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宣发声浪再大也架不住自己作死。
辣目洋子正热播的古偶,下架了。
在话题讨论高峰时期,飘顺便截一下屏,满屏都在讨论这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女主穿的衣服不是汉服,而是和服。在没下架前的最新剧情里,女主还吃上了寿司,直接让这部剧的倭气指数飚顶。当初官方放的物料,看着是挺美,角色背后的腰带结却引发了网友热议。至此,倭风狙击战打响了。
无论是老剧《汉武大帝》,还是待播的《安乐传》《长相思》都成为了扫射、怀疑的对象《我叫刘金凤》或许只是一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在《我叫刘金凤》中,除了女主的和服,骂声最多的,估计是这顶帽子。把角色的脸挡住多看几眼,会有种在国产剧中看日本大河剧的诡异感。就连曾参与《国家宝藏》第三季造型指导的@扬眉剑舞都觉得诡异。在这本正儿八经的学术著作中,作者直接贴图介绍了日本近代之冠。除了《我叫刘金凤》,《星汉灿烂》的腰带也精准踩雷。这一点学者苗芃就在硕士毕业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提到过。和服虽然是由汉服发展而来的,但是经过漫长的演进历程,已经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汉服与和服区分的主要标志。汉服是靠系带绑住穿的。和服没有系带。和服上面没有一根系带,其完全依靠腰带固定,如果和服的腰带散开了衣服也就彻底散开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带才会绑的很夸张。
简单来说,和服需要配有夸张的蝴蝶结腰带,不是因为美观,而是出于固定衣服的需要。腰间的结够大够夸张,衣服才能避免走两步就完全滑落的尴尬。汉服并非像和服那样是一片式的,所以,固定用的系带一般比较小巧。虽然《星汉灿烂》的官方,连夜逐帧修图把蝴蝶结P走了。但由于有些角度后期小哥即使加班加点也无能为力,剧方再怎样紧急抢救,该丢的粉还是照样丢。无独有偶,类似《我叫刘金凤》的官帽,我们可以在暂时播出无望的《青簪行》里看到。再早一点,《汉武大帝》《美人制造》《刺客聂隐娘》中的服化道也是倭里倭气的。
但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是因为他们的话术都耍着共同的障眼法——日本冰箱论。“日本是抄中国的,我们只是拿回自己的东西”就是典型的日本冰箱论。指日本像个大冰箱,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中国汉唐或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化,中国想要可以直接去拿。更详尽的定义,@春梅狐狸在知乎上回答过,具体分为定格论和血统论。在早先,网友们还不太较真的时候,日本冰箱论就是官方屡试不爽的挡箭牌。在影视圈中,冰箱论的风气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大帝》。
当时,中分垂发低马尾,白脸红妆樱桃嘴挑战着观众的审美底线,被质疑和风味道过浓。翻译过来就是,剧里的妆容确实掺和了日本审美,但这样做不是模仿日本,而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底层逻辑是中国文化是日本的爹,爹从儿子身上薅羊毛,天经地义。当时电影上映后,有人觉得侯孝贤拍出了盛唐风韵,但也有人觉得这股风韵更有种日本幕府的时代感。影片中的日本感不是虚话,毕竟制作团队也承认此事不假。设计师黄文英为电影写的小作文——《光影明迷此曾在》,就提到了电影布景和道具确实受到了日本影响。她认为,在鉴真法师东渡的历史背景中,直接使用在日本买来的道具能帮助还原盛唐风貌。在京都天满宫、东寺古董市集采购各式古布与小道具:精美漆器、熏香炉具及各式铜制、木制烤火暖炉。京都西阵织会馆旁的伴户商社新纺许多仿唐草纹样的织锦面料,用于中影内景陈设,主要角色厢房内的帐幔、卷帘、纱帐、榻垫,奈良唐招提寺,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从唐土带各式工匠,依唐式工法兴建,古朴庄严,给予剧组在搭建两栋场景建筑时诸多启发。
相较于以上的委婉和客气,冰箱论在某些剧那里腰板就更硬了。
面对网友质疑《美人制造》的造型模仿日本,制作人直接发微博回应——别说像阴阳师,这是唐朝的造型,日本沿用我们的,可帅?然后,在剧中,我们看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角色结婚穿白无垢。冰箱论的初衷是为了寻回遗散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历史物料的比较可以不受时空约束,就像他用因纽特人的 “妇人刀” 来解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三角形石刀”。普遍类比可以大量运用,主要即依靠验证这一手续。
——汪宁生《谈民族考古学》
寻得的历史真伪与否,参照对比的物件本身也需要掂量的。反观,日本冰箱论走的路子就显得尤为粗糙。
民族考古学是从精心挑选的物件出发,挖掘背后的历史。
日本冰箱论则是从以前中日交流的历史出发,占有物件。
本质是占有万岁的强盗逻辑。
当然,飘在否定日本冰箱论时,并不是否定影视剧服化道可以合理让步。毕竟,服化道在贴历史之余,也有着上镜美观、贴大众、贴人物的审美需要。但,为什么这些剧一个个就是不肯放过“服化道还原”的香饼?容飘再重申一遍,此id不是我,飘微博有且只有一个@柳飘飘果然飘了。而所谓的精良制作,完美还原,自己拱到神架上,一看,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影视史上,能满足审美、衬托人物、一定程度上尊重制式的戏服设计,不是没有。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弄清楚薛宝钗的“蜜合色小袄”到底是什么颜色,翻阅了清史,请教了红学家,才敢敲定为是一种介于杏黄和淡粉之中的颜色。而这种颜色之柔也贯穿在薛宝钗服饰设计的整体风格上,衬托出她“安分守己,自云守拙”的稳重平和。我们不怕历史的搬运工,怕的是不分青红皂白,啥都要搬的人。因为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日本确实发展出了文化的独特性。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进入高潮,在日本奈良时代 ‚ 日本社会无论是律令政治 ‚还是学问艺术‚ 都与唐风有关 。当时颁布的“衣服令”就是日本模仿唐朝制度的典型。衣服令规定了人们穿衣都需要有所区分,不同的官位等级穿着不同的衣服,规定了礼服、朝服等制度;还规定了无官职的公务人员应该穿着制服,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制服。总而言之,日本服饰在奈良时代,等级化、行业化的区分了不同的服饰。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但到了平安时代 ,由于国风的盛行,日本统治阶级取消了使节,日本服装逐渐从中国的影响力中离开,逐渐发展出了日本自己的服装文化。历史博主@朱学士Neo就科普过,这种印花小纹代表了日本的不同家族,官帽上印有花纹是为了让各大家族能够区分彼此。在论文《日本江户小纹图案造型特征探析》中,飘也找到了相关的史料记载。此外,让于正倾心的白无垢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半毛钱关系,压根不符合中国的婚庆传统。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故,在中国传统中,白色一般与丧事有关,而白衣一般是指丧服。论文《中日喜丧中的红白观差异》
否定冰箱论,不是在否定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而是在尝试净化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日本文化拿的是中国的种子,可飘真的很怕看到,盛开在日本大地上的花朵,被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挪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然后被指鹿为马地告诉我们:看,这是中华瑰宝。花车是古代日本贵族出行用的车子,所以花车纹象征着贵族的优雅生活,多用于当时的贵族阶级。
熟悉《源氏物语》的飘粉,对这种花纹应该已经不陌生了。论文《小袖模様雛形本にみられる『源氏物語』を主題とした意匠について》但在宣传时,官方还贴图说这是楚国服饰,欢迎大家来楚怀王小课堂学习楚国历史。通过考证,网友发现三娘做的糕点不是唐代点心而是和菓子。细想一下,经过了汉化的佛教,印度不打一声招呼,就直接拿去。按常理来说,我们当然愤怒,因为经过汉化的佛教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国挖走的不仅是宗教,还有诸位大家的思想光韵。可是,按照“日本冰箱论”窃取别人劳动果实的逻辑,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不该”。当有人指着假名说“看,这是中国汉字”时,我们多少都会觉得膈应和别扭,立刻觉得不对劲。以完全占有的姿态去拿他国文化,无疑与守护中华传统的初衷背道而驰。鲁迅就在《拿来主义》中批判了这种以占有为目的的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大声疾呼——“日本冰箱论”缺的就是“运用脑髓”甄别和考究历史。不顾历史考据,以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模糊了中国与日本历史的边界,让中国传统变得模棱两可,飘渺虚无。更不应该建立在对外国文化的直接拿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