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张楠迪扬:基层干部是否优秀谁说了算
张楠迪扬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近日,福建省发布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一则通知,对敢为争先、敢闯敢拼的干部给予切实激励,对特别优秀的干部给予破格晋升,这几套政策组合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党员领导干部应该逐级提拔,但对于特别优秀的干部,可以突破任职资格规定或者越级提拔担任领导职务。此次,福建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干部选拔政策,正是《条例》在地方执行层面的具体体现。
责任担当、作风过硬、善于作为、实绩突出,这些都是党和国家选拔干部看中的重要品行。但是,对于什么是“特别优秀”,如何定义“特别优秀”,能否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干部的突出作为进行清晰评估,是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
是否在本职领域内作出突出贡献,应该成为评价干部是否优秀的重要准绳。国家大量的政策和工作需要由基层负责执行落实,执行效果在很多时候成为政策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原因。如何因地制宜,让上级政策以最贴合本地社会经济情况的方式落地生根,是对基层干部业务能力、治理智慧等综合素质的考验。很多地方干部长年扎根基层,在多个岗位上历练过,对地方情况及主管领域较为了解,同时兼具整体性思维,有能力带领地方响应国家战略,结合区域定位,发展本地重点产业。因此,能否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政策,为地方带来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可以被纳入干部履职考核体系之中,成为衡量“特别优秀干部”的重要维度。
对基层干部来说,能否引领地方改革创新,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速度”。地方的改革创新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动力,也应成为评价干部担当作为的核心维度。基层干部的工作场域最接地气,接地气的改革最具生命力。推动改革不仅需要远见和智识,更需要勇气和胆识。特别是在一些存在懒政怠政、形式主义等错误风气的地方,重视从推动改革创新、引领地方发展等层面评价干部,是激发改革动力、涵养清朗政风的重要举措。
干部履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深耕微改革、微创新,是干部日常治理能力和智慧的体现。这种微创新不仅有助于锻炼干部的行政韧性,也可以培养基层干部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因此,组织部门可将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细化过程性考核颗粒度,记录干部的微创新成长日志,并以此作为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重要途径。
在评价改革创新上,可以多措并举,通过多个维度评价干部的综合绩效。优秀的改革推动者,不仅能以改革创新推动一地发展,更会总结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在更广的范围内产生外溢效应。在横向维度,可考察基层干部负责推动的改革创新是否产生示范效应,引起其他地方的参观访问、学习借鉴。在纵向维度,可考察地方改革能否进入上级的决策视野,获得上级政府采纳,在辖区内推广改革模式,甚至作为改革典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些,都可以作为基层干部推动改革创新清晰可测的指标维度。
此外,健全干部晋升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绩效考核体系,是选拔“特别优秀干部”的制度保障。建立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单纯的主观评价较为模糊,难以反映干部的客观成绩;纯粹的客观评价又过于机械呆板,可能会遗漏一些难以量化的关键评价。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平衡把握,是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的难点。
多元考核主要指多主体考核,包括上下级、同级、不同部门间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干部的履职绩效。当然,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锐意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出现一些杂音。这就需要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能有效识别并滤除杂音,呈现出干部履职的真实成绩。同时,要建立容错机制,消除“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错误观念,涵养敢闯敢拼、积极向上的改革精神,形成有利于孕育优秀干部的行政文化。
★
文稿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菁菁 余妍秋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