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了这么久,终于凉了,活该
过度炒作,一直是内娱一大乱象。
明星炒作,赚得盆满钵满。
就连素人都能靠炒作一跃成为顶流。
最近蹭明星热度火起来的ESO就是如此。
但这可不是内娱的专属。
在国外就有这么一个炒作之王。
本身默默无名,靠炒作一夜爆红。
身价飙升到了30亿,全球追捧。
怎么回事?
一部新出的影片,揭开了背后内幕——
《失踪的莱昂纳多》
The Lost Leonardo
海报上这幅硕大的油画,就是今天要讲的「炒作之王」。
它名为《救世主》,画的是耶稣。
这幅画好在哪?
看不懂,很正常。
连很多专业人士都欣赏不来。
但,炒作的精髓就在于把平平无奇的东西包装出花来。
素人「鹿哈」仅仅是碰瓷鹿晗的名字、长相,就成了网红。
而《救世主》也找了一个碰瓷对象——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由此开始了它的炒作大戏。
第一步,碰瓷诈骗式营销。
画中的耶稣和蒙娜丽莎一样,带着一抹神秘莫测的微笑。
仅凭这一点,就打上了「男版《蒙娜丽莎》」的名号。
甚至说成是达•芬奇的遗作。
然而实际上,这幅画创作于何时、何地、作者是谁?
都是个谜。
有专业人士钻研后发现:
嘴唇的画法,没有唇线,和《蒙娜丽莎》如出一辙。
便激动地表示,除了达芬奇,没人能画出这幅画。
许多专家翻阅了文献资料,并带着专业工具一番勘察后。
最终给出一个不痛不痒的结论——
有可能是达•芬奇画的,但也有可能不是。
真•废话文学。
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实锤的情况下。
《救世主》已经和《蒙娜丽莎》以及达·芬奇深度捆绑。
流量密码,拿捏了。
第二步,发通稿预热。
流量时代,内容不再为王,取而代之的是噱头。
电影上映前,总少不了铺天盖地的通稿席卷热搜。
犯罪题材,就和尺度、人性、演技关键词捆绑。
爱情题材,则炮制各种情感金句,拿「哭光纸巾」「一吻跨年」当卖点。
而博物馆也不能免俗。
《救世主》展出前,就连发多篇稿件。
基本的事实都尚未确证,就大肆渲染这幅画为旷世奇作。
导致博物馆人满为患。
市民们不惜在寒风中打地铺,等待数小时,只为一睹真容。
第三步,明星「带货」。
如今许多院线片开创了一个新型营销手段:
靠首映、试映会上的明星亲友团发言,给电影质量背书。
例如《断·桥》就找来周冬雨、杨天真等人。
对电影不吝夸张,吹捧成不得不「包场N刷」的佳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