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内行看门道
刚刚过去的一周,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来华的消息,无疑是热点新闻之一。当然,我们不能只看热闹,还要看门道。
马斯克是位商界人士,来中国当然是为了生意,但他同时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具标签性的人物。如果说他言行和决策的意义能轻易外溢到商界以外,不会有多少人怀疑。这就是马斯克此次中国之行的“门道”——他客观上也是在“打脸”,打那些鼓吹“去风险”的西方政客们的脸。
5月30日,马斯克的私人飞机从美国飞抵北京,开始为期两天的访华行程。这是他第10次到访中国,也是2020年1月以来首次访华。那时,新冠病毒还在肆虐,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少有的恐慌。
马斯克这次来华时,威胁世界经济的不再是新冠病毒,而是发端于某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病毒。
为什么这么说?先看看马斯克怎么说。抵达北京当天,马斯克在与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会面时说:“美中利益交融,如同连体婴儿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对‘脱钩断链’,愿继续拓展在华业务,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第二天,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面时,马斯克赞同美中关系不是零和博弈,感谢中方在新冠疫情期间对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的支持和保障,赞扬中国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愿继续深化互利合作。
如果把马斯克来华前不久发生的某件事作为“参照”,很容易解读出他的上述表态绝非“在商言商”。这件事,就是5月19日至21日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以及会后发布的共同宣言。
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
这份宣言的英文版全文近两万字,如果“去伪存真”,基本可以浓缩到几百甚至几十个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句:“基于多元化、深化伙伴间合作、去风险而非脱钩,在经济韧性和经济安全上协调我们的政策路径。”
仅从文字表述里看不出什么“异样”,但如果结合近年来的国际政治态势,以及某些国家的战略意图,很容易嗅出政治病毒的味道。
没人会怀疑美国在G7中相对较强的影响力,当然,还有最强的掌控欲。自特朗普政府时期起,美国对外战略几乎都在围绕中美战略竞争转。拜登入主白宫以后,在策略上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单打独斗”,转向拉拢盟友。日本G7峰会的共同宣言,显性地表达了美国的意愿。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其中,“去风险”是关键词。对于拜登政府来说,这个词出现在G7峰会共同宣言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美国在对华战略上与盟友达成了首个所谓的“共识”。
“去风险”的主要描述对象是经济话题,将其带入到政治领域并赋予“特定”意义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在今年3月30日一次关于欧盟对华政策的公开中说:“我认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我们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我们的回应方式也不能这样,这就是为何我们追求去风险而非脱钩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说,冯德莱恩的表态,或许反映了欧盟与美国对华政策极具对抗性保持距离的意图。因为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的对华政策都指向“脱钩”。
欧盟委员会主席 冯德莱恩
“脱钩”流行于特朗普政府时期,这说法符合特朗普简单粗暴的个性,还略带歇斯底里。拜登入主白宫后,他本人及其政府高官,在谈及对华政策时都没再使用“脱钩”。不仅如此,拜登政府多位高官还多次明确表示反对“脱钩”。
拜登政府把反对什么说清楚了,但“主张”什么,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汇。此前,拜登政府的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还在公开场合说过与中国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既然如此,那拜登政府与中国打交道的剧本到底是什么呢?
冯德莱恩的“去风险”,对拜登政府来说犹如及时雨,解决了政策表述上的纠结问题。今年4月,美国财长耶伦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在重要的政策讲话中涉及中国的部分,都提到了“去风险”。就这样,“去风险”在今年5月的G7峰会上登上了“大雅”之堂。
需要指出的是,“去风险”并非善意,充其量只是对恶意的赤裸裸,有了些许顾及。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去风险”就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无论西方政客如何裱糊,“去风险”的相关表述,基本可以归结为“一个对象,两个目的”。
“对象”就是中国。拜登政府高官提到“去风险”时,几乎都是在谈论中美关系。G7的共同声明里,表述“去风险”时唯一提到的国家,就是中国。两个目的,一个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关键原材料领域;另一个是限制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是高科技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去风险”是为中国量身打造,或许并不为过。
这样一来,“去风险”的演化逻辑就比较清晰了。它是美国在施展乾坤大挪移,把因新冠危机、俄乌冲突这两件真正给世界经济造成“风险”的事,嫁接到其对华战略竞争的意图中。拜登政府无疑希望“去风险”的所谓“共识”,能衍生出协调性的投资限制、出口管制等对华政策。这本质上还是“脱钩断链”。
历史地看,以政府的有形之手降低或消除国家间经济往来道路上的障碍,曾经证明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如今以“去风险”之名人为制造障碍,这显然是在开历史倒车,而这才是应该去的“风险”。
不过,美国和某些西方政客的意愿,大概率只是一厢情愿。同一个词汇,会有不同的解释,体现在政策上,那差异就更大了。原因很简单,不同国家的利益不一样。
2023年4月5日,北京,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红砖美术馆发表讲话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喊出“去风险”,欧盟成员国绝无可能整齐划一地制定出“去风险”政策。这是欧盟政治的基本常识。不然,如何解释法国总统马克龙带着大批企业家访华?中国企业宁德时代落户的匈牙利,从中国看到的肯定不是风险,而是机遇。正如秦刚所说:“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最近以来,除了马斯克,已经或即将到访中国的,还有摩根大通、星巴克、英伟达等美欧大企业高管。这个名单,大概率会越来越长。这些“马斯克们”,都是感知、捕捉机遇的人,都在以实际行动打脸“去风险”。
“去风险”从一个经济词汇变成政治词汇,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即某些西方政客或者他们的政策高参们,都是语言大师。当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不匹配时,他们就在“语义学”中找灵感。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更多资讯
编辑 | 向由
排版 | 泽伟
年轻态演讲节目
《后日谈》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handaxiao222 / chenjiasibobo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