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都不算“双厨狂喜”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每天醒来,很多人第一件事都是拿起手机浏览新闻。某种程度上,我们泡在各种媒介信息里,一日不看,就会几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但究竟什么是媒介?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社交网络、病毒、道路、语言、表情、空气、火、新闻、电话、屏幕、文字……所有把两个及以上的事物连接在一起的第三者,都可以被称为媒介,一切皆为媒介。
然而也正因为媒介涵盖内容太多、影响广泛,如何运用媒介,媒介与人的关系反而成了问题:
出现了负面新闻,为什么我们首先指责的就是媒体?
现代知识结构越来越浅薄是因为互联网吗?
为什么有“女大学生”“女部长”,却没有“男大学生”“男白领”的称谓?
在《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节目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将从日常的媒介问题入手,用传播学“一切皆媒介”的第三者视角,围绕人类的媒介行为,从技术、内容、机制、影响四个方面,讨论媒介与人的关系、媒介运作规则,以及它对日常生活、社会秩序及文明的塑造。
在传播学的视角下,世界是什么样的?
🌍 📣
⬆️扫描识别二维码⬆️
在节目中,我们将从口语到互联网,从媒介的前端到生产的后台,从交往的意义到媒介的控制力,一起看到媒介的幕后,知晓媒介正在如何隐形地塑造人类,获得一种理解世界的眼光。
最后,课程还将探讨一个问题,生活在媒介中的我们,是否要走出楚门的世界?
刘海龙教授曾说,“一旦我们把媒介考虑进去,过去简单的二元因果关系就会因为加入居间的媒介而变成三元关系甚至多元关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个新的思想和实践空间就被打开了。
这种普遍的‘第三性’,启发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很多难解的问题,甚至哲学问题。比如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如果意识到这些问题中间有语言、身体作为中介,很多新的角度就会涌现出来。”
收听节目《生活在媒介中:传播学100讲》,一起从媒介角度,开启一趟深入了解自身生活的奇妙旅程吧!📚
扫描二维码,如何在媒介中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节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