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
近日知乎答主@楚云卿 发现,一些自媒体在输出诗词内容时,标明「旦逢良辰,顺颂时宜」出自《诗经》,或标明「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出自《浮生六记》。
答主直接就一个震惊脸.jpg。
因为这两句诗句,皆是答主 2019 年 9 月在知乎问题「怎么文艺地说生日快乐」下的随手而答,均为答主本人原创,跟《浮生六记》、《诗经》没丝毫关系。
此抄袭事件事发后,知乎站内出现一个提问:如何看待答主楚云卿的原创诗句被自媒体「选入」《诗经》?
目前该问题有 48w +浏览度,答主本人 @楚云卿 也在该问题下回答了她的看法,一起来直击「打假」现场吧。
如何看待答主楚云卿的原创诗句被自媒体「选入」《诗经》?
| 答主:楚云卿
其实,被抄袭这件事,我相信很多知乎答主都遇到过。我心态一直比较佛系,尤其是像文案这种内容,创作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予人所需。只要没有太出格的事,一般不会计较。
关于生日祝福那个回答,其实刚写完就被人搬运了。
而对于偏严肃类的文章,我还是会计较一下,但也仅限于在朋友圈挂一下,这还是第一次公开「声讨」(调侃)。因为这个事,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现象。
比如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在一个信息过载的社会,人们在那些主打「短平快」内容的互联网平台上,接触到的内容和知识,有多少是正确及有用的?
表面上,科技的发展,各种新颖的资讯社交平台的推出,极大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泥沙俱下,而用户则缺乏基本的去伪存真的求知欲。
人很容易养成依赖性,正是这种兴趣划分,算法推荐,以及碎语化阅读的当下,让人们处于一个个信息茧房、信息孤岛上。
我发现,很多人,他们习惯了自媒体博主们的信息投喂(喂养),越来越像当代文明下眷养的信息巨婴。即被动接受,不求甚解,没有主动思考能力。即便真相尽在咫尺,也不愿付出些微时间去探求。
那么不禁要问,脱离现代工具和媒介,在不借助搜索引擎、收藏夹、APP、知识博主的情况下,人们的知识储备水平和素养,究竟有没有本质的提高?人们有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而且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即一个人这样用,我也跟风这样用,比如「如月千早」事件,把一个动漫角色名字,当作冷门成语,大肆传播。
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即互联网上制造的伪知识越来越多。
类似「如月千早」这样的笑话,将来也会越来越多,而理智、求真的声音或许会愈发微弱,我担心的是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对此习以为常,将伪知识奉为圭臬。所以这也是我发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永远是鼓励大家在平台之外,多去读书的,而且要多读,精读,深读,要耐着性子,往艰深处探索求知。即便是我写的内容,也不可偏信,因为我也有我的局限性。
最后,也希望大家能时常从泛娱乐化的信息狂潮中抽身出来,静心思己,给心灵一片净土。于闲暇处充实自己,复得自然。
| 答主:福康安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古代非常的常见,针对这种情况甚至还发展出来校勘学,专门去探究文本的真伪或者有没有错误。
主要是通过时间、版本权威性的推导,来看越早的、越权威的版本,就是越正确的版本,其中的表达也就是最可靠的云云。
比如,根据校勘东晋梅赜的 58 篇《古文尚书》包括《大禹谟》在内,很有可能都是假的。
再比如,经常看到有人说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在幽谷中所念《九阴真经》的句子「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出自《老子》或《道德经》。实际上,无论哪一个版本的《道德经》都不可能有这么一句。
这种现象在传播学里称为同化现象,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来,即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对文字、概念进行调整和改编。
同化现象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在一句话上面加上一个或者是两个词,使他们更符合自己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
比如,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金庸的《神雕侠侣》里就被李莫愁加了一个「人」字,变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因为这种错误的讲法似乎比原诗更符合现代人的语感,以至于今天还有不少人,在说这句诗的时候是带「人」的。这种同化现象就称之为语言性同化。
第二类同化叫做概念性同化,即人们会用他周围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去替换或者混合文本中的概念。
比如,有很多「洋节」到了我们这儿原来的习俗就会发生变化。最有代表性的现象就是,无论是什么节日都要吃饺子,圣诞吃饺子,元旦吃饺子等等。
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不吃饺子了,这些节日又有了一个统一的新内容,就是购物。总之,节日里原来的概念就都不见了,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文化里的概念。
最后一类同化现象叫做合理性的信源同化,即文本所包含的信息本身没有改变,但是人们会不自觉地把获得信息的来源加以篡改。
比如,你在跟别人讲一个新闻,但是你忘了这个新闻原来的出处,这时候你就会下意识的做出判断,认为这一定是从知乎热榜里看到的,但其实是你从隔壁老王那里听到的,知乎根本没有这个信息。
这就是所谓信源同化。楚云卿的诗入选《诗经》也属于信源同化现象。
因为《诗经》里的篇目有很多,且历史上存在过多个版本,假如不是专门研究过,今天的人是不太容易判断出楚云卿原创诗句是不是出自《诗经》的。
特别是,楚云卿用了不寻常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再加上虽然我们不知道《诗经》里的每一首诗,可是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部古书,这就很容易让人相信它一定是出自我们没看过的《诗经》。
不过,互联网虽然让这个「错误」得以传播,同时互联网也能帮助真的想得到真相的人获得真相。
你只要打开任意一个阅读 app,搜索《诗经》,选择一个比较靠谱的版本,在里面用搜索功能,搜一下便知真伪。
最后,附上答主 @楚云卿 在知乎写下的几首诗句想法(感兴趣的知友可以去答主主页切磋一下诗词哦~):
1、看见果子结满枝头时,用《乡隐》表达心中所想:
新叶透光绿,榴花经雨红。
沾衣山果气,拂面稻香风。
白月垂天碧,绮霞匀暮空。
晨兴阡陌上,归读夜窗中。
2、老爸 51 岁生日时,写下自己写的祝福词:
「君子万年,寿与长天。」
3、看见大雪覆盖城中时,心中所想:
是岁,江南大雪,余于圳城思君日深。天寒地冻,望复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