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数据震惊海外博主,中国打造的成功样本,能否被全球复制?
最近在领英上,有篇名为《中国特色ESG》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迈克尔·j·乔丹(Michael J. Jordan),是位阅历十分丰富的作者,光是身上的Title就多到让人数不过来:
当今北美生态系统研究所纽约办事处的副总裁;
长期为致力于保护湄公河水域可持续性发展的非营利性政府间组织——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撰稿;
曾任华为全球传播顾问;
做过CGTN的新闻编辑;
做过法新社记者……
Base在世界各地的履历条目高达20多条。
当这样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记者,开始讨论带有“中国特色”标签的某样东西时,这件事本身就够让人好奇的了。
那么,这位记者到底在探讨什么?
估计很多人会对ESG这个词一头雾水。标题中“ESG”,其实指的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
看着陌生,其实这个词已经是当今全球投资界的热词,用来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迈克尔作为可持续发展从业者,长期在本领域做研究。
为了与本国ESG发展作对比,他对中国相关领域也做了一番研究。结果相当惊人——中国企业在ESG领域的发展,正在呈现爆炸式增长。
在迈克尔的文章里就有写到:
在接受调查的262家中国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已公开宣布了ESG可持续发展战略;93%的企业预计将在未来3年内发布年度ESG报告。
这一数据,显然远超他的想象。
甚至,他一度提出“这个中国特色模式能否被西方国家借鉴”的问题。
但其实,推动中国ESG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线上慈善事业的激增。这背后,和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的创新模式密切相关。
不过,也难怪这位外国记者对“中国特色ESG”连连惊叹。
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后,日报君才意识到,慈善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很多看似日常的细小举动,却能汇聚起几亿人的力量。
做慈善这件事,中国人是认真的。
要知道,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线上捐款数额可是翻了两番的!
以腾讯99公益日举例。
咱们都知道微信可以发信息,看文章or看视频,但当这个拥有数亿用户的社交媒体开始做慈善,瞬间就能实现数亿人量级的慈善隔空联动~
用户通过捐款、捐步、答题等各种简单新颖的方式,就能领取小红花。
甚至不用捐钱捐物,只要加入攒花行列,小红花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腾讯基金会就会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益梦想落地。
2015年腾讯的首个99公益日,就创下了57小时捐款破亿的惊人记录。
想想你支付宝里一直偷能量种树的小伙伴,他们绝对是朋友圈攒花第一名。
此前,腾讯曾表示:科技慈善是一场马拉松。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腾讯首发线上慈善活动后,阿里、百度、新浪这些科技大佬也纷纷加入,让这场马拉松有了源源不断的持续力。
有了科技的加持,慈善再也不是“有钱有闲人的专属”,迎来全民公益的时代。
今年5月,在武汉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也披露了一组数据:
8年来,中国已有累计超过510亿人次参与了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350亿元。
这组数字不仅印证了开头那位外国记者的惊叹,也印证着,互联网技术赋能下的中国公益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人,更已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益捐赠群体之一。
这种以个人小额捐款为主,不断丰富行为捐等创新玩法,让有心公益的普通人更易发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慈善的中国公式”。
不仅让用户产生价值观和情感连接,还以科技手段让公益行为变成可持续的生活日常,这也许就是诠释“互联网+公益”的最佳模板。
而这个“中国公式”,和国外任何国家的慈善模式都不同。
其实,慈善事业在全球的发展已经有年头了。
就比如,国外最有名的美国捐赠星期二(Giving Tuesday),以及有30年历史的英国红鼻子节。创办时间一个比一个早,模式一个比一个成熟。
而和这些海外传统的慈善活动相比,中国属实是“科技树点歪”了~
慈善圈的神仙打架:
明星刷脸 vs 砸钱Battle
哪怕是慈善,
也得讲究一个沉浸感!
新时代赛博慈善:
骑个车、吃个饭、就捐款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