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的生活建立在磐石之上”
1914年7月初,三十多岁的斯蒂芬·茨威格从维也纳横穿小半个欧洲,跑到了奥斯坦德,一个比利时的海滨疗养地。
他在那儿凭吊自己崇拜的比利时作家,同时也享受海滨生活的时候,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旁边的比利时人议论纷纷,他们认为和害怕斐迪南大公遇刺会导致一场欧洲战争。
《喀布尔,风中之城》
当时的茨威格是个奥匈帝国人,他安慰身边的比利时人说:“你们不要胡思乱想,我告诉你们,首先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因为一场远在萨拉热窝的谋杀案就发动一场战争。其次你们要考虑到,德意志帝国也好,奥匈帝国也好,我们都是文明国家,你们比利时是个中立国,就算爆发战争,我们也不会进攻中立国。”
他为了加强自己的语气,还多说了一句:“我告诉你们,如果德国或者奥匈帝国会来入侵比利时,你们就把我吊死在路灯上。”
这些话是茨威格在7月初说的,没过几天他坐最后一班回德国的火车,经过国境线的时候,他看到对面的铁轨上面满载着士兵和大炮,全都是去入侵比利时的德国军队。
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茨威格在他的回忆里面说:“我的父亲也好,我也好,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的生活建立在磐石之上。”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我们的文明其实没那么坚固。
《战争的阴霾:M译丛导读第二季》已在看理想上线,原价98元
6月15日前购买可享折扣价68元。
今天,距离二战结束,也就不到80年。战争的阴霾,其实从未远离。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视而不见。
从硝烟到审判席,回顾昨日的世界,许多问题尚待解答:一战和二战为何相距如此之近?法西斯为何会夺得权力?极端环境下,普通人的恶行是身不由己的吗?为什么德、日对二战的忏悔态度不同?
《理想国M译丛导读》进入第二季,这一次,我们挑选了译丛中记录和讨论战争话题的代表性著作,从克里米亚战争,一战、二战,到巴以战争,了解世界前沿学者对战争不同视角的关切。
《重回地狱》
当我们聚焦历史的镜头,一同回望:奥斯曼的衰落、第三帝国的崛起、东京审判、贝尔福宣言……我们会看见文明何以走向摧毁与杀戮,也看见普通人的欲望与创伤。
战争不只是大国博弈,是无数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被迫卷入的生死局,而唯有在对真实历史的追溯、反思中,我们或许才能探问出——和平何以可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