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全在为一位母亲愤慨。
6月4日,中国新闻周刊通报。
武汉「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倒身亡」(后文称校园碾压案)事件,当事人的妈妈杨女士在小区坠楼身亡。
一名一年级小学生,被校内老师开车撞倒,送往医院后救无效不幸离世。事故发生后,受害者母亲杨女士前往医院,后又在学校门口维权。并接受相关采访,在社交平台发布维权视频,质疑事故中几个疑点。杨女士从事房产销售,形象姣好,工作要求须配备妆容与工装。在相关出镜画面中,杨女士因急匆匆赶去医院,故仍保持工作形象。「说不定就是做那啥的,以后养大的孩子估计也不是好人,这样挺好,一了百了。」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边是因为外貌被肆意揣度造谣私生活,加速了叶蓝秋的轻生意念。在媒体面前,她详述自己发现的疑点,声明自己希望得到大众关注的诉求。
因为不符合刻板印象中的受害者形象,所以被开除了受害者身份。
于是有人长篇大论,逐一在社会新闻下列举其穿搭,并贴心附上价目。
意思无非在讲,「看吧,孩子死了也不忘打扮」以及「有钱人不值得同情」。5月25日官方发布声明,称肇事教师已被刑拘,相关校领导被免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单纯就是为了出口气,还是索要更多的赔偿」引发如此大规模关注与大众共情的丧子案件,鱼叔想到两起。会发现,同样是评价外貌、穿着、谈吐、理智维权的标准。放在林生斌案前期,舆论方向却与杨女士如今截然相反。不少人为林生斌失子丧妻而心痛,甚至为其不平人已中产却难逃噩运。如果不是后来其「深情人设」崩塌,林生斌或许仍是许多网友眼中专一的丈夫和爱子如命的慈爱父亲。对当事人的双重评判标准背后,暗含着难以察觉的女性歧视。外表优秀、情绪稳定、做事理智有章法,明明都是褒义词。在部分人眼中,歇斯底里似乎才是丧子的母亲应有的标准状态。但与这样的表现相对的,是王瑶对找寻凶手的疯狂执着。
她要找一个答案,一个能让自己可以怪罪、可以声讨、可以活下去的答案。王瑶本能地察觉到案件与朱朝阳有关,不停地往警局里面跑。当朱永平一角被张颂文一场吃面落泪的实力演技树立成一位伤痛无奈的父亲时。同样身为母亲,《漫长的季节》里得知儿子死讯的罗美素同样「反常」。
剧里,美素因儿子的死对王响冷视,似乎是找到了一个可以怪罪的人。但很快,她大概是觉得连这份恨都了无生趣,才选择静悄悄的一个人离开。面对亲人去世,难道还有义务照着外人的想象模版来悲痛?确实,无端的恶言恶劣性不容动摇,是何时都该声讨的对象。
很多人因杨女士的离开,聊起因不堪网暴而去世的刘学州,以及粉发女孩郑灵华。
从案发到杨女士离世前后不过11天,期间其是否有关注到网暴言论仍值得商榷。
相关通告,给出的结论也是「轻生具体原因暂时还不清楚」。
在这次案件中,网络暴力或许是最好得出的结论,最容易怪罪的真凶,以及最能聚集引导情绪的话题。如今再去看杨女士相关的评论区,早已没有一丝痕迹恶言痕迹。《隐秘的角落》里,王瑶不知道一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哪一步错了才变成如今这样」的疑惑,把王瑶逼到孤绝的极端角落。
校园中的人车分流问题、在校附近急救医院选择的问题、以及诸多不解之处,才该是避免问题再次发生的有效追问。网暴就像网友们的发泄出口,为惋惜一个无辜绝望母亲的离去,找到一个可以怪罪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