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这么久,怎么才算“吃顿好的”?
此刻,就想吃顿好的
最近半年,玥玥开始在家里的阳台上种起蒜苗,她把新鲜大蒜插在花盆里,静待几日,茁壮的绿苗就从蒜的顶部顶了出来。有时,她会掐下一根,剁碎佐餐,味道似乎真的比买来的更美味些。现在,在阳台上种些小食材,已经成为了玥玥的习惯。
让她种下第一颗蒜的动机,玥玥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明白。似乎是一种闲情逸致,或者是对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杞人忧天,亦或是因为疫情,对自然的、健康的食物开始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渴望……反正不管怎么说,每天看着植物变得愈发茂盛,享受治愈的瞬间,已是玥玥自我娱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玥玥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疫情三年以来,人们对于“吃”这件事的认知变迁。曾几何时,人们去高档餐厅“吃顿好的”。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自己下厨,甚至像玥玥那样自己种菜,从而获得更健康的、真正的满足感。
也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钱钟书曾说:“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但今天,当我们吃到某种美味的食物时,不仅仅会享受那转瞬即逝的口舌之欢,更渴望“生蛋的鸡”是持续健康的。
菜市场正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之中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系统,可以为我们持续提供健康的食物?答案就是“可持续农业”。虽然“可持续”这个词,似乎家喻户晓,但“可持续农业”在大部分人眼里,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个夏天,一些人和一片土地的故事,恰好可以让在家憋了三个月的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可持续农业”背后的故事,并感受它的生生不息。
拥有跨界身份的美食与生活博主
他们眼中的可持续农业?
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农业?对于这个问题,想必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千奇百怪的。哪怕是类型很相似的两个人,他们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比如,同为美食博主、对吃这件事很有发言权的杨光和木木。
美食博主杨光,在社交媒体上称自己为“建厨师” ,一个集建筑师和厨师为一体的有趣谐音梗。作为建筑师,他曾奔波与中亚、欧洲,甚至非洲之间,品尝过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各色美食。这给了他一般美食博主没有的广博见识与品质追求,也给了他不一样的视角看待可持续农业。
在杨光看来,各地美食的独特滋味,一定与当地的农业息息相关。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在法国遇到的普罗旺斯烩菜。这道菜由茄子、西葫芦、西红柿、甜椒等食材组合而成,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组合,是因为这些蔬菜在南法地区大致在同一时间成熟,当地农民便自然而然地把它们一起采摘,再来个“一勺烩”,久而久之,一道法国名菜就这样诞生了。
普罗旺斯烩菜
相时而生,持续长久,正是自然与农业的力量,它为像杨光这样视烹饪为心流时刻的美食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美味、高品质的食材。
而另一位美食博主木木,对可持续农业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木木曾是广告行业从业者,但后来转型为一位美食博主,同时也是一位公共营养师。她之所以会对烹饪情有独钟,是因为作为上班族,她总觉得生活被快节奏的工作切割得七零八碎,因为太忙而变得迷茫,唯有烹饪,能让她安静下来,进入属于真正属于自己的短暂时光。
也正因为这样的情感追求,使得木木更崇尚天然的烹饪方法,也认为食物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链接。为了能离自然更近一点,木木还曾在北京附近的一座农场里租了一间工作室,推门出去,便能看到繁盛的田野,和触手可及的新鲜食材。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木木相信,可持续农业不仅为她提供了健康的饮食,更为她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静下心来感受从土地到餐桌的馈赠,人会对每一餐都心存敬畏。
尽管都是美食博主,对食物的关注已经比普通人更多,但对于可持续农业,杨光和木木的感受又都不一而足。他们都是从各自的角度,管中窥豹般地看到了可持续农业这个庞大话题中的不同角度。但想要看清和还原可持续农业的的完整面貌,或许那些长期实践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人”们更有发言权。
什么是可持续农业?
一场大雪,亏几百万
可持续滋养农业人的韧性
农业,可不只是好吃与自然——特别是对农场主秦爱腾来说。
秦爱腾的农场叫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以下简称银黄农场),位于北京昌平区百善镇。周边人都习惯亲切地叫她为秦大姐。
秦大姐从2008年开始在百善镇成立了自己的农场,致力于绿色食品的耕种,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尽管如今,银黄农场已拥有土地150亩,日光温室70座、玻璃温室2栋,但在秦大姐的创业之初,却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
最初涉足农业,是因为秦大姐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可真干起来,她发现农耕并非如诗句中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浪漫,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现实。从开荒到撒种、施肥,再到采摘,每一步都是让人累得直不起腰的苦差事。
然而,比身体劳累更让人痛苦的,是“靠天吃饭”给传统农业造成的巨大不确定性。
拜耳耘远农场主秦爱腾
2012年冬天,农场遇到恶劣天气,雨水淋在大棚上迅速结冰,之后又不断落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不堪重负,纷纷被厚重的冰雪压塌。这次,不仅造成银黄农场的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也让秦大姐的心血在一夜间付诸东流。
虽然现在回看,秦大姐豁达地说:“其实吃亏是福,弯路没有白走的。” 但当时,她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一度想要放弃。这件事,开始让秦大姐重新思考:在所有农业环节中,农民是最辛苦、最脆弱的,究竟如何在保证作物健康、美味的同时,也保证农民的收益,让农业能以更高的韧性,生生不息地良性发展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秦大姐很长时间。她开始积极关注新的种植方法和理念,接受专家的指导、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去年,拜耳作物科学邀请银黄农场加入了拜耳耘远农场项目(Bayer ForwardFarming),通过提供可持续农业种植技术、材料和知识培训,与秦大姐一起打破种地不纯靠天的理想。
和我们普通人最关注“吃“不同,在这个项目里,最让秦大姐感到欣喜的是新获得的作物种子。秦大姐对这些既健康、美观,又能保证产量的作物品种爱不释手,“拿西红柿做例子,它没有为了产量而牺牲口感,有一种我们小时候吃到的西红柿的滋味。”秦大姐这样说。
儿时味道,治愈身心
有了种子之后,秦大姐还要操心农药的事。“农药“二字,总让消费者一听就怕,也因为与拜耳合作,她的农场在植保用品上,实现了大跨步的升级。她不仅得以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环境影响最小的植保产品,还建设起一整套植保用品的储存、使用、回收系统,让植保用品对作物、种植者身体和土地水源的影响都降到了最低。
光这些还不够,为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持生物多样性,农场不仅温室周围种植了不施农药的开花植物带,而且还设置了昆虫旅社、人工鸟巢和田间生态岛,为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庇护所。
有多少种地的农人、农人的农场,能有这样的配置呢?
一年下来,种种措施让秦大姐真正看懂了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和实践方法,也让她知道:可持续农业切实能够在保证农作物绿色、健康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守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农业、消费者和生态对抗不确定,提供更高的韧性。
至此,或许我们和秦大姐一起,找到的一个关于“可持续农业”全面的标准答案——可持续农业,不只是关注味道、品种、安全等杨光、木木及你我能直接感知的事,它同时关注更多维度的可持续。比如,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是对经济效益的可持续;保护耕种者的身体健康,是对农人的可持续;保护环境,则是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健康而美味的食品,则是对消费者的可持续……
可持续农业是人、食物、自然与农业的和谐状态,它关乎于每个环节中,每个个体的感受,又不限于每个个体,是全流程、全价值链的生生不息。
在今年这个自然灾害频出,亦因为疫情等原因而人身心俱累的时候,去了解可持续农业,或许也是一种起始与因缘。
延续自然那股生生不息的韧劲儿
走近可持续农业,洞见生生不息
在银黄农场的运营过程中,秦大姐有一个朴素但深切的感受,农业有时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又常常对它不甚了解,甚至视而不见。
对此,她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做着不懈的努力。秦大姐在银黄农场进行了大大小小40场接待讲解活动,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走近农业,洞见可持续农业。目前银黄农场也已经成为周边农户的“示范基地”,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看到银黄农场的成果后,渴望投身到可持续农业的种植和生产当中。
农场主秦爱腾介绍农场
近日,木木和杨光也参观了银黄农场。拜耳作物科学中国业务拓展经理陈菲也同在参观之列。在她看来,农业肩负重任,既要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又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克服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挑战。
这一理解,如果不了解农业与可持续性,你可能会觉得就只是一句空话。但看过秦大姐的故事后,你我或者都会有所体会。
就像木木在农场采着西红柿时说的:“饮食可以延续自然那股生生不息的劲儿,三餐四季的规律让我感到安心”。而深信创新的杨光则感叹:“有秦姐这样新农人的努力,再配合科技加持,才能收获滋养生命的美味。可持续农业的生生不息,让我看到了人和自然的新的可能性。”
秦大姐则说:“这也是我选择加入拜耳耘远农场的原因之一——不光是有很多实在的技术帮我把菜种好,也能借助耘远农场这个平台,和更多机构组织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农业。”
如同秦大姐的话一样,可持续这件事,既复杂又简单,它的复杂在于践行所需覆盖的广度与克服的难度,而简单则在于,它的含义,恰恰是它的字面意思。可持续,即始终不断的生生不息。它给了世界的韧性,其中包括生活的韧性、经济的韧性、环境的韧性与人的韧性。尽管如今耘远农场(Bayer ForwardFarming)项目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可持续农业的韧性,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重要。
拜耳耘远农场,可持续农业示范
农耕之美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哲学家王东岳曾说:“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几千年来的时间里发展到极致的表达。在过去,传统的农业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的养分,它将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崭新的、科学的可持续农业,势必也将在未来带来更大的韧性,让我们生生不息地迎接未来。
耘远农场这四个字,是Bayer ForwardFarming的英文之外,第一个其他语言的名称。可持续农业的未来,就像这个名字的寓意一样,能够始终不断耕耘,走向远方;能支撑人们无论何时,都能“吃顿好的”。
*拜耳耘远农场,是拜耳作物科学在2015年率先提出的全球化可持续农业倡导机制。拜耳通过与全球各地独立经营的农场主建立合作,与这些农场一同探索全套全程的示范可持续农业种植。目前,全球已经有27家耘远农场合作伙伴。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惊喜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韩冰
图片来源丨 拜耳、Unsplash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