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室门口这一幕看的好揪心!快放暑假了,赶紧给大家提个醒
就在“525”(我爱我)心理健康节前一天,一条让人痛心的新闻上了热搜:“那个为爱减肥的少女走了”。
15岁的女孩小玲(化名),因为神经性厌食症离开了人世。
离世前,身高165cm的她,体重只有24.8公斤!“轻得像一床被子。”
正在B站播出的儿科医疗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记录了她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天。
自大年初三以来,近50天,小玲只喝水,没吃过任何东西。
她从东莞某医院转到深圳市儿童医院后,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嘴角一直在渗血。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这意味着脑干已经受损,醒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看到小玲的父母最终无比艰难地做出拔管的决定,以及母亲在陪伴女儿走完生命最后几秒钟,失声痛哭的画面时,我也忍不住哭了。
一个大家眼中很漂亮的花季少女,因过度认同“瘦=美”的畸形审美观,在一味追求“比别人瘦”中失去了生命。
在意识清醒时,她曾向父亲保证:我不会得厌食症的;她也和母亲说过:我想活,但我接受不了吃东西。
小玲的妈妈回忆说,起初小玲只是“有减肥的意识”,会说“吃东西不要放油”,接着开始不吃主食,最后则变成了完全不吃东西。
家人干涉后,她会把吃的藏起来,假装自己吃了;
去医院途中,多次试图跳车逃跑;
甚至在病房中用淋浴间的花洒砸脑袋,以此拒绝治疗。
一开始,父母觉得青春期的小女孩都爱美,等她饿了就会吃东西。没成想,女儿会患上厌食症。
这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非常高的精神疾病,一旦得了,就不再是自己可控的减肥,而是完全失控的进食障碍。
患者永远不会对自己的体重感到满意,甚至在数次主动催吐后,会失去饥饿感,看到食物就觉得恶心、想吐,直到绝食……
小玲的悲剧,引人深思。
一方面,它在告诫我们: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瘦≠美,美是健康的、多元的。
另一方面,它也在提醒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无法自行纾解,我们也帮不了时,要尽早带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除了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闪闪的儿科医生》中还记录了新生儿、幼儿期、青春期等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出现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问题。
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心脏病救治、生长激素使用、肥胖问题、早熟晚熟、意外伤害等,几乎都是育儿热点。
我追下来,感觉还挺科普向的,所以非常安利大家观看,一起涨知识,有备无患。
观看途径:
①B站(每周六 21:30更新)
②深圳卫视(每周六 21:20更新)
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高矮胖瘦”,
牵动老母亲神经的第一条线
因为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每年我都会写相关文章,和大家分享“长高秘籍”。
今年的,在这里👉:2023最新儿童身高标准发布,你家孩子达标了吗?
在后台,我也经常看到有同学说娃太矮,想去医院打生长激素,又非常纠结,担心打了对身体不好。
《闪闪的儿科医生》中,关于“孩子要不要打生长激素”这个问题,通过具体的接诊案例,给出了专业靠谱的回答。
9岁3个月的小东(化名),身高135.6cm,比周围同龄孩子略矮一点点。
可父母担心他以后长不高,想让医生给打生长激素,追平身高差。
但医生查看各项指标后,坚决拒绝了家长的诉求:
一是因为目前孩子只比平均身高线矮0.4cm,不到矮小的程度;
二是孩子骨龄正常,也不缺乏生长激素;
三是综合父母身高等因素,预测孩子以后的身高不会差。
所以,生长激素并不是说,父母觉得孩子矮,就可以随便给孩子打的。它是一个要在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后,才能做出的决定。
另外一个小男孩浩浩(化名),则是医生强烈建议需要打生长激素的案例。
他现在6岁3个月,身高仅102cm,比标准身高落后了17cm!
医生预测,他未来的身高只有150cm,比遗传身高低21.5cm。
浩浩妈妈在怀他时就吃素,浩浩出生三个月,奶奶担心吃母乳上火,就怂恿着停了母乳,转而喂粥,也不加奶粉。
后来,浩浩跟爷爷奶奶住,老人吃素,孩子也跟着长期吃素。
来就诊前这段时间,浩浩跟着姥姥姥爷才开始吃肉,但每餐只吃两三片肉。米饭也吃得少,只有半碗。
早期严重的营养不良,肯定会导致孩子身高发育迟缓。
就在医生提出需要打生长激素时,浩浩妈妈却害怕激素有伤害,不愿意打。
除了身高,很多孩子还存在肥胖问题,但家中老人通常并不怎么担心。
4岁的星星(化名),身高112cm,体重60多斤,比标准体重超出了将近30斤!
脖子短,臀围、腰围都是73cm,身材呈现水桶型。
医生问诊后发现,他的肥胖问题,完全是由饮食单一+缺乏运动造成的。
星星的奶奶和妈妈说:
孩子每天早晨会吃一大碗面条或包子,中午和晚上会吃一大碗米饭。肉类吃得不多,就米饭吃得多。
面包一天到晚不离手,每天还会喝三五瓶牛奶。
碳水吃得多,又不爱动,时间长了,自然就长胖了。
医生反复强调,家长要重视孩子肥胖的问题。因为儿童过度肥胖,不仅影响身高,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问题。
如果早期的肥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到了青春期会发展成中度肥胖,到了成年甚至发展成重度肥胖。
肥胖程度越重、时间越长,并发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发生的几率越高。
深圳市儿童医院曾收治的因肥胖导致糖尿病的最小病例,只有8岁,Ⅱ型糖尿病。
经查体,星星的脖子已经出现发黑症状,在医学上的学名为“黑棘皮症”,说明他体内的胰岛素已经高了。
如果不及时干预,大概率会发展为糖尿病。
虽然奶奶几秒钟前还觉得,“胖好呀!”但医生都说得这么明白了,相信她今后也会重视起来。
其实,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来说,饮食均衡+适度运动,永远是王道。
如果孩子出现肥胖问题,也不要盲目节食,可以去儿童医院的营养科,科学调整饮食。
“意外伤害”,
非常考验家长的紧急处理能力
孩子都活泼好动,就算大人照顾得再周到、细致,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如何预防意外伤害,以及如何应对儿童意外伤害,做好紧急处理,就变得十分重要。
只有这样,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才不会因疏忽大意而错过最佳就医时间,或者迷信偏方,致孩子于险境了。
6岁的笔笔(化名)在家中玩耍时,不慎从沙发上跌落。爸爸抱起他安抚了一会儿,见没什么大事,就没再管他。
45分钟后,笔笔坐在椅子上说想睡觉,爸爸也没多想,就让他去休息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笔笔出现呕吐症状。
这时,爸爸才发觉不对劲,赶紧带他去家附近的医院,结果医生一看瞳孔已经散了,必须转院处理。
这样辗转送到深圳市儿童医院时是下午4点58分,距孩子意外跌落过了3个半小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神经外科医生紧急查体后,发现孩子颅内血肿达150ml,已经出现脑疝、双侧瞳孔不等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医院赶紧开通绿色通道,立刻进行开颅手术,才从死神手中把孩子抢了回来。
医生介绍说,儿童的安全事故中,大概有30%是意外跌落造成的。
如果孩子摔到头,要留意观察三个反应:①看精神状况;②看是否呕吐;③看是否嗜睡与抽搐。如果有这些情况,要立马去医院。
其实,笔笔的家长已经是很负责任的了。
纪录片第5集中,有一个意外烫伤的孩子,他父母的行为简直看得我血压飙升、怒气冲冲。
原以为烫伤处理已经宣传得很到位了,没想到还是有家长会迷信偏方,孩子烫伤后,不仅没第一时间送医,还乱抹东西。
这个孩子才2岁,背部烫伤后,家长先用捣碎的菜水敷烫伤创面,再用茶油涂抹。
9天后发生二次感染,危及生命,才不得不就医。
之后也很可怕,孩子的父亲不相信医生,认为医生想赚他的钱,还说皮肤可以自然愈合、长疤也没关系。最后竟然偷偷出院了。
的确,小孩子是无法自己做选择的,但身为父母,我们的决定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
父母不可忽视性教育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青春期是10~19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然需要父母的关注、陪伴和引导。
尤其是性教育,宜早不宜晚。
10岁多的女孩洋洋(化名),因为排尿困难来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后发现,洋洋的下体肿出了一个三四厘米的包块。它挤压膀胱和尿道,导致了排尿困难。
那个包块,是孩子未正常流出的经血。
而经血没能正常流出体外,是因为洋洋的处女膜闭锁(也叫处女膜无孔)。这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生殖道发育异常,古代称“石女”。
其实,洋洋的胸部已经发育了一年半,月经初潮早就该来了,但妈妈并没有留意到女儿的身体变化。
洋洋也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在害羞、隐忍中默默承受着痛苦,不敢和妈妈讲。
医生说,没有发生宫内感染,这已经是奇迹了!
因此,家有女宝的同学,还是不能太大意。现在很多孩子九岁就来月经了,一定要留心青春前期孩子的身体发育信号。
当然,这个时期的男孩也同样需要关注。
一个16岁的男孩,因阴茎肿胀来医院就诊。
不知所措地忍了一晚上,第二天来找医生时,已经肿了。再晚一点,就可能坏死,必须做手术了。
当医生说给家长打电话通知病情时,他左思右想,没办法了才答应。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也有了独立意识,内心积攒的小秘密,轻易不会告诉咱们。
但是为了给他们保驾护航,我们最好主动一点。有条件的话,早点进行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一定很有帮助。
最后,我想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神经外科门诊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孩子“尿床”。
孩子10岁了还尿床,就不能再想当然地认为“长大就好了”,因为孩子得的,可能是一种先天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栓系综合征。
但是要让家长接受往孩子的脊髓神经上来一刀,可不容易。
记录片中一位10岁女孩的妈妈,就辗转北京、深圳就诊,寻求保守治疗。
直到后来孩子病情加重,她才真正接受手术。
看起来这位妈妈太执拗,但当她透露说家里还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以后,大家都能理解她的谨慎了。
大女儿已经这样了,她不希望二女儿也出问题……
起初,我只是以猎奇的心态看这部发生在儿科的医疗纪录片,但追了几集下来,我发现它不只是在提供医疗科普,更让我看到聚集在每个孩子背后的父母和家庭。
面对问题、困难,不同的家庭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让人揪心,有的让人唏嘘,有的让人愤怒,父母的无知害了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突发状况。我们当然要尽最大努力避免意外的发生,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防止所有问题的出现。
但我们一定要也必须做到的是,及时察觉、发现孩子的异样,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别犯糊涂。
暑假扎堆做包皮手术,一天135个!这个桥段,看完真的五味杂陈
如果没有这次“曝光”,1500万个孩子的噩梦不知道还要继续多久
“新型孝子”标准刷爆朋友圈,竟然没有这一条,这不科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