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资本为何一拆为三?公众号新闻2023-06-08 10:06红杉称,因为品牌共享,不同实体之间存在投资组合冲突,所以决定接受“本地优先策略”,将红杉资本拆分成三个独立公司文|《财经》记者 冯奕莹编辑|杨秀红近日,红杉资本发表公开信,宣布将把美欧、中国、印度/东南亚的三地基金彻底分拆,各自成为完全独立的运营主体,且采用不同品牌开展业务。红杉资本在6月6日的报告中向投资者表示,将于2024年3月31日以前分拆成三个独立公司,分别在美国、印度和中国运营,因“经营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投资业务已变得日趋复杂”。这份报告由红杉资本的美国、中国和印度业务的主管共同签署。该报告称,他们发现因为红杉品牌共享,不同实体之间存在投资组合冲突,因此他们决定接受“本地优先策略”,将红杉资本拆分成三个独立公司。长期以来,红杉资本的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一直是国际投资机构出海典范,也是风投成功本土化的代表案例。“国际品牌、不设总部、本土化运营”的去中心化运作模式,也被红杉视为其在不同地区取得行业领导地位的关键因素。今后,这些机构将采用不同品牌开展业务。红杉中国将继续使用“红杉”的中文品牌名和采用英文品牌名“HongShan”;红杉美欧将沿用“Sequoia Capital”,而红杉印度/东南亚将启用新品牌名“Peak XV Partners”。据悉,红杉中国总资产管理规模高达3000多亿元人民币,已稍高于红杉美国的资产管理规模。接近红杉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分拆,将有助于红杉中国业务的开展。分拆的理由对于此次分拆,红杉资本称,随着红杉在各区域的业务主体和团队都已经成为当地市场的领导者,如何管理和运营去中心化的全球投资业务也变得愈加复杂和充满挑战。首先,更加深度的本地化发展情况使得部分后台职能的全球集中化运营模式逐渐成为负担而不是优势;其次,随着红杉在不同区域投资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并在全球范围内角逐行业领导地位,它们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相互竞争,而红杉各区域共用同一品牌则给这些创始人和成员企业带来一些困扰。因此,红杉资本为了让各个区域的主体更好地服务好创业者和 LP (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并保持持续领先,红杉决定彻底拥抱本土化策略,并将完全实现各个市场的独立运营和发展。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当年,唐·瓦伦丁在美国硅谷创立Sequoia Capital(译为:红杉资本),致力于帮助创业者成就基业长青的公司,为成员企业带来全球资源和历史经验,是一家享誉全球的VC(风险投资)巨擘。2005年,时任红杉资本管理合伙人的Mike Moritz和Doug Leone与携程联合创始人沈南鹏见面后便达成合作,红杉中国应运而生。红杉一直没有“总部”的概念,各个本地基金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而是各自享有极大的自治权,特别是在投资上,可以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经过近20年的运作,从红杉在各个市场的业绩来看,它是目前本地化十分成功的国际风投。红杉和沈南鹏共同建立的红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投资机构。红杉中国团队在公开信中表示,“18年前,红杉看到打造新一代行业领袖企业的创业者在全球各地涌现出来,为了创造与赢得更多新兴市场的机会,红杉中国、红杉印度/东南亚应运而生。”在具体的运营模式上,该公开信称,“长期以来,红杉采取了独特的运作模式,在不同区域建立了扎根本地、深谙本土市场和生态的团队,而且各区域主体均拥有独立的所有权和投资决策权,同时有选择性地把部分后台职能进行全球集中化管理,确保各区域在这些职能运营上的一致性。”美国红杉初期投资重点放在了半导体、电子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等领域,寻找那些具有创新技术潜力的初创公司。在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热潮后,红杉中国亦增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红杉中国的业绩包括投资1200多家企业,130多家上市公司,100多个独角兽。红杉中国参与了对外卖平台美团和电商平台拼多多的早期投资,还持有科技、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的数百家公司的股份。红杉中国认为,相对于其他两大区域,其投资方向更加广泛和多样,除了科技行业,其投资领域还包含医疗健康和传统消费等,而后者是其他两个区域较少涉足的领域。同时,近年来,红杉中国开始涉足公开市场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并购。过去一年,红杉资本美国和欧洲部门均面临一些质疑。公开市场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亏损、对马斯克收购后Twitter的押注以及FTX的破产都让红杉美国经受巨大考验。红杉资本曾是FTX最大的投资者之一,FTX破产令美国红杉损失超一亿美元,并向自己的投资者道歉。美元基金转型红杉此时大手笔分拆运营,背后也彰示了中国美元基金近两年的转型趋势,如增加人民币基金比重、多元化募资,增大对硬科技的投入,已经成为专注于不同阶段头部机构的共同选择。据另类资产数据平台Preqin Pro数据,聚焦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筹集的美元基金在2022年下跌超过80%,募集资金不足230亿美元,为2010年以来最低值。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下称“IDG”)为首的美元机构开始进驻中国,随后红杉等一批美元机构也相继落地中国。在时代机遇下,这批美元机构迅速发展壮大,甚至突破平台的承受边际。目前,这两家代表性的在华机构,均已成为中国公司。比如,IDG资本的前身是“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曾用名“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后更名为“IDG资本”),由熊晓鸽及其合伙人协助麦戈文在中国创立,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风险投资公司。早在2017年,IDG就收购了美国IDG,成为一家完全独立且在中国运营的投资机构。2017年3月,中国财团全面收购IDG完成交割。其中,IDG资本携手光大控股、中国泛海、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等收购 IDG全球投资业务(IDG Ventures)。该业务从 IDG集团剥离,IDG资本正式成为 IDG Ventures的控股股东,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出任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消息称,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头部美元私募股权机构,上半年其中国机构在募集首期人民币基金,规模较大。知名投资机构经纬创投也已较早转型。经纬创投告诉《财经》记者,投资的核心是怎样解决创业者资金需求,不会关注所谓美元属性和人民币属性。从2016年开始,经纬以人民币为主,三分之二的投资在硬科技。2022年7月,也就是近一年前,美国证监会(SEC)文件显示,红杉中国新一期美元基金已完成备案登记,其中包括一只种子基金、一只风险投资基金、一只扩张基金和一只成长期基金,新基金将继续专注于科技、消费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四只基金规模总计近90亿美元,创下了投资于中国的VC基金募资金额的纪录。据悉,红杉此轮募资得到了来自美国、欧洲、中东等地一批主权基金、慈善基金、大学捐赠基金等知名LP的支持,其中既有红杉的长期合作方,也有新LP的参与。这也引起了美国官方关注,此前美方注意到红杉在中国半导体等领域的投资。据悉,红杉分拆之后,独立后的三家风投公司合伙人将不再投资对方的基金,区域之间的利润分享也将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停止。责编 | 张雨菲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