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访华,最高规格的一次互动,释放了什么信号?
◎智谷趋势Pro(ID:zgtrendPlus) | S博士
比尔·盖茨来了,获得了比马斯克更高规格的礼遇。
直到6月16日中午,前首富的此次中国之行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之处。
直到中国官方媒体公布了一则消息,还不清楚的自己去翻新闻。
他的行程是从14号开始的。
14日晚,他抵达北京,发了一条推特。
15日,他到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并发表了题为“以创新之力,应对全球挑战”的演讲。
然后,没有任何铺垫,高潮直接上演。
从公开出来的议题及报道来看,这是一次常规的访问,媒体表现出来的热情也一般。
媒体追踪马斯克的菜单,却不会在乎比尔·盖茨正餐在哪吃什么,早已经不记得他们当初是如何把比尔·盖茨那间曾经接待过中国领导人的智能豪宅调查了个底朝天。
毕竟,盖茨基金会和中国的合作已经长达15年之久,微软在中国开展商业活动的历史更久远,在中国的太多地方都留下了印记,它记录下了中美两个大国曾经的蜜月期。
比如1992年成立的微软北京总部,迄今中国约80%的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的依然是Windows或Office软件,还有盖茨基金会和中国在一系列疫苗方面的合作。
但诸多重量级媒体都在关注着盖茨的此次行程,都期待着这次访问能传递出不同寻常的消息。
结果还真的有。
盖茨访华,也许会成为今年中美之间最高规格的一次互动。
过去3个月内,
来中国的美国商业领袖非常非常非常多:
苹果CEO库克、英特尔CEO基辛格、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宝洁CEO詹慕仁、Coach的CEO泰佩斯琦、高通总裁兼CEO 安蒙、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星巴克CEO纳斯涵……
其中,当属马斯克访华的媒体热度最高,不过从中国接待的规格来讲,特殊但常规。
24小时之内见到3位部长,当然罕见,但远比不上他把特斯拉开进中南海的那一次饱含深意。
正因为如此,比尔·盖茨的中国行才显得不同寻常。
相对而言,中国对于美国企业家可谓极其友善,毕竟,过去几个月提出访华的美国官员很多,但迄今能来的还没有一个。
事实上,自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拜登内阁成员迄今没有一位在北京出现过。
中美之间部长级以上的会面主要发生在第三国,离北京最近的是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地点是天津,时间是2021年7月。
而最近一年中,访华的美国最高级别官员是助理国务卿(司局级)——6月5日在北京出现的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力国务卿康达和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
不过,这个级别的会晤更像是国家之间常规工作磋商。
所以,康达差不多是这一年时间中美之间最忙的人之一。他上一次带队访华是2022年12月,那一次与他一起来的同样是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只不过却不是贝莎兰,而是罗森博格。
虽然,美国实质上在努力和中国脱钩,最新的名词叫“去风险化”,但只要美国商业巨子们依然重视中国,重视中国市场,政冷经热就是当下的常态。
中美关系难,导致在美国外交系统中吃“中国饭”的人也难。
我所说的难,并不是他们在推进中美关系改善方面难有作为,而是他们在美国国内常常处于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境遇。
相对于其它人,“中国组”更了解中国,也能够拿出有助于缓解中美关系的具体举措。然而,只要他们想有所动作,就会面临来自美国国内政治的巨大压力,但如果他们屈从于内部压力,表现出对华足够强硬时,又会在外部一无所得。
这让“中国组”近两年处于高度焦虑之中。
据路透社的报道,迄今,美国政府内负责中国事务的机构缺员近半,而且士气低落。
离职的人中就包括上世纪90年代成功处理过中美一系列敏感问题的华自强,他被认为是美国外交系统中硕果仅存的知华派。
比尔·盖茨此次访华所得到的高规格接待表明,中美关系将回到以“民间外交”为主的状态。
就在盖茨访华前,中美双方共同公布了美国国务卿将于6月18、19两天访华的消息。
作为美国国务卿,就任第三年才实现了对中国的访问,在当代外交史上也足够留下一笔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发表的通稿中,特别指出是“经双方商定”,潜台词就是没有邀请。
在今后访华的美国面孔中,企业家将会取代外交官,成为我们的习惯。
如摩根大通CEO戴蒙明确表达的,无论中美形势好坏,摩根大通都会在中国开展业务。
众所周知,当下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主要是在科技领域,但近半年来中国的科技公司领袖并不少,比如英特尔、高通、AMD、阿斯麦等。
相对而言,这一波美国企业家访华,获得最热情接待的当属比尔·盖茨和马斯克。
毕竟,他们背后是全球最具代表性、最具科技创新性的科学门类。
马斯克的星舰、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脑机接口……足具代表性,而比尔·盖茨长期退休后长期投身于生物医药技术,更是颇具远见地投资GPT人工智能,这些都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和那些与中国深深绑定的苹果、宝洁、星巴克不同,它们现在只有更多地依靠市场规模的提升,中国更期待的是下一个类似特斯拉工厂的震撼,更看重他们将在何种程度带给中国科技创新新的动力
比尔·盖茨在说起人类如何利用科学和创新的力量时,最常给出的一个答案就是:每个人参与其中。
对于科技合作,中国的大门是打开的。
这几年我们的重大经济部署,内循环、供销社、退林还耕、中亚铁路、中俄管道……
地缘冲突和经济周期的剧变,一定会影响每一个普通人。我们要做的不是要过紧日子,而是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加入智谷圈,每周的万字调研和研究,浓缩出最高标准的的内部研判。每周3分钟,穿透资讯噪声,直达最本质的财富信号。
限时开放2周,赶紧加入
▼
付款后停顿3秒,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