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场人,确诊“微信文字讨好症”
01 “微信文字讨好症”成为新型社交内卷
面对别人的信息,如果你只回复一个“嗯”字,别人可能会说你冷漠;如果你回复“嗯嗯”,就会让人觉得很亲切。
“讨好体文字”已经成为很多人微信交流的习惯,在一句话中,如果不加“~”和语气助词等可能还会觉得不安。
丹妮一开始步入职场时并不习惯使用类似的“讨好体”,直到有次自己的直属上级告诉她,她在微信回复信息时让人感觉很严肃。她于是开始观察其他同事的微信用语。
后来,丹妮也习惯了用语气词,后面还会附上一个或者多个波浪号,偶尔会在后面加个“抱拳”、“握手”等符号。
对于我们日常经常使用的“哈哈哈”,有人科普说:3个“哈”代表敷衍,6个“哈”代表关系不错,8个“哈”才是真的觉得有趣。
当对方使用类似“讨好体”时,你的回复可能还会需要多重叠加buff,逐渐形成一种社交内卷。
02 文字讨好,职场沟通的枷锁
看到一位网友的案例:她接到客户信息,让调整一下交货计划。因为时间比较晚了,她在给相关部门发信息时,开头称呼使用了“***老师”,后面加上了波浪号,还加了一个表情,每打出一句话,都要自己重新揣摩一遍,是否有文字生硬的地方。
信息编辑完之后,又整体理顺了一遍,看是否有不合适的用语,有的句子改了又改。
编辑个信息,比写文案都难。多次确认后,点了发送键,她才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一项工作量特别大的工作。
此时此刻,自己编辑的信息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和她实际的情绪状态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有时候,“文字讨好体”的使用直接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比如,领导让加班,即使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依然要表现的很乐意的样子,回复一个“好哒~”。
对于下属也是这样,明明看到一塌糊涂的方案,想要爆炸,依然要换个委婉的方式,告诉对方:“试试改一下***部分,会不会好一点呢~”。
不管是直接沟通,还是微信沟通,职场中社交礼仪不能少,但是过度讨好没有必要。
过度讨好,只会让职场沟通更加复杂和疲乏,增加了沟通成本,还降低了沟通效率。
文字讨好,不管是平级之间,还是上对下、下对上等职场关系中,都普遍存在。“文字讨好体”使用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可能更易于让对方接受,但是文字使用的通胀,也成为了职场沟通的枷锁。
03 拒绝讨好规训,回归沟通本质
“微信文字讨好症”或许会得到正向的反馈,但是讨好式的沟通方法,未必能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直使用“讨好体”还会给人一种自己很好沟通的形象,但是职场中,有些谈判是博弈,并不是说通过“讨好”就能达成意向。
如果使用“讨好体”让你产生内耗的感觉,比如就像上面提到的网友的案例,回复一个信息,耗尽了自己的力气,而且自己的信息情绪和自己的状态完全不同;再或者是那种违心的回复,那么大可不必委曲求全。
当我们惯用“讨好体”来交流的时候,大部分人都用这一套体系,相互模仿,形成文字的通胀。
在沟通中,相互尊重是基础,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为了尊重他人,要收起自己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塔瓦布在《界限》中说过:“我们因为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身心自由。”
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的输入法中不仅仅有“讨好体”,还可以有自己的文字风格。
拒绝讨好规训,回归沟通本质,完成高效协作。
“文字讨好症”盛行,展示的是一种职场社交礼仪,并不仅仅是为了“讨好”某个人。
不要让“讨好体”成为束缚你的沟通枷锁,也不要把适度的社交礼仪过度内卷化。
愿大家都能在职场中,避免输出“文字讨好体”,实现高效沟通!
留言说说,你有“微信文字讨好症”吗?
来源 | 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李亚男 ;编辑 | 放开那芒果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