出的外貌描写,宋江是江湖上这么多好汉公认的领袖,见了他都佩服得不得了。
可是书中却刻意地写宋江“面黑身矮”形象不怎么样,而且武艺也不高,碰到事情,除了会说好话,很少挺身而出。
恰好,在《史记·游侠列传》里的郭解也是这样的形象,也是刻意地强调个子不高,形象不怎么样,但是在江湖上名声很高。郭解本来在地方上声誉很高,在官场、民间的人缘也都很好,可是卷入一桩人命案,只能辗转出逃。宋江的故事开头大体也是如此。
《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孔子与子路的第一个冲突,性质与“李逵闹东京”时宋江与李逵的冲突颇为相似。
宋江访名妓李师师,并一起饮酒谈笑,引起李逵的误会,最后宋江指天发誓,我要有一点的邪念如何如何。
孔子也干过这么一个事儿,对着子路指天发誓,说自己去见南子,是为了让卫国的国君来采取我们的主张,如果我有邪念,那天厌之,“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两个故事相似度太高了。
《水浒传》中宋江的DNA,是由两条基因链缠绕、互补构成,一条是江湖大哥,一条是道德模范。可是,令施耐庵始料不及的一个严重问题出现了。在宋江身上,两条基因并不能水乳交融,而是如油入水,彼此排斥。
金圣叹在分析宋江形象时敏锐地指出了其中的矛盾之处:若江湖大哥是他的真实面目,那其作为道德模范的一面就不可避免地有虚伪的嫌疑。
所以说《水浒传》,包括四大名著,虽然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间的瑰宝,是中国小说史的顶峰,但这并不是说意味着它就一点毛病没有。那么宋江这个形象塑造本身的矛盾,他内在的裂痕,其实是很难来解释圆通的。
全年至低价
南周会员年卡
+【如何读懂四大名著】共读课
+全套四大名著纸质书 人文社经典版
原价1200+元
限时3人拼团仅需298元
带你一起读懂四大名著
感悟中国文学经典的魅力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04
《西游记》
最令人费解的文学经典
向阳:您对《西游记》的描述用了很多“之最”,认为《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若干个“第一”。
陈洪:《西游记》作为文学的表达来说,我觉得它有两点,非常的巧妙!作者当时都未见得是有意识的,但是效果就是如此。
一是,孙悟空与跟唐僧两个形象的相辅相成。比如三打白骨精,很短的半回,但让人印象深刻。这里面藏着中国文学中忠而见疑的母题。这一母题在中国古代士大夫中影响巨大。从屈原的忠而见疑、自沉汨罗,到历朝历代的贬谪文学。
三打白骨精这回,极力渲染出了孙悟空忠而见疑的悲剧意味。勇猛精进的孙悟空,与信仰上非常坚定虔诚的唐僧,这两个形象之间易发生冲突。冲突出来了,故事也就出来了。
二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孙悟空,称为心猿,这本书出来的时候是心学大流行时,暗合这个时代潮流。这个时代的另一面,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兴起。
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表现是什么?物欲的追求和享受,这些就都体现在猪八戒的身上。作者肯定不是有意的,但是文学创作就是这么奇妙,当时创作的两个形象身份代表了时代的潮流,而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
一个精干的猴子,一个臃肿的胖猪,一个是主体的精神、奋斗,一个是物质和物欲。然后让他们俩在一起共事。这各种的有趣的戏剧性的情节就出来,所以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真是精美绝伦的一种表达。
从故事的角度来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最具童心的文学经典。有些学者认为《西游记》就是一本童话,这肯定讲过头了,却也不无道理。你看,猪八戒好吃懒做,孙悟空调皮捣蛋,半人半动物,具有童话的种种特征。
同时,它又是中国古代最令人费解的文学经典。小说主体部分讲述了一个去西方取经的故事,讲述了取经人一路上遇到的诸多离奇遭遇。故事很好懂,可讲述故事的话语却充满阅读障碍。比如,孙悟空为何叫作“心猿”,为何真假美猴王一节的回目名称是“二心搅乱大乾坤”。
这本书也是中国最滑稽的文学经典。如果它不滑稽、不幽默,它就不是《西游记》了。孙悟空无论是见到如来佛还是观世音都表现得十分滑稽。
同时,它又是最严肃的文学经典。它最后的内容就是要表达经历千难万险之后来达成一个崇高目标。在这些描写中,它是绝不吝惜笔墨的。所以,这个文本十分奇特,带有很多矛盾的性质,因而具有一种特别的张力。
向阳:您认为在《西游记》里,牛魔王是个不同凡妖,这是怎么一个说法?
陈洪:在《西游记》所有的妖怪中,牛魔王是作者用了独特笔墨来写。第一,与牛魔王有关的文字断断续续延续了《西游记》三分之二的篇幅,还有哪一个妖怪这样吗?一个也没有。
孙悟空在花果山义结七兄弟,大哥就是牛魔王;在取经的路上还没到牛魔王就先碰到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小说中,牛魔王的亲属除了儿子,牵三挂四的还有他的弟弟——那个做落胎泉水生意的道人;降服牛魔王之后小说中还有他的好朋友——那个碧波潭贪财的老龙。
当然,太太铁扇公主、小妾玉面狐狸在故事的中心部分就出现了,她们也更为重要,仅这部分就写了三回书。一个妖魔被写三回书,这在《西游记》中是很少见的,何况拉拉杂杂、牵三挂四地绵延那么长,绝对是唯一一例。
篇幅的优势还是次要的,主要的地方在于,其他的妖怪“妖性”明确,比如说豹子精的特点就是吃人,地涌夫人老鼠精的特点就是打洞,而牛魔王所过的日子和人类平常过的日子差不多:他有太太(有太太的妖怪已经不多了),而且他还有二房,妻妾之间还会争风吃醋,他还有些财产纠纷,他被玉面狐狸招赘,因为玉面狐狸得到了大量遗产资财,所以才招了一个倒插门的牛魔王;他不仅有儿子,儿子有了稀罕东西还懂得孝顺父母;他有弟弟,有朋友,朋友还会请他去喝酒。总之,这个牛魔王过的就是人类普通的生活。
牛魔王还有一点与“凡妖”不一样:那些妖怪被降服,或是靠孙悟空自己的力量,或是天上的某位主人来了,只有牛魔王,是因如来佛派出了十万佛兵才被降服。我在全世界作品里都没听说如来佛搞军备,还养了10万佛兵。
但书上真的是这么写的“十万佛兵”,想我孤陋寡闻,这个词还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且说十万佛兵把牛魔王团团围住,降服了之后,一个小细节,就是牛魔王最后现原形是一头大白牛。
这个大白牛有来历,它还有另一层隐约的含义,就是佛经里白牛常被比喻成人在修行过程中由执迷到觉悟的状态。就是佛经常常所讲,人的心本身是不受束缚的,是会被外界的欲望引诱的,我们要驯服心性,就好像说要驯服心猿意马。驯服的结果就是把一个杂色的牛变成一个白色的牛,最后变纯粹了,也意味着驯服成功了。
作者把宗教元素吸收融化到书中,这种特殊的写法,也就告诉我们读《西游记》可以有深层和浅层。浅层就当好玩的神魔故事来读,生动又热闹,也不无教育意义。但同时,如果你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化层次的人,你愿意把这书看得更透,那么牛魔王的形象是个很典型的复杂文化内涵在这本小说中的体现。
全年至低价
南周会员年卡
+【如何读懂四大名著】共读课
+全套四大名著纸质书 人文社经典版
原价1200+元
限时3人拼团仅需298元
带你一起读懂四大名著
感悟中国文学经典的魅力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广告)
资料参考:
陈洪《四大名著导读》中华书局
陈洪《“西游”新说十三讲》中华书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