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黄相间的大房子里,找到理想生活的答案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人们的房子开始告别千户一面的老式装修。当时的年轻人正迫切地需要全新的风格化装修方式去装饰自己的小家庭,而受限于眼界、观念等原因,一直不得其法。这一年,一家北欧企业走进中国家庭的生活,率先在上海开起了第一家商场。
过去,“家”像是同一个模子印刻出来的。无论空间多大,都是千篇一律的陈设,白色涂料的墙面、棕色的板式立柜、米黄的布艺沙发,外加一盏塑料花式大吊灯。身处其间,除了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鲜少能有个人表达。随着生活水准的提升,人们的家居意识开始更新,家庭成员或多或少都开始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家。
在追求个性化的路上,人们与这个热爱生活并充满好奇心的品牌相遇。许多人进入宜家,寻找自己青睐的家居风格与自我表达。由此,我们关注到了那些实用而美观的家居用品,而最重要的是,在不破费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房子,从而让“家”不再雷同。
此后,传统的家居观念和生活习惯悄然改变。在相互陪伴的25年里,这家企业的名字也早已不只是个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于是,越来越多爱家的人,走入了城区附近那间蓝黄色的铁皮房子。
展间里理想的家
王瑞芸,48岁,外企管理
刚进千禧年,王瑞芸是第一波“吃螃蟹的人”。
宜家开业没多久,她就迫不及待地去了一趟。当时,整个社会弥散着踏入新世纪的新鲜感。这一年,微软发布了全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奥运会在悉尼成功闭幕,中国即将加入世贸,而“王瑞芸们”的生活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年,王瑞芸和先生购置了婚房,装修与买家具成了两人生活里顶要紧的事。彼时的北京人,解决这些问题,偏好到德胜门百姓家装市场,要么去城外的香河家具城。王瑞芸都去过几次,结果无一例外,“没选到称心的”。之前,王瑞芸偶然看过一本“不像杂志的杂志”,当中有很多家居样式,她决定循着上面的地址,到一桥之隔的那个“家具城”转转。
宜家展间中放置的不仅是家具,而是理想家的模样
进门没多久,她就发现,这家和其他家具城大不一样。首先是在产品展示上。以往,家居的好坏“全凭服务人员一张嘴”,功能、舒适性乃至美观程度,都有一套固定的话术,但在宜家,“甭管是床,还是椅子,只要摆出来的,全能坐上去感受,逛不完还出不来。”
更让王瑞芸欣喜的是,这些家居不是孤零零地存在,而是分布在不同展间内。王瑞芸进了一间与自己新房面积相近的展间,她和先生坐进沙发,打量起全屋的设计,也顺带讨论着家居的种种搭配。见王瑞芸很是满意,先生问:“要不就这个吧?”她笃定地点了点头。
王瑞芸觉得,展间里放置的,不仅是可触可感的家居,她还能通过它们,畅想未来家的样子。“它还原出的那种生活方式,让我特别向往。”在那之后,王瑞芸和先生频繁出入宜家,打造起心目中的理想房子。
在地面箭头的引导下,王瑞芸浏览着适用于不同空间的家居物品。她注意到,大到书柜,小到煎锅,每个产品上都有一串长长的标签,注明了材质、规格、使用以及保养说明。在那时,鲜少有商家如此细致地列出这些内容。每次从那儿离开,她还能看到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着“在原包装不破损的情况下,14天内可退货”,对王瑞芸来说,那更是一份安心。
那段时间,王瑞芸换了新书柜,白色的柜体让家里亮堂不少,餐具也都焕然一新,“连吃饭的心情都不一样了。”对王瑞芸来说,这是拥抱新变化的开始,“不仅买了家具,好像还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2006年,她所钟爱的家居商场迁至四元桥。迁址后,王瑞芸依旧保持着从前的购物习惯。每次去,她都或多或少有新的发现。几年前,王瑞芸在南三环换了套更大的房子。布置新家时,她丝毫没有犹豫,和先生开着车直奔那里。当她踏入那个蓝黄色的空间,坐在新款沙发上翻阅《家居指南》时,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过去,产品是越来越多了,但有些情感却始终没变过。”
被重塑的习惯
沈浩&淼淼,33岁,国企员工&插画师
沈浩和妻子淼淼处对象那年,哈尔滨宜家刚开业。那是2017年,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关注家居环境的打造,不少家庭都愿意逛宜家,找找灵感。但当时的两人还未作长远打算,“纯粹是把那儿当成景点,溜达了一遍。”
沈浩清晰地记得,那是个下午,两人走累了,肚子咕咕叫,于是进了餐厅,端起托盘,点了瑞典肉丸、意面、卤肉饭和冰淇淋。这也使得他们最初关于宜家的记忆,是“饭挺好吃,家居用品好不好没啥概念”。
两年后,二人领证结婚。装修新房时,沈浩和妻子举棋不定,不知从何入手。那时社交媒体上,常有人发布家装照片。每次看到,沈浩都拿给淼淼看。“这个不错,那个也好”是他们那段时间最常说的话。后来,俩人才知道,那些东西都出自宜家。于是,他们开始从小件入手,“用一段之后感觉不错,就攒够一批心仪的东西,开上车,去那采购一番。”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就在逛宜家时,淼淼看到了收纳带来的可能性。“一些带有‘半成品感’的配件再加上灵活的DIY,很容易解决物品随意堆砌的问题。”譬如,家里的厨房面积不大,过去淼淼总是手忙脚乱,活动不开。自从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让厨具上墙”的攻略,便学习起来。淼淼最初买的搁板、调料罐都有了安放之处。
有了孩子后,淼淼更是力求“榨干家里的每一平米”。她发现,有些曾经使用过的收纳“利器”其实可以用在不同场景。厨房里的调料架,如今被用在儿童房做小书架,对于学龄前孩子,这既能兼顾展示书籍的作用,又适合他日常拿取;挂杆、S钩加画纸的搭配,让宝宝找到了专属的创作空间,有了它,家中的墙面自然得到了“拯救”。
而平日有些粗心的沈浩,在带孩子方面却很细致。除了给宝宝创造舒适的家庭环境,他还格外关注孩子的健康。每次在买食物和生活用品前,他都好好甄别一番。去年,找玩具时,他发现了布洛凡格系列,其材质为海洋塑料制成的再生聚酯纤维。“不仅能顾及孩子健康,还对环境保护有贡献。”
BLÅVINGAD布洛凡格系列,激发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海底世界的兴趣,再生聚酯纤维的材料唤起对海洋环境的关注
沈浩一口气买了毛绒玩具、纺织品和照明灯,装饰完,儿子感叹了一句:“我好像是一个环球航行的船长。”沈浩和淼淼越来越觉得,好的设计背后充满了生活智慧。“我们其实不应该把任何家居限制在特定的空间里,它们最本质的意义,是让我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如今,孩子渐渐长大,沈浩和淼淼将曾经约会的地方发展成了遛娃“圣地”。周末,一家人前往城郊,孩子抱着“费布勒比约”熊慢慢地走,妻子不疾不徐地往购物车装着“家居新灵感”,等采购结束,再到餐厅饱食一顿。每到那时,沈浩都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出租屋里的生活态度
雪儿, 26岁,广告公司职员
上大学时,雪儿躺在宿舍床上,刷到过这样一条微博:“幸亏有了宜家,我们年轻人可以花买一个手机的钱,把租来的房子布置出家的感觉。”当时她感触不深,那时的宜家之于雪儿的意义,还只是“最出片儿”的地方。没课的时候,她和同学在展间拍照,“打卡”完毕,几位好友再吃上些冰淇淋、热狗,喝点饮料。
学生生涯转瞬即逝。2020年,选择留在上海工作的雪儿,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生活里的种种难题。和同龄人一样,如何改善租房条件也困扰着她,“贵的家居负担不起,低价的设计又很差”。在搬入新家的第一个周末,雪儿想到了那条微博。她拎上标志性的蓝色购物袋,坐上公车出发了。
雪儿是“颜控”,对待家居产品也一样,首要的判别条件就是美观,但囊中羞涩又让她不得不更综合地去考虑。质量与颜值要高,预算又少,乍一听,像是雪儿的痴人说梦。但在权衡性价比的过程中,雪儿在展间里找到了答案。
那天,她置身于“沪漂女孩卧室改造记”的展间。眼前透着暖光的落地灯,墙边的置物架,还有沙发前的小木桌和地毯各安其位。干净平整的床单,柜旁飘着树莓香气的蜡烛等一系列软装,都在散发着家的温馨。它们汇聚在一起,向她传递着一个声音:“即使是租房,也是自己的家”。
出租屋是生活态度的体现,是置身于大都市的“避难所”
逛完宜家,雪儿收获颇丰,但身单力薄的她,如何把它们折腾回住处又是个问题。这时,她突然想到了宜家天猫旗舰店,她点选一通,就这样,自己相中的物品安然转移到了家中。从那之后,她时常线上线下结合,既有实际体验,又能享受网上下单的便利。等待她的,只剩下住处被更新的家居元素充盈起来的温暖时刻。
雪儿很享受布置家居的过程,她觉得自己像是在组装一件大“乐高”。她的家走极简风路线。门口放置置物架,上面有不同规格的收纳盒,用于盛装细碎物件。白色的小方桌摆在飘窗边,那是她的阅读和刷剧专区。桌边是一张写字台,放着蜡烛和花,底下还铺了张地毯。她常利用业余时间做手工,桌面的相框,就装着她的拼贴画。
其中,有两个她参照着展间设计的细节。一个是床上放置的布艺抱枕,每天回家,她都会卧在上面,享受着放松做自己的时刻。另一个则是给她的猫咪“贝贝”的,由于空间受限,猫爬架放不下,雪儿用卡莱克搁架单元做出了阶梯状的空间,既能储物,又能供“贝贝”撒欢儿。
宠物的陪伴,使“小窝”愈发温馨
雪儿常翻看拍立得照片,她能看到自己的“小窝”从一个空壳变成温馨的家的全过程。对她这种年轻人而言,这个小家是人生的起点,而那些在艰辛时刻陪伴过他们的家居,将被永远珍视。
在她心中,那些性价比很高的家居,既装点了住处,也彰显了她的生活态度,“房子虽然是租的,但生活一定要认真对待。”雪儿知道,无论工作多么奔忙,回到家中,总有那盏灯、那块毯子、那张书桌等待着她,那是她放置自我的“安乐窝”,也是她疲惫生活里的“回血站”。
透过他们的故事,很容易发现,不同代际的人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有着些许差别,但相似的是,在对待家的态度上,人们却始终未曾改变。不论什么时代,也不论文化背景如何,我们总是期待把家塑造成理想中的样子。
对每个人来说,家的首要意义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这就意味着,住居过程中,我们最根本的诉求是舒适。宜家在这一点上不断深耕,为国内家庭提供着高品质而可负担的家居,让人们的生活愈加丰富的同时,也增添着更多的安心。
过去25年,我们见证了时代的蜕变,也在不同生活范式间做着选择。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主张个性的时代,每个人的家都可成为生活的外化、性情的载体。换言之,家由我们定义,它已然超脱出住宅的基本诉求。
宜家中国25周年之际,仍然关注人们主张个性的家居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
在更高维度的追求中,家正是因“我”而生的产物。我们用它展示真实的自我,也映射着内心最认可的生活样态。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同行者的参与。宜家则充当着这样的角色,时刻关注人们家居需求的转变,并提供个性化方案,以满足消费者对家的想象。
我们很明晰,一时的陪伴和短暂的契合是容易实现的,但想要穿越长远的时间周期,矢志不渝地帮助大众创造美好生活却极其不易。想要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灵感,既需要底蕴,又要持续地探索和开掘。
今年,已经是宜家服务中国消费者的25周年。最初,我们印象里的宜家,是一个个“稀奇古怪”的名字组成的家居:鲁巴恩、毕利、因阿布里塔......尔后的时光里,这些商品陆续走入国内寻常百姓家。它由生活点滴出发,悄然改变着无数家庭的样子。在近期举办的“限定‘家’年华”特别展览中,我们便能窥见一斑。
宜家中国25周年限定系列
对每个爱家的人来说,这个空间容纳了过去与当下,同时也是开启未来的媒介。让人欣慰的是,与我们同行了25年的宜家还将继续陪伴着,穿越更漫长的岁月,去探寻家中的更多种可能。因为,我们都笃信,要给生活更多值得,不止25年。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设计排版丨陈如
作者丨伊卡洛斯
图片来源丨 宜家、视觉中国、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