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AI绘画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四条我践行了许多年的行动法则。
它们可能很简单,但却都能切实有效地提升生活的满足感,让你的生活更充盈、更丰富。
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和思考。
1. 为每天创造一件值得回忆的印记
放心,今天我不是来呼吁大家写日记的 —— 这已经有点陈词滥调了。我想说的是:不借助日记,你能否回忆一下,上个月的今天,上上个月的今天……你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想,对于许多人而言,这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我们每一天都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奔波在家和公司的两点一线之间。即使偶尔经历过一些有趣的波澜,也会很快被生活的惯性所冲刷,淹没在日复一日的繁忙里面。有多少次,你想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却发现记忆里空空荡荡,没有多少值得回味、能够记起的事情?这其实是有一点遗憾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切的物质财富都是身外之物,都无法永久伴随自己。真正能够伴随自己一生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体验、感受和记忆。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都过度关注了前者,却忽略了后者。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我们为了工作而去生活。如果把时间拉长,比如长到一年、五年、十年……那么,你刚刚度过的这一天,有没有一件事情,一次经历,或者一些想法,是能够为这一天「留下烙印」的?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度过的这一天,变得跟其余的每一天都有所不同?这是我践行了许多年的习惯:为每一天打上一个「印记」。这个印记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我们平凡而按部就班的一天里面,那一抹与众不同的、能够把这一天跟其他日子区分出来的「色彩」。可以是一次经历,一次冒险,一次尝试,一次见面,一次成就……- 今天遇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和学习后终于弄懂。这可以是一个印记。
- 今天联系了许久没联系的朋友,聊了彼此的近况,互相打气加油,这可以是一个印记。
- 今天交付了一个小项目,得到客户的肯定和老板的赞赏,这可以是一个印记。
- 今天下班后有点时间,绕了点远路去试试一家一直想尝试的餐馆,这同样可以是一个印记……
简单来说:如果让你写日记,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刚度过的这一天,你会怎么写?你是会立刻想到一两件有趣的事情,迫不及待地把它写下来,生怕自己忘记;还是搜索枯肠之后来一句「今日无事」?如果你是后者,那么我建议:不妨试一试,每一天有意识地给自己一个挑战:我能不能去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让今天变得跟平时不一样?给我的生命和回忆留下一些更加印象深刻的痕迹?当然,你未必要写日记,也不一定非要把它写下来 —— 你只需要去尝试,去创造出这么一个「印记」,让自己把这一天跟这个印记绑定起来,让这一天在你的生命中获得某种意义,从平淡无奇变得熠熠发光……久而久之,这可以使你的回忆变得更充盈、更丰满。无论是遭遇失落、沮丧,抑或是无聊、慵常……都可以把它们翻出来,让自己去回味。从这种沉浸之中,获得休憩和力量。
2. 为「可做可不做」设置软性 deadline
有多少你一度觉得「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直拖延着没有去做,乃至于已经过期了许久,导致你再度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已经过了最适合的时期,变得毫无意义?每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永远都是高估自己的,永远想的都是「我想做多少事情」而不是「我能做多少事情」。到头来就会发现,要么有些事情只是一时兴起,后面逐渐就失去了兴趣;要么就是价值和必要性都不大,一直没有能下定决心去行动……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最多的时候,被我记录到任务清单里「想做而又没去做」的事情,可能起码有三四十项吧。这里面,有些是一时兴起的想法,有些是项目优化的点子,有些是较为琐碎的细节事务,有些是可以去探索和尝试的方向……很多记录上去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落实,不得不把它从清单上删掉。任何一件事情,在我们想到它的当下,它必然都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它们的兴趣日益降低,它的价值也在日益降低,最终,很可能变得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我们能把它做掉的话,即使它无法发挥出100%的价值,但至少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一点痕迹,为我们提供一点「经验值」和成就感。所以,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在你列出这些「可做可不做」的任务时,不妨给它们分配一个「软性deadline」。之所以说「软性」,是因为它并不是强制的限制,你就算真的不去做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如果你有余裕和条件的话,不妨在临近这个 deadline 时,尽量去把它做掉,不要让它白白流失,被你抛弃。你今天跟一个朋友进行了一次坦率而深入的讨论。你觉得很有价值,想把这次讨论的要点记下来,供日后翻看和提醒。但由于它并不是很重要,你可能一直没有很强的动力去行动,总是告诉自己「再等等」「明天吧」……结果,过了两个月,自然而然就把它淡忘了。这很严重吗?不严重,它并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但可惜吗?有一点,你失去了一个本来可以提升自己、充实回忆和加强友情的机会。那么,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就可以把这件事情记下来,同时给它一个软性 deadline,告诉自己:我要在这个周末之前把它搞定。这样,到了周末,你就可以把这件事的优先级提高,让其他不太重要的事情为它让路,优先把它完成。一方面,这能不断帮你累积成就感。你可能觉得这些小事无关紧要,但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成功」,能够不断提升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你更加清晰地认知到「我是有能力的」「我能做到这些」。这样,在你真正面临难题时,它们就会成为你的「内隐自我」,帮助你更好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解决这些小事,也可以帮助你对自己的能力、偏好和习惯更加了解。你能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有多少余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能更清晰地帮你了解:当你有许多事情需要解决时,你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顺序去行动。
3. 微调和优化「生活系统」
当你有许多件需要去做的事情时,你是如何权衡和判断优先级的?换句话说,你如何考量:哪些需要优先去做,哪些可以缓一点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也很难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方法。但我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优先去做有长期收益的事情。什么叫长期收益呢?其实很简单。一件事情,你当下立刻把它做完,它很快就能生效,并且每一天都能产生作用,提高你的效率,减少你的困扰,那就是一件长期收益的事情。为公众号加上一个新功能,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搜索到对应内容,这就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我只需要花几个小时去行动,它马上就能产生效果,并且每一天都能生效。优化自己的工作流步骤,让自己能够更便捷、更快速地完成日常事务,减少操作时的「摩擦力」,这也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改变自己的环境,让环境成为自己的助推力,帮助自己去改变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同样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关键是什么呢?绝大多数这种长期收益的事情都有一个特征:它的短期收益很低。它们在当下来看往往都不太重要,无法帮你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无法为你带来强有力的正反馈。甚至,有时候它们的短期收益还是负的:你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但它并不会在短期内奏效,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发展,才能真正生效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了。因此,这些事情,往往是被我们的大脑所排斥的。原因很简单:大脑永远是短视的。缺乏强有力短期反馈的事情,本就无法得到大脑的青睐。明明改一下默认设置和参数就好的事情,却每次都要手动去选择和调整;明明学一下软件的使用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每次都要手动去完成一大堆操作;明明收拾一下房间、优化一下动线就好,却每次都要不厌其烦地从一大堆东西里面翻找;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懒」吗?其实也不是。处理这些问题,并不真的需要耗费我们多少时间。但大脑就是会不断地忽视它们,不把它们纳入「需要解决」的范畴里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思考和关注这些事情,并人为地把它们的优先级调高,克服大脑的惰性。从本质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去优化和调整我们的「生活系统」的做法。我们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在使这个系统更加贴合我们的习惯,使我们用起来更加顺手。
4. 把任务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许多人设定目标的时候,会给自己设定一系列的任务,比如:- 设定一个量化的目标,告诉自己,我必须在多少天之内,做出多少成果,才算是完成了这项任务;
- 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进行跟踪打卡,要求每天都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事项,如果没有达到,就要复盘、反思,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 为了更好地达成任务,让自己进入「战备」状态,把日常生活中一些非必须的事情都给暂停,一切为这项任务开道……
第一,在这个冲刺的过程中,你很难体验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你很容易只盯着最终的目标,你每天计算的都是「我有没有做完今天的目标」「我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你的所有快乐,都只有在达成目标的那一刻才能享受到。除此之外,你能感受到的大多只有压力。第二,在这种漫长的期待和压力之下,你很容易怎么样呢?半途而废。最常见的情况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坚持」的能力。一开始兴致勃勃,坚持了几天之后,终于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没做完,于是,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告诉自己:久而久之,一旦这种情形出现太多次,就很容易给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我果然不适合做这一行」「我太没有耐性了」「我一点都不自律」「我真是三分钟热度」……我们不应该把「自我提升」看作是一种任务,把它跟日常生活区分开,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就是日常生活本身。简单来说: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学会一样东西、获得自我提升,更好的方式,不是把它当成一个非日常的、亟待去解决的任务,而是把它化入你的日常生活本身,让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很简单。任何一样东西,你需要真正做出成果,都是需要长期的践行才可以。但当你把它当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隐含了一个假设:我只要把这项任务做完,就完事了,我就可以掌握/学会/做成它了。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去制定一个计划,设立一个目标,再兴致勃勃地去冲刺、打卡,其实更多地是像一个游戏:我们只是沉浸在「付出了努力」「忍受了煎熬」「捱到了结果」本身的体验中,感动了自己而已。更好的做法,是设计好自己「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一旦你把一件事情变成每天的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你就不会感到它有多困难、多复杂。日积月累,你就能够不断从中获益,而无需刻意去思考「如何自我提升」。1)把自己每一天的时间耗费记录下来,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复盘一下,看看其中有哪些时间段是可以优化利用的。2)想一想你想做些什么、学些什么,然后列出一个简单的规划表,找出一些简单的行为,安排到每天里面。一开始可以尽量简单一些,时长在半小时以内即可,一定要足够简单,可以立刻行动,无需心理负担。3)试行一段时间,如果感到吃力,就试着调整其他的活动来配合它;如果还是不行,就把时间再缩短一点。一定要找到一个令自己感到舒适的节奏。4)等到完全适应了这个习惯,每天不做点什么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完成了。这时,就可以瞄准下一个行动,继续安排到每天的惯例里面。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切实提升你的生活满足感,让你的生活更高效、更有条理。
重要提示:微信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你想实时看到我的推送,欢迎把我的号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推送,否则可能会看不到哦。星标方法: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 点击下方名字「L先生说」 - 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 设为星标。也许,你想读读近期的其他文章:
让所有事情事半功倍的方法
你是社恐,还是社牛?
一个隐秘又常见的思维陷阱
4条帮我减轻心理负担的行动信条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