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我们为何坚定看好深蓝航天
雷递网 雷建平 7月12日报道
近期,国内可回收复用火箭公司深蓝航天“雷霆-R1”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Thunder Reusable 1)完成首轮点火试车。
这是时隔一个半月,深蓝航天取得的又一进展。2022年5月,深蓝航天自研的“星云-M”1号试验箭刚刚完成1公里级垂直起飞及降落(VTVL)飞行试验。
此次点火试车试验有几个特点:1、发动机不下台,就是在试验台上,点完了再分析数据、检查,再准备,本质上是一台发动机的多次点火;2、点火时长最长达90秒,稳定且持久;3、5次点火过程中实现不同工况,具有代表性。
深蓝航天投资人、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对雷递网表示,作为国有航天体系产品的有力补充,民营火箭公司需要专注在液体可回收火箭的研发上面,争取实现中国在入轨可回收液体火箭上面零的突破。
“我看这次‘雷霆-R1’的点火试验还是非常震撼的,因为最长一次点火达到90秒,差不多是火箭发射入轨阶段的工作时长。从多次点火能力看,深蓝要大幅领先于国内同行企业。”
李剑威表示,SpaceX火箭入轨段的发动机工作时长大概是120秒左右。未来深蓝航天会快速延长发动机点火工作时间,达到120秒甚至200秒以上,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模拟出未来发射的全场景。
李剑威还总结了一套方法论——真成投资为何坚定看好深蓝航天。
以下是李剑威分享的核心内容:
李剑威:真成投资为什么在2021年选择深蓝?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投运载火箭,要投固体路线还是液体路线、液体路线里面投不可回收还是可回收。
对于固体运载火箭,我们是非常保留的。因为固体火箭在整个运载火箭里是比较边缘的,只能打一些临发的卫星任务,通常都是很小推力的,而且成本非常高(每公斤入轨价格在10万以上)。不能送大重量的卫星。
另外,对于民营公司来说固体火箭有个问题,因为固体火箭的燃料属于火工品,一个民营企业做固体火箭没办法和国有体制形成差异,甚至成本可能会比国有体制更高。作为民企来说,就是没有竞争力了。
对于液体火箭,我们坚定是做可回收复用构型的,因为不可回收构型对于改变成本结构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意识到有些公司的火箭做了很多年,单台发动机据说能到接近100吨,三台并联能达到300吨、四台可能是400吨。
但问题在于,这个型号的有效载荷完全被长征系列的火箭给覆盖了,比如说长二丙、长三甲系列,运载能力可以完全覆盖这一区间。
长二丙、长三甲系列火箭非常成熟,成本也相对比较低,所以一个民营企业做这种不可回收的固体火箭很难跟国有企业形成差异化。而且这种不可回收构型没有太大发展潜力,因为一旦发动机四个并联或者三个并联确定之后,如果要做可回收火箭就要重新布局,把这些发动机重新排,这相当于完全重新设计一款新火箭。所以我们也不看好任何不可回收构型的液体火箭的创业。
液体可回收火箭领域,也有发动机选型的问题,究竟选液氧煤油发动机,还是液氧甲烷发动机。有一部分公司是为了技术先进性,因为他们认为马斯克的新一代火箭星舰是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所以他们直接上液氧甲烷发动机。但是液氧甲烷发动机有一个问题,它是双低温的,液氧和甲烷都是低温的。而液氧煤油只有液氧是低温的,煤油是常温的。双低温火箭的技术风险和现场维护的复杂度,就比液氧煤油火箭要高很多。比如说液氧煤油是现场维护难度是X,那液氧甲烷就是X平方。这个会带来重大的应用安全风险。
而且如果看SpaceX做火箭,确实新一代星舰(starship)是用液氧甲烷的,但主要是为了完成火星登陆并且返回的任务。液氧煤油也是可以去火星的,但是因为目前探明火星有大量的甲烷,所以是可以确定用液氧甲烷的火箭是能够飞回来的。但是液氧煤油去的话,未必能飞回来,这是星舰用液氧甲烷最核心的原因。但是他们所有的近地轨道任务,都是用成熟的猎鹰9实施的,猎鹰9就是液氧煤油火箭。液氧煤油还有一个好处是密度比冲更大,同样体积的液氧煤油的效率要比液氧甲烷高20%以上。而这正是一级火箭所需要的重要指标。
所以我们多了一个节点——不看那些一上来就选择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火箭公司,最后就专注在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做可回收的液体火箭这个细分赛道。这个细分赛道有最大成功概率。
我们深入研究了SpaceX从2012年到2015年12月21号第一次入轨可回收成功,这段时间轴SpaceX究竟都做了一些什么?这个研究课题对于探索中国的可回收火箭来说最为关键。
今天的SpaceX很风光,大概1200亿美元的估值,也是盈利的公司。但早期也碰到很多技术问题,我们的专注点是SpaceX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做了什么?
我们看到从2012年开始,SpaceX做了很多次的低空可回收试验,先做了低空,就是从易到难,先飞1米、5米、10米、40米、80米……最高飞到744米,一共做了8次。之后再用更大的火箭(猎鹰9R Dev试验火箭)做高空的回收,然后再在入轨火箭里面尝试回收,有一两次失败了,最后2015年底的陆上回收成功了,这是一个标准的可回收火箭的技术发展路径。
借用马斯克经常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来看,任何做液体可回收火箭的公司,都要经过这些的技术节点的迭代,而且需要高度专注。从技术节点的进度来看,深蓝航天已经完成了公里级的低空可回收试验,以及可回收复用发动机雷霆R1的多次点火试验。
所以我们认为深蓝航天在可回收火箭这个最有价值的商业航天领域,相对于其他国内同行是遥遥领先的。接下来深蓝计划在2023年底至2024年实现星云-1火箭入轨,以及2024年的火箭入轨回收。
———————————————
雷递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