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谢茂松:中华文明以大一统为常态,分裂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

谢茂松:中华文明以大一统为常态,分裂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

公众号新闻



6月2日,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专门召开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如何看这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怎样理解“两个结合”等表述的深刻内涵?观察者网邀请国创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茂松,谈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
观察者网: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堪称文化地标、文化殿堂的两家“国字号”机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两个地方一个被誉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一个是中国历史研究国家级殿堂。我们注意到,他们都具有存史和文明探源的功能,您认为这样的安排有何深意?
谢茂松: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连续未断裂的文明,有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历史记载与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丰富的文献典籍。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以“文、行、忠、信”四科设教,居首的“文”正是文献。
“文”之为“文”,文献之为文献,是有其严格标准的。文献中最重要的是后世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的经学、史学,而六经皆史,《六经》多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尤其是夏商周三代之文与政教事迹,确实可视为史。早期中华文明夏商周三代之人、事与文被上升到经的高度,经者,大经大法,常道也,普遍之大道也。三代之后的事迹记载则为史。孔子强调文献记载作为历史证据的重要性,文献不足则无以引证。故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在世界上最重文献的记录与典籍的保存。
中国作为文明大国,有文明大国宏阔而博大精深的学术、知识体系与相应的大规模的文献典籍。而中国又一直是大一统国家,所以朝廷专门设有大规模藏书的馆阁。当大规模战乱发生,一时出现分裂后,大量藏书往往在战火中被毁。而当战乱停止,重新恢复统一,新的王朝出现盛世,大兴文治,大规模藏书的馆阁的建立就成为盛世的重要标志。今天的国家版本馆正是接续、发扬光大这一文明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家版本馆的深意正在于此。
中国国家版本馆航拍。(央视记者刘岳拍摄)
馆阁藏书除了收藏文献的国家藏书功能,重要的还有研究历史、文献之功能。中国历代皆设史馆以修史,历史书写一方面提供文化认同,也就是中国之为中国之所在,中华文明连续未断裂,很重要的就是文化认同、文明意识的凝聚;历史书写另一方面保存历史经验,为当世与后世提供治乱兴衰的历史借鉴功能,这也是王朝有兴衰,而中华文明却能延续不断的关键,这些正是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连续未断裂的文明所特有的。藏书与研究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国家版本馆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深意,正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历史文明意识。
考古学者张光直先生将世界上的文明区分为两类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西方文明是一次次断裂的次生道路文明。中华文明作为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明经验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智慧,这对于中国是无尽的自家宝藏,对于世界也将提供丰富的经验与启示。中华文明作为原生道路文明,就像植物育种、杂交首先需要找到原生种子一样,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中国历史研究院内部陈列,商朝铜钺。(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观察者网:考察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我们注意到,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主持召开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座谈会。这次这样高规格,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是还是第一次,你怎么看这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
谢茂松:党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座谈会,像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影响深远的座谈会,其意义既是指导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也在更深层次上接续历史上像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由“文”而入“道”,建立新道统。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现代中国的新道统。
这样高规格,第一次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座谈会的深远意义,是接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明意识的高度成熟,具有面向未来中国百年甚至千年的意义。这就是中国将自觉确立新道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就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
观察者网: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重要论述,对中华文明精准画像。他指出,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您如何评价这一论述?您认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将如何帮助外界认识现代中国、未来中国?
谢茂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要从整体上理解中华文明这五个突出特征,首先要理解连续性,连续性是最直观,也是最紧要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未断裂,决定了中华文明传统是如流水一样活着的传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感叹时光流逝的消极态度,而是对于中华文明如大江大河一般连续的自信。
《论语》记载孔子弟子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回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回答就是文明论的回答,说的就是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创新的根本问题。西周文明是对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的集大成,一世为三十年,百世为三千年,孔子距今二千五百年,孔子之所以自信地说出“百世可知“,正在于中华文明的连续,在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的连续,也就是“道”、“道统”的连续,中国之为中国的文明意识的连续。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往上由商代礼乐文明对于夏代礼乐文明的继承发展创新来理解商代,再往下看周代对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集大成来深刻理解周代礼乐文明,进而理解未来三千年中国文明。
孔子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理解今天的中国,要全面、通贯地理解七十多年新中国史、百年党史,还要理解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进而再往上理解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史、三千年前的西周礼乐文明;还要溯源而上理解五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以至八千年前中华文明之起源,这就是通史之为通史的上下节节贯通的“通识”所在。今天的中国道路是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传统中来,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
如同大树底下的树根扎得有多深、树根的延展有多广,大树就有多高,树冠就有多宽。中国道路深深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统,所以能够可大可久,其中蕴含着中国文明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
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而没有断裂,今天中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根本上在于其保持文明的主体性。也正是因为保持了文明的主体性,中华文明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具有创新性,所以连续完全不是停滞,而是在连续中不断保持创新的生机活力,唯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保持连续性,所以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也是中华文明为何能保持连续性的内在原因所在。中华文明正如川流不息的大江大河一样,在创新中保持连续性。
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原典的五经之首的《周易》,其起首的乾、坤二卦被认为是理解《周易》的门户,乾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诠释的就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坤卦的大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诠释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学习,而学习是在坚持主体性的前提下的学习,学习的同时又丰富了主体性,中国对于外来的佛教的学习并加以中国化,就是典型例子。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神论,而深刻认识到阴、阳的差异的存在并充分加以发自内在的尊重,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强调阴、阳二者之间的和谐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二者之间的和谐、共济一体是“太和”,即最高的和谐,这就是乾卦《彖辞》所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历史上不主动挑起战争,但当外地入侵时,则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秉持和平性,也正是中华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看到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牌匾,这是家国天下一体的共同体意识以及止于至善之理想追求。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以大一统为常态,而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就再也没有一统,这是中西文明的巨大差异。中国历史上是农业文明大国,有长江、黄河两大河流,经常要面对水旱灾害,这就需要协调上下游,而赈灾更需要全国层面的统筹,这些都需要大一统国家来全国统筹,对冲各种风险。若是小国,是无法对冲水旱灾害等各种风险的。
中国长期面临亚欧大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帝国的冲击,这就需要发展出大规模的常备军以及相应的粮饷的统筹,而这也需要大一统。大一统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历史上虽然一时有分裂,但统一是人心所向,所以分裂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以直观的连续性起始,以直观的对外的和平性为结,五个特征贯通为一体。
观察者网:建党百年之际,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次他展开系统论述,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您怎么看这五个维度的表述?
谢茂松:毛泽东在新中国就要成立前半个月发表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第二个结合则是再一次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这两次大的精神主动是辩证统一的,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共同体意识以及对于历史、实践、矛盾,都是二者彼此契合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也就是为何不是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其他形形色色的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因所在。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扬广大,而在其发源地欧洲式微。从文明史来看,这就像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消亡,而在中国发扬光大,佛教在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大乘佛教。佛教同时也给中华文明带来义理思维的严密结构、出世间的超越性、世间出世间二者之间的张力。
就像中国有佛教发展的文明土壤与政治社会土壤。今天的中国同样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厚文明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揭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中华文明的大本大源,这也就是文明的主体性、创新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历史上佛教的中国化一样,关键是“化”,是有机的变化、转化,马克思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观察者网: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应该怎么理解这一表述的深刻内涵?
谢茂松: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面下未来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关键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指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宝贵资源。
我们党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将这一态度形象地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作为譬喻。“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前几次的思想解放,显性地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而这一次的思想解放则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于高度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作为理论和制度创新的资源的高度,由此我们关于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的想象空间被极大打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意味着新时代的全面创制与立国规模弘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全面创制与立国规模弘远的文明进程中将成为至关重要的思想与制度资源,这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深远文明意义。
过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不在“名”上却在“实”上,作为深层文化积淀,习焉不察地在底层逻辑上不自觉地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而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则是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根本上是反求诸己的主体性自觉,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自家宝藏的自我认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创新、制度创新中的位置由自在到自为、自觉的认识飞跃。
观察者网:此次,总书记首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作出集中部署。他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您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间节点上,总书记提出这一命题有何深意?这一部署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认识存在哪些逻辑关系?
谢茂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现代化的巨大挑战,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引进马克思的先进思想并加以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而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精神与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图自人民网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北宋理学家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明体达用之学,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主体性,中华文明是大本大源之“体”,第二个结合正是温故知新、固本开新、明体达用,最终化解、超越了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从而贯通古、今、中、西、马。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传统是如流水一样活着的传统,传统如水之连续不断而无分过去、现在、未来之水,传统又如流水之为活水之不断创新,中华文明传统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完全是一体相生的。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古老的中华文明才能成功应对现代的挑战与冲击,在现代的创新中保持文明主体性、保持文明连续性,从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正是召开这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让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发扬光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文明使命,第二个结合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根本性作用,而这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三重文明意义。
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三个新高度指向着中国之为中国在于中国文化,指向着新中国之为新中国在于中国新文化,指向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作为文明的文化、制度的内外两端,这也正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最根本、最整全的文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最后归结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根本上都是指向建设新文明、新道统,具有开中国千年新局的文明意义。

|底线思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点燃孩子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终于等到这套全景式科普漫画从中华文明创新性看中华民族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三12种模态,一个学习框架,Meta-Transformer实现骨干网络大一统梧桐台湾的利器之一:PHL-191“箱火” 转就在明天!探源中华文明,码上见!太离谱了!专家称多伦多一卧室公寓租金3,000元将成为常态!“文化传承发展 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侧记:一次对红山文化内涵的再丰富再拓宽「大一统」大模型论文爆火,4种模态任意输入输出,华人本科生5篇顶会一作,网友:近期最不可思议的论文为讨女友欢心 男子租来一辆特斯拉!两人最终还是在车里结的婚...文學城文學嗎 ?等了三十年,“张无忌”最终还是没有来北京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看“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二一张图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今年618:投入最大、割裂最大、动静最小疏源浚流 与古为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一“考古国家队”重磅结集,一起探寻中华文明5051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鏖战幕府山 20最终还是走到这一步,在美定居2年,真子小室圭或分居?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四翻译泰斗许渊冲:中华文化那么美,我要让全世界都看到它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反超西方轻轻松松在公园发明以前,国人不知何为休闲李田田最终还是走了塞浦路斯黄金签证新政:不再接受老年家属,需要年度收入证明以及投资证明李彦宏最终还是造手机了700名国际留学生占领机场后,加拿大移民部最终还是妥协宣布特赦...作为认知革命的胜利者,中华文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加班成为常态!护士或成为澳洲最累职业!卫生部长:急诊科护患比例将调整为1:3!她一脱成名,最终还是被娱乐圈毁了南十字星下的超生游击队最终还是走到这一步!定居美国2年,真子小室圭或分居?读《祖先》: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中断观点丨林坚: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大一统”大模型论文爆火,4种模态任意输入输出《今生是夫妻》&《尼泊尔的微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