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获300多人!
“汪汪!”
“小黑”的叫声划破中越边境的长夜。
李艳丽拿起电筒,强光朝“小黑”的方向扫去。陆凤花操起棍子,掀开帐篷的门帘走出来。
400米外是其他卡口,那儿的狗也和“小黑”呼应起来,此起彼伏,响彻山岗。
在附近执勤的刘万文很快打来电话:“有情况?”
随着电筒光线移动,目标很快锁定,“是只蜈蚣。”李艳丽说。陆凤花扔掉大棍子、拿起两根小棍,分别摁住蜈蚣的头部和尾部。蜈蚣很快被送入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内。
李艳丽和陆凤花在风控点抓到蜈蚣后,放进了空的矿泉水瓶
狗不再叫,山腰再次恢复宁静。
“一旦发现非法入境人员,他们先喝令对方停下,同时给民警打电话。”友谊关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仁毅告诉南风窗,“负责的民警和疫情防控医务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处置”。
这是守边人的日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近3年来,类似的边境疫情防控卡点在广西凭祥就有300多个。
荒野生存
凭祥是广西下辖的县级市,与越南谅山市、文朗县、高禄县、长定县接壤,边境线长97公里,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凭祥是广西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县域口岸城市。越南的水果、红木家具等多从凭祥进口,商贸十分活跃。
此外,和越南接壤的很多边境村屯,历史上形成了婚丧嫁娶的传统,逢年过节等,两地边民走动也较为频繁。
如何有效“外防输入”?凭祥面临巨大压力,但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下,“党政军警民”共同筑牢了这一防线。
边境疫情防控应在哪里设卡、如何设卡,这需要驻地党委政府和边境管理部门对边境的环境特点、村落以及薄弱环节一清二楚。
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凭祥边境管理大队巡控队政治教导员安光虎告诉南风窗,97公里的凭祥边境线上,目前共设300多个卡点,每个卡点配若干个人,1条狗,分成若干个班组,实行全天候轮值。
安光虎介绍巡边守边的变迁
目前边境巡查主要是“三线”结合:一线因点多、面广、线长,主要以驻守在当地的群众干部守巡边为主。二线卡点以民警巡边为主,主要对进出国道和核心区域的人员和车辆检查,同时强化对边境一线的巡逻管控。三线是边境检查站,主要对进入凭祥主要路口的车辆和人员排查,以凭祥为例,其边境检查站主要有凭祥、夏石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巡控队共出动警力8400多人次,24小时不间断巡逻近5000次,抓获包括非法出入境人员100余批300余人……有效避免非法出入境所诱发的疫情输入扩散等风险。
数据与成效的背后是艰辛而乏味的日常。
今年7月初,南风窗记者跟随凭祥边境巡控队在中越边境巡逻时发现,在友谊关镇米七1127-A界碑封控点值守的,是开头提及的李艳丽和陆凤花。尽管是女性,但她们不害怕。“我们是米七(屯)人,卡点离家不远,加上边境沿途每几百米就有卡点,喊一声就能相互照应。”29岁的李艳丽告诉南风窗,早前她在工地干活,如今在村里帮忙值守,不仅为疫情防控出力,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收入。
李仁毅向李艳丽和陆凤花了解疫情防控情况
不过,住在野外也有风险。李仁毅告诉南风窗,主要担心夜间有银环蛇等毒蛇毒虫出没、侵扰,因此有的卡点就通过养鹅来防蛇。
对其他动物或陌生人的闯入,鹅会喊叫不停,且攻击性很强。“有鹅的地方,蛇不敢出没。”陆凤花说,“鹅排出的粪便令蛇恐惧,据当地老人介绍,蛇如果沾上鹅屎就会肠烂而死。”
安光虎也给每个抵边警务室配有狗和鹅。“鹅的领地意识很强,其和狗相互呼应,可起到很好的辅助和震慑作用。”安光虎说。
以边境为家
近三年来,值守边境卡点的村民以救灾帐篷为家,那里既是他们值守的卡点,也是他们煮饭、做菜和轮眠的场所。
帐篷外围堆放着煮饭做菜的柴火。由于许多卡点没有水,也没电,轮值人员以摩托车或电动车为交通工具,在轮岗值班前,对卡点是否缺水、缺粮或缺肉菜等情况进行检查,便于及时补给。
到了饭点,守边人就在几块石头搭建起的炉灶上开火做饭、炒菜。遇到雨天,柴火不干,他们就从家里搬来煤气罐煮饭菜。
封控点临时搭建做饭的“炉灶”
在米七1127-A界碑封控点,记者揭开她们的锅发现,是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米饭:“吃得了这么多吗?”
“还有狗,狗吃的比我们多。”李艳丽指了指边上低矮的茅草房说着,“小黑”就探出了头,对着记者“汪汪”叫。
前方400米处拐角是米七1127-1界碑封控点,在这值守的是45岁的方子成和56岁的刘万文,他们都是卡凤村人,但分属不同的自然村,刘来自布沙屯,方是惯净屯。
米七1127-1界碑封控点
早前,他们在其他卡点值守,今年4月换防来这值守。李仁毅告诉南风窗,为实现值守工作科学合理进行,通常每3个月或半年就对值守人员换防。
凭祥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受太阳辐射产生的热能较多,那里的天气很闷热。
在上石镇浦东村那盎桥封控点,南风窗记者询问正在那里值守的边民蒙小富:“太热了,你们睡得着吗?”
“没事,挺得住,有自然风。”蒙小富用手指了指帐篷外的几棵大树。记者发现,大树下悬挂着尼龙编织的网床。平时很困的时候,值守的两人就轮流在那小憩。
实在热得挺不住,他们就开启巴掌大的小型风扇。电风扇没电时,就用自带的充电宝充电。夜间驱蚊,则主要靠蚊香。
走访发现,守边人中不少是亲戚,甚至是夫妻或父子关系。比如在那盎桥封控点,蒙小富和黄志友是亲戚关系,陆权勇和黄美芬是夫妻关系。再比如刘万文父子,刘万文在米七封控点值守,他儿子刘欢在弄怀封控点和他人值守。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什么人?”“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过去近三年,无论夏季强光直射,还是冬季寒风猛灌,守边人就这样在野外搭起的帐篷里,日复一日守边、巡边、护边。
饿了,在路边石块搭起的炉灶上,他们生火做饭,相互照应。
和在封控点值守的村民相比,巡逻民警的工作强度更大些。在上石边境派出所三色桥抵边警务室,南风窗记者遇到刚巡边归来的民警林智鹏等人。
满头大汗的他们,一边脱下工作服和装备,一边说:“好热!比我们那边热多了!”
林智鹏等人不是凭祥“这边的人”,他们隶属福建移民管理机构,今年3月9日按照国家移民管理局工作安排,从福建过来支援广西守边巡边的,和林智鹏一批过来的,有60多人。
“我们今天负责1158到1172界碑的巡逻,全长大概10公里,巡一轮下来要1个小时40分钟。”林智鹏说,开车巡逻的沿边公路坑洼曲折,不像大城市那样笔直而平坦,条件确实比较艰苦。
警察现场了解封控情况
不过,现在的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边境距离镇上或市里的农贸市场较远,开车一个来回也要两个多小时。过去,负责巡逻的民警通常在上班前就提前开车去市场买好肉菜,之后带着肉菜沿边巡逻。
“到了饭点就停在路边生火做饭。”安光虎说,那是个流动的厨房,巡逻车成了“房车”,车上锅碗瓢盆灶……一应俱全。
“太阳很大时,巡逻到中午,如果不及时做饭,菜就蔫了,肉也馊了。”安光虎说。
守边人以边境为家,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创造生机
随着抵边警务室成立,通水、通电的问题也解决了,警务室开始配有冰箱,守边巡边的民警也有了可休息的场所。
不过,巡边守边的孤独、寂寞和乏味,依旧需要民警独自去面对和解决。
安光虎直言:“除了工作,我们的娱乐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累得穿着警服就睡着了。”
莫凌智是三色桥抵边警务室的民警,工作之余,他喜欢通过收音机听听国内新闻。但听着听着,突然就没信号了。
这是边境山区常有的现象。
安光虎是今年3月担任边境巡控队政治教导员,此前他是三色桥抵边警务室负责人,他说:“在这里守边巡逻虽然辛苦,但想到背后是家人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感觉充满了动力。”
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李仁毅连续3个月都没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还好,他妻子也在公安系统上班,更能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
“妻子和孩子都在崇左市,他们也想来看我,但单位和学校对他们也有要求,不好来。”李仁毅说,想念家人的时候,他就通过视频和他们聊天。
除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要让民警在巡边守边工作之余找到生活乐趣。这方面,安光虎积累了不少经验。
以苦为乐,自建菜园,自给自足
在三色桥,安光虎带领民警垦荒种菜,同时在沿边公路种植玉米,取名戍边玉米林。
“三色菜园”是安光虎最出色的一个作品。他带领民警垦荒,上山砍伐竹子并将菜地围起,同时,在菜地入口处,他们搭建了个“门楼”,门楼上刻了副对联,上联:精栽细培鲜瓜出沃土,下联:巧种妙育嫩菜散清香。横批:三色菜园。
安光虎说,他来自农村,熟悉耕作,不懂的地方,他就打电话回家问问老人如何种好菜。
菜园子很快建起来,巡边守边的民警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不需每天开车两个多小时到市场买菜。
有了菜地,他们接着养鸡鸭鹅,以及猫和狗。这样,抵边警务室生机盎然,格外热闹、有趣。
安光虎和莫凌智在喂鸡
安光虎说,在边境带领民警开展种养活动,让民警在巡边守边的闲暇时光也有事做,不至于天天面对大山,感到孤独和寂寞。
“整天和飞禽走兽为伴,有了这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就很奇妙。”安光虎说,通过开展种养活动,让守边巡边的同事在荒野中也能感受到生机和活力,每天都在鸡鸭鹅的叫声中醒来。
猫和狗也可以成为他们闲暇时光的话题。南风窗记者和民警在三色桥抵边警务室吃饭时,有两条狗在桌底搜寻我们扔下的骨头。
有民警介绍,它们是一对母子。安光虎指着那只小狗说:“在它不到一个月时,它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此后再也没回来。”
闲暇时光,逗狗也是一种娱乐
大家笑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和母亲不一样,小狗即便吃得饱饱的,当有猫靠近时,它还是又叫又咬地将猫驱赶。
莫凌智道出其中的原因,小狗小时候常被这两只成年猫欺负,后来小狗长得快,体型很快超过那两只猫,小狗开始欺负那两只成年猫了。
“哪怕不吃,它也不让那两只猫来吃。”莫凌智说,“可能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被欺负的往事吧?”
欢笑声再次在山谷间回荡着。
(文中图为作者燎原 摄)
编辑 | 苏米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