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们开始“沉迷”彩票了
就在前两天,财政部发布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
2023年4月,全国共售出彩票503.26亿元,同比增加了192.54亿元,涨幅高达62.0%。
拆开来看,福利彩票售出增幅同比在30%左右,而体育彩票增幅暴涨80%。
·数据来源:Wind
由此出现了很多解读。
有人讲,这波彩票热应该是受到今年体育赛事的带动;有人则说,这是彩票零售机全面铺开的刺激。
还有人说,这是大家报复性的“暴富型”游戏,属于心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学。
而在数据之外,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买彩票的人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人见天地把彩票站日夜围得水泄不通,可以说是“天水围的日与夜”。
彩票站,过去曾被描述为中年失意者以及老年投机客们的应许之地。
如果你问身富力强的年轻人:“你买彩票有啥用啊?”
那年轻人大概会回答你:“哎呀,我说命运呐!”
彩票低龄化 命运是你家
前两天,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六一儿童节”。
一位福建网友在动态里说,有即将离职的同事给大家买了一堆刮刮乐,作为节日以及临别礼物。
·来自@发言青年
放在几年前,这种行为是比较朋克的,属于是不想花钱还将大家嘲讽了一波。
不过在2023年,这样合适吗?
这太合适了。
没有什么比一张彩票,更能表达一个年轻人最真挚而且美好的祝愿了。
彩票,现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
朋友之间流行起了相互送彩票,比巧克力更好的伴手礼,只能是“阿甘妈妈的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啥味道,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能不能收到一张带奖的彩票。
彩票被年轻人插进了花束、塞进了红包,被鹅黄色的LED灯带缠绕。
小时候,透过灯光你仔细观察鸡蛋里孵出小鸡。
长大后,灯光照不透一张孵化幻梦的薄薄彩票。
甚至,现在连追星族都开始给明星们送彩票了。
俞灏明路演时被粉丝送了彩票,刮完还中了50元。
对此,他的粉丝们表示,那能分一半吗?
刮彩票,也已经变成年轻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整几张彩票大家一起刮一刮,成为诸多休闲方式中的必备一环。
从711到857,从漠河到腾冲,到处都有低头刮彩、欢乐开怀的年轻人。
现在,约会时两个人找一家彩票店坐下来一起刮几张彩票,也成了很多小情侣脑袋里的浪漫素材。
内地版《LALA LAND》完全可以在彩票站拍,明天你是否只为我闪耀,今天你能否陪我刮彩票。
刮彩票,甚至能成为连接两代人心灵的桥梁。带辛苦攒钱大半辈子的家长们体验一下当代生活方式,有时只需要一台彩票自助机。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爸妈,去刮点彩票。
买彩票,同样是一部分年轻人的自我疗愈方式。
所谓暴富的朝圣路,社畜的解压术。
回首青年消遣处,彩票站外人环顾。
有一位下班后跟风买了一张彩票的上班族表示:“我还没刮呢,就已经感觉被治愈了。
以至于,眼下年轻人对彩票的这股狂热,已经延伸到了象牙塔里。
一位网友路过大学城彩票店,被学生们带动,在彩票店狂掷200块。
来自@西西里岛岛主金女士
底下有人评论道,说这代年轻人不靠恁娘靠天意。
玩的就是心跳游戏、幸运博弈,狂奏命运交响曲。
过去,民间有句老话叫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现在,年轻人“沉迷”于彩票,把这句话以十分具体的形式呈现了。
彩票在年轻人眼里,的确是一门玄学。
毕竟,命运是一种比思念还玄的东西。
在年轻人当中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刮刮乐要“横”着刮,因为可以发“横”财。
导致我们兄弟公众号横发会的主编,最近在办公室里总打喷嚏。
甚至,很多年轻人会在寺庙里当场刮彩票,离谱程度超过范德依彪拜自己。
其中,当属财神殿最有人气。
给关二爷上了好几年香的范德彪,主打了开原的几场硬仗。
趴在财神殿上刮彩票的年轻人:“主打的就是现拜现灵。”
·来自@猛犸新闻
当彩票的消费人群开始愈发地低龄化,消费彩票的年轻人心态却开始老龄化。
就像彩票本身的魅力接近于一种玄学,年轻人们“沉迷”彩票却是一种科学。
他们,活明白了。
幻想型经济 焦虑抑制剂
有个魔幻的现象。
年轻群体一边表现出对彩票的痴迷,一边又从未停下对彩票公信力的质疑。
关于彩票五花八门的阴谋论,在各类彩票中奖新闻的评论区层出不穷。
有人说,中奖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有人怀疑单注中大奖的都有作弊嫌疑。
在年轻人扎堆的知乎,有个浏览超过2500万次的问题——“买彩票真的是交智商税吗?”
然而,质疑归质疑。今年彩票水涨船高的销售数据,和彩票柜前磨损的时髦鞋底不会说谎。
2023年4月,全国彩票销售额高达503.26亿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数据来源:综合司
而在疫情之前,2019年的4月,全国彩票一共销售了359.88亿元。
·数据来源:综合司
可以看出,彩票的爆发性增长并非疫情期间人们行动减少,导致今年在数据层面的相对回弹。
四年间,全国彩票销售额出现了至少140亿元的绝对增量。
彩票的确在忽然之间就成了消费热点,而这其中,少不了广大年轻群体的贡献。
在认知上,有人觉得公信力都有非议了怎么还越卖越好了呢?
在行为上,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和真金白银投给了“彩票真香”。
彩票逆向大卖的背后,是逻辑载体的转变。
2019年的时候,彩票是玩具。
眼下的2023年,彩票是工具。
一个反常识的逻辑是,年轻人热衷于加入“买彩大军”,并非相信自己能够中奖,而是笃信自己不会中奖。
彩票的特征是什么,是高风险、高回报吗?
不对。
是低风险、零回报。
彩民基数如此庞大的彩票,它的数学方差波动,其实是很稳定的。
就是无限趋近于你中不了。
·《人在囧途》
而彩票的普遍预期收益,就是稳定的“-2元/注”。
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和玩法,但是你的交易心理本质上就是:
你默认了,你去买彩票,你中不了奖,所以你没有任何预期。
中奖,自然更好,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是图一乐。
在经济学上,你的预期收益是“-2元”。
但是在心理学上,我们收获了“开心”。
就算不够开心,至少你也能够得到一些虚无缥缈,但的确有用的心理慰藉。
这样的情绪价值实在是难以定价,是吧?
在彩票销售金额一路爆发式走高的同时,最近有这样的几组数据同样引发了热议。
比如,据财联社5月29日消息,2023年5月,新发基金份额创下8年以来的单月新低。
新发基金市场近乎跌入冰点,当前已经降至历史极低位。
夸张地说,就相当于现在很多人宁愿花点小钱买一张收益率趋近于0的彩票,也不愿意把钱放进宣传资料上注明历史收益率相当喜人的基金。
比如,与新发基金业绩共同下跌的,还有年轻人的粗结婚率。
以及,现在已经掉到了1.1以下的人口总和生育率。
这些几乎与彩票销量背向而行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2023年,年轻人发现有些事情发生了变化。
他们放弃了一种可以量化的希望,同时隔绝了可以量化的痛苦。
他们拥抱了一种难以具象的幸福,同时默认了难以具象的虚无。
什么是可以量化的?
是我有信心从22岁开始猛干,到32岁在行业内站稳,是独立,是买房,是组建家庭与个人成长。
而不是穿着长衫去十字路口卖淀粉肠。
什么是难以具象的?
是“我要是中了奖,就可以不怎样”。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挤在了彩票站、寺庙与精神病医院,钻进自己的帐篷,
彩票就不会是智商税,而是精神灵药,是焦虑抑制剂,是褪黑素之于夜不能寐。
如同此前媾和权力幻想的职场爽剧,兜售情感幻想的资本偶像,以及隐喻性幻想的擦边短视频。
幻想型经济,正以年轻人的彩票狂热昭示它全面降临的踪迹。
可彩票终究不是你想要的那张门票。
不管你买与不买,都是历史的尘埃。
过去的年轻人喜欢这样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如今,我们辗转反侧,被子皱到一起,
都是彩票被刮开的声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