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1):“我觉得自己挺棒的。”
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关不关注请随意~~
【写在前面】
我在3-4月做签售巡回的时候,也做了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几位妈妈的一对一访谈。从今天开始,我陆续把这些访谈和背后故事写出来。
这些故事每一个都让我很感动。
我选择访谈对象的原则是:我了解访谈对象的故事,知道她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在访谈中还原出来。因此每一个访谈故事我都是提前知道内容的,并不惊讶。但即便如此,我在访谈中和后续看录像的时候都还是会感动,潸然泪下。
她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不容易的故事,访谈的时候都云淡风轻,但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经历了痛苦、纠结、内耗、泪水和辛苦。所幸她们走了出来。她们每一个人在接受访谈的时候都说: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帮到更多人。她们都如此善良。
这个系列就命名为《她的故事》。今天是第一集:《“我觉得自己挺棒的”》。
我也很希望这个系列能够给更多人启发。随着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建立的队伍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没办法在每个队里回应所有问题。因此更希望这一系列访谈视频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我好像不爱老大怎么办?”
今天带来的访谈是和洋洋妈妈。她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1队的妈妈。第二学年课里,她在群里问了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不爱老大,更爱老二,怎么办?”
大家问她何出此言。于是洋洋妈妈讲了几个生活中的小案例:洋洋经常在生活中崩溃大哭,让她非常烦躁难忍;她和洋洋一直缺少天然的亲近感;她有很多事愿意陪老二做,不愿意陪老大,例如愿意吃老二(小baby)的剩饭,但当初洋洋小时候,她一直都不接受。
洋洋妈妈一方面自然感受就是她偏心,另一方面理智上不能接受自己的偏心,就持续内疚而内耗。
当时队里的妈妈们都热心帮她出主意、想办法,讲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关系,如何弥补心中对老大的亏欠,如何接纳对老大和老二的不同感受并放过自己。大家说的方向都很好,但我注意到她好像并没有被打动,依然在诉说。当一个人一直在诉说问题,说明她还没听到能解惑的答案。
于是我尝试在群里着问她:相比老二,是不是老大洋洋更像你?
洋洋妈妈说:是的,老大更像我自己,老二则截然不同。
我又问她:当她看到洋洋早上上学前崩溃大哭的场景,会联想到什么?
她说: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上学前哭起来,被母亲抓住头发往门框上撞。
那一瞬间,所有封存的情感汹涌而来。
“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
以上对话,是2023年1月中旬的事情。
当天在群里聊完,晚上,洋洋妈妈找我私聊,又回忆了一些自己小时候的片段时刻,回忆母亲当时如何严厉地责罚自己,也回忆自己期望有一位温柔好脾气的妈妈。
人的本能反应,其实卷积着之前对相似场景的全部记忆。你忘了什么时候被扎过,可你见到某样东西就会觉得疼。这样痛苦的记忆可能没有浮现,但也足够让洋洋妈妈感觉过于痛苦,因此对洋洋心生厌弃。
我问洋洋妈妈:小时候你被打的心情更接近于哪种?
1)我脾气急、脾气不好,因此总被打;
2)我没什么不好,凭什么总是打我?
洋洋妈妈说:1
洋洋妈妈从小生活在打骂中,没有将自己遭受打骂归咎于父母不好,而是归咎于自己的性格不好。因而对于自己身上的特质深深否定:这些特质是不好的,是需要打骂来纠正的。孩子对父母总是如此信赖,以至于总把父母对自己的责骂变为自己对自己的否认。
而洋洋的问题,就是太像她自己了。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我就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还在洋洋妈妈自己身上。
当洋洋妈妈觉得自己不好,自己身上的特质不好,就本能地看见和自己相像的洋洋,会觉得这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
人的大脑可以切断显性的记忆,仍留有记忆的印象。我问过洋洋妈妈,老二是什么样的性格。她说老二性格和自己完全不同,是她小时候羡慕的“别人的性格”,稳定平和,而那在她心里,早就幻化为“好”的代名词。
所以,本质的问题,并不是洋洋妈妈不爱老大爱老二,而是她不爱自己爱他人。
于是我很浅很浅地建议洋洋妈妈:你试试体会一下,你自己就很好。
她说:这好难啊,我觉得我哪里都不好。
“我觉得我的孩子哪儿哪儿都好”
在上述交谈只过了半个多月之后,出乎我的意料,洋洋妈妈突然在内心中打通了自己。
她有一天说:这几天洋洋出去参加冬令营,我忽然开始想洋洋了。
“想洋洋”,这是情感开始重新流动的感受。洋洋妈妈敏感地觉察到这一点。她以前都觉得自己不会思念孩子,只是让孩子做到正确的事,但现在她可以了。
然后她开始在群里分享她慢慢能放下防御,而队友们也能感觉到她在变得松弛。
洋洋妈妈说,她突然意识到洋洋这种“事儿多”的孩子,内心的想法也比较多;脾气比较急,意味着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会跟自己内耗。她看到了洋洋的创意多、做事专注、痴迷历史、自理能力强、学习有内驱力、出门的时候会从其他老师身上获得关爱。她看见了越来越多,看见了这一切。
洋洋妈妈在群里的分享一下子变多了,似乎每天都有新的觉察。
有一天,她突然说,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哪儿哪儿都好”。她以前不相信会有这种感觉,但自从开始看见洋洋的好,就觉得洋洋很好,两个孩子都很好。她在两个孩子身上都有那种全然欣赏的爱意,差不多的爱意。
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在一对一访谈的时候,当回顾到这段时间的转变。洋洋妈妈的一句话一下子让我眼泪涌了出来:
我觉得我自己挺好的。
“我觉得我很棒,”洋洋妈妈说,“我结婚都可以不要彩礼。我勤劳,我也诚实。”
其实我很好。人活在世多么艰难,为了这一句话,很多人耗掉了半生力气。
“我想帮到更多跟我类似的人”
洋洋妈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她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因为她知道还有很多跟她情况类似的妈妈,她希望能够帮到她们。
洋洋妈妈之所以说“还有很多跟她情况类似的妈妈”,是因为她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那里依然有很重的重男轻女情况,很多女孩子从小就被苛责和厌弃得比较多,因此长大之后厌弃和否定自己的人不在少数。除此之外,她也知道很多家庭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不接纳孩子,以严重打骂作为教养方式,而下一代父母又将这种教养方式带下去。
洋洋妈妈在回顾自己小时候的时候,讲到了自己爸爸的郁郁不得志,讲到了自己妈妈的不容易。她能慈悲地体察到妈妈当时的不容易,于是她也重新感受到妈妈对自己也有爱的部分。而恰恰是这个爱的部分,能将她自己拯救出来。
洋洋妈妈说:她很高兴能让洋洋走出“从小不被接纳”的循环。
人的情感宛如一口井,里面充盈着痛苦、悲伤、恐惧,也充盈着爱。很多时候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盖子把那口井堵住,以免让自己再被那些痛苦、悲伤、恐惧所支配。然而这种防御也堵住了爱。当你尝试着拿掉那层层盖子,重新看一眼那口不敢去看的井,看见了,并发现自己没有被摧毁,你就会感觉到爱流出来。爱,不是强迫的,是涌出的,感受过就会懂。
目前的状态,比较接近于一个Happy Ending。洋洋妈妈的态度发生转变之后,洋洋能觉察出妈妈的转变,会主动说:妈妈,你最近变得好好啊。洋洋妈妈再遇到洋洋哭的时候,也会有点烦躁,但是能自己调节自己的感受,慢慢也就不生气了。而洋洋的情绪状态也变得更稳定了。
“没有想到我和洋洋的亲子关系也能变得这样平稳健康。”洋洋妈妈如是说。
希望今天的访谈,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我发起的父母心理学学习计划,为期三年,第一年的主题是“从心出发”,第二年的主题是“共同成长”,第三年的主题是“自我实现”。
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中,每两周一个主题,我会为父母领读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做出书籍解读,并且引导思考与讨论。
学习的模块包含“化解焦虑”、“智力启蒙”、“行为培养”、“心里探究”和“教育方法”,几乎包含了家庭育儿和教育过程中各种有疑难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形成父母互助的社群,营造安全的场域,可以让每个队友将自己的困扰和故事讲出来,大家相互聆听、接纳、理解、分享、出谋划策。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中,很多父母不仅获得了育儿方法,更多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公众号文章中,我也会陆陆续续带来俱乐部队友的访谈视频。
欢迎更多朋友加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