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越来越弱!消费还能被刺激吗?一积极信号正在发生
【长按】上面二维码收听完整音频!
物价表现需求越来越弱!但一积极信号正在发生 20230612
作者:齐俊杰看财经
上周末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的物价数据,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PPI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
CPI这边还是比较平稳的,非食品因素,跌了0.7%,。猪肉还是很便宜,而鲜果鲜菜季节性供应充足,所以这块仍然是CPI的拖累。CPI目前没啥可说的,就是居民端消费意愿不强。重点其实在PPI方向,PPI跌到了一个历史低位,这个对于CPI也形成了明显的压制。本轮PPI持续低于预期,主因下游价格跌幅超出上游大宗传导幅度,更多反映前期下游过热投资后形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工业方向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导致,这轮去库存的周期会比较长,比如5月份,煤炭和黑色系金属,还在进一步的下行。
往年经济复苏,都是地产拉动,地产是消耗这些库存的最大的需求方,所以地产只要开工一起来,上下游的原材料,就全都盘活了。PPI也会快速的见底回升,但今年在政策的定力之下, 就是不拉地产,甚至基建也逐渐退坡,所以导致的情况,就叫做有效需求不足,不知道这些原材料和能源未来要卖给谁,而那些工业企业,现在也比较懵逼,他们也不知道干点什么才能赚钱,所以就全都停在这了。
有一个指标是可以重点关注的,经济要走强复苏,M1就会快速拉升,也就是资金活化程度会非常的快,但是走弱复苏的时候,M1表现就很迟钝,比如2019年,后面要不是疫情来了,突然产生了大把的需求,M1甚至也很难抬升。而现如今,M1在纠结当中,不断的在这里反复波动,M1-M2的剪刀差,也持续停留在底部,这就告诉我们,现在经济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供给,而是需求,不是我们造不出来,而是我们已经不知道,该需要啥。
那么是不是大家生活都很幸福了,啥都不缺了呢?肯定不是,只是因为现在经济减速,企业裁员,中年失业,大家不敢花钱了而已。就像很多人说的,不用你刺激消费,我愿意消费,但是没钱消费,这个钱其实并不是他现在的钱,而是未来预期当中的钱,只有知道未来的钱在哪,他今天才敢拿钱出去消费。那么未来的钱在哪呢?
现在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大家越是不敢消费,企业就越是不敢生产,企业不敢生产,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员工,这些员工也就会持续面临降薪和裁员的困境。那么这种情况,必须要靠外力去打破,也就是政策的逆周期调节,需要给市场释放更多地活力出来,找到一个大家的需求。10年前面对金融危机,外需基本丧失的情况,我们果断启动内需,通过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大量推动高铁建设,那么如今靠什么呢?
其实可干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必须要找到一个行业,替代房地产,成为百业龙头,这个行业必须要有足够长的产业链,也必须匹配大量的就业,还得代表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来说,有两个行业是符合的,一个是整个新能源大产业,另一个是消费电子,通俗点说,一个是汽车一个是手机。这两个行业,人们还有巨大的需求,比如现在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还只进行了30%,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面光伏发电站,我们现在也才刚刚开始建设。成本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启动基建的点。而消费电子上游可以搞服务器芯片半导体,中游是数据中心算力中心,下游是各种设备。这块也还有需求可以释放。所以未来要真想提振经济,这两块的需求必须释放出来。这需要财政更加积极一些,产业审批也要更宽松一些。比如现在大家都在等着人工智能的监管办法,这个东西不落地,下面的应用就没法做,一些设备也就没法生产,所以不是没需求,而是卡在了某些行政环节上。
综合来看,PPI见底可能已经发生,6月数据或者7月数据,应该就能验证这个结果。但要想快速拉升,还需要政策上多释放一些积极的信号出来。那么我们之前在粉丝群里也多次讲过,PPI跌破-3%,基本意味着市场见底。历史上分别出现在,2009年初,2012年底,2014年底,2016年初,和2020年中,这些点位无一例外都是市场的低位。而且也都是在未来一年就会爆发行情,所以现在不该悲观,反而应该乐观。PPI见底回升这个积极的信号,终于出现了。
在齐俊杰看财经的app上,我们现在每天早上给大家加了一场直播,叫做齐观晨会,每天9点半开始,在APP上点击下面的直播按钮,就可以收看,把每天早上的开盘情况,跟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也是对早上话题,和当前市场热点,做一个话题的延伸。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和我们的APP并不冲突,如果你想实时和我们互动,可以加入知识星球的齐俊杰粉丝群。每天都有投资的课程,回答大家的问题,如果你只想安静的学习,成体系的课程,我们已经通过视频课堂,怀旧教室的形势,给大家录制了,看行业,讲策略,讲宏观等课程。欢迎大家过来体验。
想参加【齐观晨会】看视频课堂学习的+APP
想跟老齐实时互动交流提问看【每天晚课】的+粉丝群
想每年跟着读50本书的+读书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