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在探索各种可能性,AO能信吗?” | 申请建议
今天我们来谈谈一个特别话题:工作3-4年我换了3份工作,怎么编个逻辑让AO觉得没问题?
常见的方法很简单:逻辑串的好,谁也搬不倒。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工作3年的学员换了4份工作,最长的14个月,最短的仅8个月。从快消大厂的管培,到电商战略,再到消费品全球市场拓展岗位,后来在一家tech企业做战略投资,中间还夹杂着两段1-2个月的GAP。一点不夸张地说,这是jumpy中的jumpy了,这些经历放到简历中,AO第一秒就想对每个职业选择问个why。
当然,最开始她是有合理解释的:管培轮岗后发现自己喜欢战略领域的尝试,之后发现海外市场有意思想去探索,再来进入科技行业是为了探索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未来转向投资能看到世界的更多面。乍看之下非常可以理解,每个份都是要探索全新的领域,还考虑了长远职业目标。但仔细琢磨,我们不禁想问:
- 管培仅一年,为什么刚刚轮岗结束要走,留在战略岗没问题啊?
- 喜欢战略很好,但电商和快消差别很大,只为了抓风口就去了?
- 海外市场探索完了还是觉得不行了,这么快就又回国做tech?
- 以后要做投资,投什么呢?
引用某个知名编剧说的,撒了第一个谎,就要用无数个谎来圆。如果我们提交材料只是让AO充满疑问,自然录取无望。上面她所说的逻辑方法本质上是在两段跳跃的经历中间找共同点作为桥接,推理成合理,而并没有说出她如何思考和对比做出了决定。
假设退一步说,AO接受这些理由,进一步就会追问:你在每次选择新工作时学到了什么?你做选择的底层思维是什么?你这样丰富的经历有什么价值?我们就发现逻辑链仅仅起到解释的作用,无法突出这样的经历背后,申请人的思考水平和真正实力。
有人会说,不解释还能怎么办, AO就是会concern这些。
的确,如果一个申请人在短时间内换了多分工作,AO确实会担心你是不是没有认真对待工作激情跳槽、未来选择职业方向是否也会经常有不同想法。但这些concern不意味着就对有这样经历的申请人判了“死刑”。
谈事实不谈逻辑
先看清楚每个转折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后来自己讲出来,之所以会有这么快的职业转换都是因为想“弯道超车”。高中时要好的伙伴都在国外名校,自己由于家庭原因没办法出国还影响了高考心态。于是一直想超过当年的同学们,成为那个“混的最好”。大学里她各种折腾,创立社团,拉高GPA,尝试各种实习,最终顺利进入快消大厂做管培。在即将轮岗结束时,有个好朋友对自己抛出了橄榄枝,创业公司元老工资翻倍,赌赢了就财富自由。结果事与愿违,只能被迫重新找工作。找有海外业务机会的公司是为了给申请刷刷背景,随着国内对产品的限制又不得不换赛道,硬着头皮靠Hard Skills和霸面进了tech公司。看到这我们就知道这一路的颠沛流离,远不是”我想要探索“可以传达的。
寻找被自己忽略的细节
当局者迷。在主人公的视角看,这些都是混乱和失败,根本没办法写成故事。
但跳出来看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体现个人能力的点。比方 在没那么知名的大学却进入快消大厂做管培,这个人必定有过人之处;朋友邀请你创业一定看到了你的优势;被迫求职还能找到海外业务,一定有厉害的手段;被迫换赛道还能进入tech大厂,实力实则不容小觑。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内容一一思考总结,也就看到了被混乱掩盖的闪光点。
格局变高从认知提升开始
有了更加全面的事实,她也越来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追求最好的确缺少落地的职业目标,但每次选择她都快速识别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找到最优选择。这背后既有不服输的动力,也有她后天建立起来的在挫败和有限的信息下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这些内容在文书中体现,才是真的能够帮助自己做好申请,进而实现”混的最好“的有效方法。有了这样的认知,也可以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经历“应该”多么完美或看上去well-designed。
最后,她顺利地申请成功了。
如果你也遇到了相似职业跳跃的情况,你也希望从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底层想法和亮点,希望能够打消AO的疑虑,欢迎找我们聊聊,我们用1小时的免费咨询,来和你探讨答案。
BeBeyond 6月班也在招生中,具体可看:BeBeyond 6月班 正在招生!欢迎报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