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们飞往四川省广元市。从机场开车1.5小时就到了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李子坝村——一个小众旅行目的地名录也极少会提及的地方。
村子坐落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大熊猫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区域。▲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到的大熊猫
同时从全国各地来到李子坝村的,是一群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年轻人,有做动植物保护的、有做污染防治的,也有研究金融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跬步”奖学金获得者。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两省交界处的道路上来回穿梭,记录了这场参与者们原本互不认识的聚会。我们也和这些获奖者聊了聊他们的工作,最终制作成了纪录片。
接到这次活动的拍摄邀请时,我们的策划说她一直有个疑问,印象中的环保从业者大都是以“奉献者”的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她想知道这个印象跟这些获奖者自己的感受在多大程度上是相符的。
来看看他们自己如何说的吧。
很多人提到了热爱。
尤林说他十几岁就对环保感兴趣。高中时看到校园周边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就给县环保局长写信。后来这些问题真的有所改善,他也越做越多,最后进入了这个行业。
王钧亮和郑运祥都是从小就喜欢看鸟,所以现在都在做物种保护。如果你也喜欢山,喜欢树,喜欢其他生命,应该能理解在野外见到野生动物时的快乐何以成为支撑他们的动力。
蒋忆形容自己第一次见到江豚时的“震撼”——“那天雾非常大,船开了没多久就看到一大群江豚,水面还有红嘴鸥在飞。它让我发现水实际上是很有生命力的,跟我以前去做污染调查的时候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 自然力量探索NatureForceExplore 惠营 易梓林看到自己的工作真的带来了积极的改变时,这种价值感和满足感让他们备受鼓舞,也让作为听者的我们忍不住要为他们鼓掌。确实有很多获奖者都提到了财务状况,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后会面临养家糊口的难题。仁钦华吉常常会遇到的不理解是,旁边的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么高学历去从事薪资并不高,也不是主流的工作。蒋忆说自己以前视金钱如粪土。直到生完小孩,一个极度的理想主义者突然要去面对现实生活。多种因素综合到一起,所以“我是真的有怀疑,但是遇到了跬步奖学金,在我很迷茫很没自信,被否定的状态当中,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肯定和鼓励。”这次聚会的一个环节是获奖者故事分享,我们对这个环节的第一印象是热闹,远远就能听见笑声;第二印象是真诚,他们在很认真地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最后留下来的是感动,为他们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付出的热情而感动。
这是程玉芬在从事动植物保护科研工作之余,和同事在五峰后河保护区收集制作的标本,有 528 份,包含 100 多个科,300 多个属的植物。她说:“这就是我一整年的人生,有时候没日没夜的那种。”在分享会上,好几位获奖者都谈到了自己的“困惑”。程玉芬觉得觉得自己没日没夜地工作,但是带来的改变还是太慢了;蒋忆谈到了孤独感,因为没有在大机构里做事,所以很多时候孤军奋战。作为1980年代就开始参加生态保护工作的前辈,吕植老师觉得把大家聚在一起的意义正在于此——小伙伴们工作中会碰到类似的难题,别人的经验也许可以直接帮助到他。更为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支持,线下的交流让他们知道有⼀个跟自己类似的群体存在。 最后回到关于“奉献者”的那个疑问,丁洁说自己其实特别不希望大众有这样的认知,除了社会公共利益这个点以外,“我们也是职业的,我们也是专业的,我们也是规范的。不过近几年这个情况其实得到了一些改善。”
很高兴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这场彼此照亮的聚会。新一年度的“跬步奖学金”又开始招募了。我们迫不及待在下一场聚会上再次与青年行动者们相遇。
2022年,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跬步奖学金——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旨在奖励和支持有志于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长期发展、并已在一线做出一定实际贡献的、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助力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者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名以来,共收到了119份申请。这些闪闪发光的青年行动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社区可持续发展、自然教育等环保公益领域一步一个脚印,积极贡献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青春。最终,20位优秀的环保青年行动者脱颖而出。“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第二期“跬步”奖学金申请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