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消失”4年后,这个拍出国产8.8分纪录片的女人,回来了

“消失”4年后,这个拍出国产8.8分纪录片的女人,回来了

文化



多数人认识周轶君,是通过《圆桌派》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2019年周轶君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等国家,拍下了这部豆瓣8.8分的教育纪录片。

赞誉之下,随之被曝光的,还有周轶君的多重身份:作家、战地女记者、主持人......这些经历,成了被争相报道的故事。

然而,就在最火的时候,周轶君“不见了”。

4年后,她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带着以蚂蚁森林作为调研对象的新纪录片《碳路森林》

事实上,周轶君从未“消失”,过去两年,她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去了山西、内蒙、四川、浙江等地,在垃圾处理厂看垃圾填埋,在荒漠看别人种树治沙......

在一个老生常谈的领域,她用自己的实地调研,告诉我们环保的困难在哪里,对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这些问题是“全球变暖、生态环保”这些“大词儿”和口号解决不了的。

周轶君说:“我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把这件事情搞清楚了,也就能跟公众沟通,从而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是有真切的意义。”




#01

危险的警钟

-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是亚洲最大的垃圾处理厂。



每天,这里都会新增上万吨生活垃圾,出风筒24小时运转,不停地稀释空气中的臭味。

10年前,这个处理厂还有许多深坑,如今都已被填满,垃圾被直接堆到地面上,最高足足有45米。


大量塑料制品不能被降解,也无法在短期消失,如果没有这个垃圾厂的处理,这些塑料就会向海洋和城市侵袭,威胁人们的生存。

而这些垃圾的来源,就是我们扔掉的汽水瓶,撕开的礼物包装、点外卖留下的餐盒......

这样的情景,让周轶君在纪录片中感慨:“我们记住的也许就是那些便利、舒适和欢乐,而在这个地方它们都叫做垃圾。”


纪录片里呈现的这些,只是人类对环境“认知盲区”的冰山一角。

四川绵阳老河沟,228种野生动物的天堂。如今这里成为了公益保护地,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本地居民的“社区化”保护。


然而,谁能想到在上世纪,老河沟的人们对生态没概念,更没有环保意识,一切都是为了活着。那时“猎户”还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凭技术和体力糊口,以上山猎取野生动物为生。


老河沟的变迁,恰恰证明了:只要人们的认知改变,行动就会改变,生态环境才可能变好。

然而,可怕的是,直到今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甚至破坏,仍在巨大的惯性中横行,正在无法遏制地影响人类自身生存。

今年5月20日,意大利北部的一场暴雨,淹没了数不清的社区和农田,让至少14人丧失生命,3.6万人流离失所。

去年6月,中国南方持续40℃以上的高温,让几亿人为之叫苦,河南水泥路面裂开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暴雨、高温等异常天气越来越频繁成为我们必须遭遇的“日常”,背后的原因也被找到——人类依赖于“高排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步步导致了气候灾难。

正是工厂、汽车以及消耗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让气候不断变暖,从而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稳定性,极端天气频频出现。

这就是为何纪录片里会说:“人类要找出路,就要给自然一条生路”。


一份来自联合国的报告指出:

近50年来,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比尔·盖茨就曾预言:

到2050年,气候变化可能像新冠一样致命,而到2100年,它的致命性将是新冠的5倍。


科学表明,全球升温一旦超过2℃,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2016年《巴黎协定》,联合国曾计划将地球升温控制在1.5℃内,但很快就无奈宣布,这个目标短期已无法实现。



#02
环保的困局
-
其实,人类很早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并为之做出了改变。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用4年的深入调查,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


在书中,她控诉美国为提高粮食生产大量使用DDT等杀虫剂的做法,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炸开了锅。它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丹麦文、瑞典文等几十种文字,推动了数十个国家在限制杀虫剂使用上的立法政策。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各国签署《人类环境宣言》,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大会开幕式,瑞典斯德哥尔摩。


自此,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了。

1973年,《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起草签字;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订立;
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关注气候变暖;
2016年,《巴黎协定》各国就减少碳排放做出承诺;
......

中国在环保上也一直走在前面,有着“绿色长城”之称的“三北”防护林,60年“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都是见证。


2017年,联合国授予塞罕坝环境荣誉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近半个世纪,各个国家都致力于改善环境。但由于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直到今天,无论从意愿还是能力上,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首先,从环保意愿上。

往小了看,对一个企业而言,追求高额利润才是第一要义,环保是需要额外花钱的负担。

比如几年前,美国国内航空燃油的单价是2美元,如果换成先进的生物燃料就变成5美元,换成电燃料则是更多的8美元,因此航空公司完全没有转型的动力。

往大了看,环保是全人类共同的命题,但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出发点不同,环保的步调也并不一致,比如2017年美国突然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华盛顿邮报对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所作报道


虽然美国后来又在2021年重新加入,但如此反复无常的做法,无疑不利于环保的推进。

此外在社会层面,环保也面临“消费主义”这一大敌。

联合国数据显示,每年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碳排放的10%,超过了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的排放量总和。在我们身边,为了包装更精致,让饭菜也可以显得高端,所以明明一个饭盒可以装下的食物,却偏偏要用三个装。

生活中也会遇到商品过度包装的情况,感谢小红书作者@JC供图


这些“衣食住行”上的过度消费虽然带来了享受,但却让大部分人在“舒适便利”和“低碳环保”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便利。

而伴随大量产品同步产生的,是更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那么,是不是只要人们有环保的意愿,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呢?

并不是。因为环保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技术问题

你可能无法想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对于这些企业老板来说,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思考企业如何活下去,哪里还有钱搞环保。

技术上,人类的能力同样有限。

这些年,我们一直试图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能源转型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项数据显示了不同能源的普及率增长情况:煤从5%上升到近50%,用了60年;石油在商业化生产80年后,占比才到25%;而天然气从1%到20%,就用了70年。


要知道,这还是在以蒸汽机为主导的突破性技术变革的前提下。

而从化石能源转型到新能源的技术突破还要多久?谁也不知道。

更无奈的是,环保问题明明这么多,可在舆论环境中却始终得不到重视。

和一个明星穿衣服引爆的热搜声量相比,环保话题的讨论度则小得可怜,更不要说被放到和健康、教育等事项同等的地位了。

以上层层困境,都决定了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

可是,难我们就不做了吗?当然不是!

环保是涉及全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大命题,正因为它举步维艰,才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参与其中。

就像周轶君在纪录片所说:“你和我,决定着这个故事的结局。”



#03
你我的力量
-
普通人怎么做环保?

许多人会觉得老生常谈,无非是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出门少开私家车......

换句话说,大家觉得意义不大,麻木了。


在周轶君看来,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认识环保。

比如,告诉人们垃圾会污染城市可能没什么用,除非亲自到垃圾场了解垃圾的形成、堆叠、处理过程,才能真正感受到。

再比如,告诉人们坐公交车比开车更环保,可能意义不大,但如果能够让人们清楚看到乘坐公交车减少的碳排放,效果就好得多。

用她的原话来说,就是:

“对一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试图实现认知从‘ A面到B面之间的跨越’,你看到B面你再回过头来想,你就会对A面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感受了”。


其实,这正是当下环保被普通人忽视的原因——

人们真正缺少的,往往不是行动,而是一个行动的契机和动力。

好在,这一点正在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为了让人们低碳行为产生的环保效果被更直观看到,各种工具和软件被创造出来,去计算人们对环保的贡献。

新加坡有COGO,英国有VYVE,爱尔兰有EVOCCO,而中国也有蚂蚁森林。


在蚂蚁森林,你通过骑单车、跑步等行为产生的减碳效果,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获得相应具体数值的“绿色能量”奖励。

比如,骑共享单车30分钟,可以产生54克能量;坚持一年,就可以积累19680克能量。

这些积累的能量,可以被用来在蚂蚁森林种树。奇妙的是,每当你种下一棵虚拟的树在遥远的荒漠和森林,凭借企业捐资和公益机构的合力,就有一棵真实的树被种下。

一个用跑步种了10棵树的软件工程师说:“我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一个把蚂蚁森林所有的树都种了一遍的妈妈,希望儿子老了,地球上还能有北极熊;


他们和你我一样,平凡、普通、力量微弱,但那棵看得见的真实的树,给了他们坚持低碳生活的动力。

你更不会想到,他们种下的一棵树,或许就是濒危野生动物的一条生路。

云南大理云龙,是滇金丝猴的生长地。13个种群的金丝猴,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但人为的砍伐、放牧,让这里的森林被割裂成一块一块的“孤岛”,导致金丝猴被迫分散,基因交流被阻断,从而种群退化。

为了让相隔南北的滇金丝猴互通往来,蚂蚁森林支持了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种下成片新树苗,搭建一条生态廊道,把被隔断的“孤岛”连起来。

为此,许多人投入其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一棵树苗种下,到变成成片的铁杉,要等30到50年,而一只滇金丝猴的寿命也才30年左右。

这就意味着,在这一代金丝猴活着时种的树,要它们的下一代才能看见。

但正是像你我一样千万普通人的“低碳”举动,以及这些在生态领域做实事的推动者,让我们依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7年里,有6.5亿网友在蚂蚁森林种了4亿棵树,这些树被种到了内蒙古、甘肃等11个省份;

在四川老河沟保护区,大熊猫、野猪、鹿等野生动物重新安然踱步。曾经因猎杀动物入狱的盗猎者,出狱后重新开始,成了这里的护林员。


在云南大理云龙,“孤岛”正在被逐年长大的冷杉、华山松连接,未来,部分滇金丝猴可以重新进行基因往来。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但努力的过程会引导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看似距离普通人很远的低碳、环保,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仅仅是缺少一个让人看见的契机。

可以是一棵树,也可以是一片林。


2019年,蚂蚁森林因唤醒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在中国成为流行风尚,连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与应对气候变化最高奖项"灯塔奖"。

沈钧亮(左一)代表数亿蚂蚁森林用户捧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受邀登上领奖台一起捧起奖杯的,是一位因3年坚持靠步行、跑步积累“绿色能量”而成功减重110斤的小伙子。这个奖,确是属于他所代表的,那些为环境做出了哪怕一点点改变的“每个人”。

这似乎正应了周轶君创作这部纪录片时,表达的希望:

“观众被看见,只是完成了整体‘创作’的一半,另一半的‘创作’,需要每个观众用认知和行动的改变去完成。”


普通人能参与环保吗?那一点点改变有意义吗?

也许这就是答案,一个人做不了太多,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每个人都做一点,结局就可能完全不同。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视频
👇👇👇

 -END-
撰稿书单君
编辑:右一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碳路森林》
Audiovisual Library of International Law
部分来自网络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封老海归妻子的信“新纪录导演计划”-纪录片创作者的纪录片作品征集计划“消失”一个月后落马的市委书记,被省级纪委书记点名笑果文化,会不会“消失”?七十五 浴血刘老庄5048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17早报|交通运输部约谈有关网约车平台;大众50亿入股,小鹏股价飙涨;美联储加息25基点,达22年最高水平;7月国产88款游戏获批2023年上半年一定要看的5部b站高分纪录片,这些片子绝了!富二代、天才与普通孩子,28年后过得怎样?9.9分纪录片揭幸福真谛…“消失”近一年,知名配音演员宣布:开工!此前被指涉嫌刑事犯罪,曾为《泰坦尼克号》等配音韩国249名婴儿确认死亡,超2100人“消失”,是我今年看过最恐怖的新闻太震撼!豆瓣9.7分纪录片!这是《我们的星球》BBC高分纪录片:捕猎女性只需要三步回来了华裔学霸起诉哈佛大学!豆瓣8.6分纪录片,道尽亚裔的高考困境!在B站的3572部纪录片里,推荐这十部高分纪录片妻子被害后,一代男神“消失”了韩国“幽灵儿童”事件震惊世界!2000名婴儿被“消失”,父母弃婴、杀婴、冰箱藏尸……雨中春山免费领资源 | 8部自然科普、地理科学高分纪录片,暑假带孩子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大门紧锁,电话/微信不接!上百华人汇款回国钱“消失”,集体维权!美国华裔学霸起诉哈佛大学!豆瓣8.6分纪录片,道尽亚裔学霸的困境....“消失”4年,67岁费玉清近况曝光:不结婚,无子女,帮姐姐还千万巨债,资产超20亿,一条皮带用15年不舍换“消失”8个月的原市长廖立勇,有消息了“消失”的刀郎,回来复仇了?揭秘!两万亿外储“消失”之谜?那个拍三级片的男人,求婚了只见一面的女人,相恋32年,恩爱一生【宏观市场】资金面的季节性“消失”了吗?美国妈妈带9岁女儿看病,竟被医院逼至自杀!豆瓣8.5分纪录片,揭秘人间惨剧…纽约的Century 21 回来了! 真没想到!正式宣布!这17家银行将“消失”,3种情况银行一分不赔,卡里有钱也不行!揭秘:早期亲子互动,如何影响婴儿大脑发育?(豆瓣8.5分纪录片推荐)七十六 追捕叛徒富二代、天才与普通孩子,28年后过得怎样?9.9分纪录片,揭秘幸福真谛…每当排解不了养娃的焦虑,我就来看这部豆瓣9.4的高分纪录片配音圈大佬“消失”,又有新消息!从小就看纪录片的娃格局炸裂!BBC高分动物纪录片盘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