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哈佛却决定休学一年”,那些选择Gap year的留学生最后怎么样了?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前阵子,“中国学生的Gap year就等于抑郁休学”刷屏留学生朋友圈。作者发现欧洲人非常喜欢gap year(间隔年),间隔年可以是高中,可以是大一,也可以是研究生,可以去放松,去成长,去“浪费”……
但在国内,应试教育制度不允许我们这么做,高考后必须无缝衔接上大学,不留一丝喘息的机会。
而就算是留学生家庭,如果学生提起想要Gap year,大部分家长会下意识拒绝。
□ 其一,如果孩子选择在上大学前gap,意味着要比同龄人晚完成学业;
□ 其二,很多留学生gap期间会选择周游世界,这在家长眼里就是“不务正业”;
□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大部分中国家长眼里,学生就该在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25岁结婚生子,30岁前稳定··· 总之,脱离大众时间轴的想法,就是不对的。
然而,Gap year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Gap year,指升学或毕业后工作之前的旅行,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那时,西方学生们为了寻找所谓的“精神家园”,纷纷以“穷游”方式旅行至印度或斯里兰卡,换句话说,就是享受自由。
而现在,更适合中国宝宝的Gap year,则是用这段时间“探索人生价值”的方法,大部分人会趋向于在gap期间进行实习、支教、创业等丰富简历经验的事情。
当然,Gap year并不是毫无代价,有人在毕业后选择gap,导致找工作时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优势;也有人gap后回到大学校园,被“比别人慢半拍”的心理压力所裹挟。
Gap一年再留学,会后悔吗?什么样的人才适合Gap year?为了搞清楚Gap year背后的意义,我和就读于悉尼大学哲学系的露露,以及北美商科专业的Easter聊了聊。
从加拿大的高中毕业后,露露本想直接开启大学生活。
但准备上大学的那年,恰逢疫情爆发,加上许久没回国了,于是她索性gap半年,一来为了趁机看看世界,二来找找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所在。
因为高中暑假时就一直回国支教,对教育行业有所憧憬,加上比较向往乡村的生活,她选择了去浙江一个半商业化的古村落做志愿者。
第一次去古村落时,露露对乡村振兴充满好奇,但她对乡村振兴怎么做,需要什么资源等一无所知。那时,古村落项目里聚集了很多做民宿运营、自然教育课堂等和乡村振兴领域有关的大佬,于是露露观望了一个月。那期间,她发现做乡村振兴并不是有钱就行,还需要搞定土地所有权、城区介绍、村民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她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只是浮于表面。
第二次去古村落,她选中了乡村教育这一板块,开设了戏剧课程,让村庄里的孩子可以接触到不一样的教育方式。那次实践,她的课程受到了许多孩子的好评,一系列的成就感也让她发现了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
但,回到大学的前2年,她都时不时地因为gap而产生焦虑。
主修哲学,辅修Chinese studies,一入学,露露就被一篇篇论文压得喘不上气。而因为gap了半年,和她熟悉的朋友们,已经并肩作战修完了主课,露露却找不到课友,找不到讨论对象,只能一次次被动加入下一届同学的队伍。
露露身边有早读书的朋友,在她大二时已经拿到了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offer,也有人早早毕业,在朋友圈po出学士帽毕业照,每每这时,她都会觉得自己gap了半年更像是浪费了时间,对于自己的初心也有所怀疑。
然而,大三时,一次专业课的作业,却让她对gap这件事有所改观。
在“教育正义”这门课上,露露选择把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做对比,用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结合自己在支教和古村落的经历,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她也在作业中提出了“confidence,creativity、curious”的3C理论,对于教育资源和育人理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准备这篇长论文时,她发现自己gap时所进行的研究可以完美地应用在自己的论文主题里,她的presentation也拿了班上最高档的成绩。
在另外一节关于中国教育的课堂中,她从自己在贵州支教的所见所闻出发,以“乡村家长们的思想对下一代的影响”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当时也引起了班上很好的反响。
到现在,露露不再为自己选择gap而焦虑。她之所以在大二前感到有压力,是因为身边没人选择gap,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完成学业,甚至会对她的选择而发出质疑。
但露露知道,如果毕业后再去尝试和探索,那时一切都是未知的。
“Gap的经历,让我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让我明白,有时候跳出常规的人生安排,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风景。”露露说。
人们常常戏谑地说,商科是一个万金油专业。金融、经济、会计、市场营销··· 商科底下包含了许多听起来华丽的专业课,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面也会更广。
但对于Easter来说,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她经常因为各种case study和商业分析课感到迷茫。
大一时,Easter需要以亚马逊的商业案例为原型,对其商业模式,营销方法等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然而,在投入大量研究和心思后,她的报告只拿了56分。老师对她作业的评价是“太多描述,但没有深度理解”。
大二时,由于专业设置,Easter需要开始寻找实习工作,但她投出的50多份简历都犹如石沉大海。于是,一狠心,Easter决定gap半年,尝试创业。
因为发现大部分留学生都面临着找工作难、留学心理压力大、难以获得有效人脉等问题,Easter决定从职业、心理、社交几个板块入手,做青年群体的知识付费平台。
先是组建团队并创新商业模式,她和团队四人一起,一个月内几乎每天都保持2小时的会议,探讨项目的价值点,组织结构以及变现方式;
再到寻找导师,她联系了身边所有能用得上的人脉,找到国内商学院教授、职场经验丰富的HR以及专业心理导师,与他们沟通自己的创业想法,并邀请他们成为常驻演讲嘉宾;
这期间,Easter还和国内许多青年组织进行合作传播,并自学设计、文案等本来和她专业不相关的内容。
创业的那段时间,Easter的项目在朋友圈子内得到了很多支持,不过现实很骨感,对于还只是学生的她来说,在资金投入不足,短期无法变现的情况下,很多团队成员只是凑热闹地过来观望一下,项目的可持续性也不够强。
虽然gap期间的创业尝试失败了,但对于Easter来说,这个经验十分可贵。
首先,她感受到了什么是内驱力。前20年的学习、生活,似乎都是被推着走。而创业期间,她为了自己的项目可以发展,会主动链接人脉,虚心求教。那些课本里学到的营销知识、领导力、沟通力等软性能力,在她创业期间也都得到了实践。
再回到校园做case study时,她会把自己的创业经验与方法论相结合,gap期间的经历,不仅让她对商科有了更好的理解,也帮助她收获了后面的许多实习offer。
”最重要的是”,Easter说到:“很多人直到毕业后,都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是什么。而gap期间的创业经历,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未来再创业,我也不再是一张白纸了。“
根据美国间隔协会(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统计,每年有3万~4万名学生选择gap year,且该协会调查显示,上大学前先gap一年的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比普通多少多了75%的“开心”和“极为满意”。
奥巴马的大女儿玛丽亚被哈佛录取后,选择gap year,这一年间她参加了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项目,徒步穿越群山、在亚马逊地区露营、在纽约一家著名好莱坞独立片公司营销部实习······
“奇异博士”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也选择了gap year,在印度大吉岭的藏区僧院义务教英文······
在西方国家,Gap year已经发展地相当成熟,社会上也有大量资源支持学生gap year的实践活动。英国教育部的报告也显示,选择gap的学生中,88%认为gap year能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露露和Easter的gap 经历也证明,虽然在选择gap这件事上,需要鼓起一定的勇气,去面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但在gap期间的所见所闻,确实能让人成长,并在某一时刻脱颖而出。
然而,回到国内,在“就业难”“海归废物”“全职儿女”等词条满天飞时,gap year并不被包容,因为在HR眼里,选择gap的人要么是家底殷实有想法,要么是身体情况欠佳需要休息,总之,那些有gap经历的人,并不契合国内职场需要的螺丝钉角色。
在小红书上,也有博主表示,西方国家对gap year的定义,是跳出条条框框感受生活,感受自己。而在国内,gap year却是完成“大厂实习+多个证书傍身+项目经验”的最佳时机。
露露和Easter也提到,在她们gap期间,身边那些不熟悉的朋友都会突然冒出来,问她们“在干嘛”“不用上学吗”“gap有用吗”?如果知道她们所做的事情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成功”,也会摆出说教者姿态,建议她们不要gap,还是按部就班完成学业比较好。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gap呢?
露露认为,如果是随大流地想gap,或者只是单纯的不想上学,那么最好还是不要选择gap year。因为在没有主见、没有自控力的情况下gap了以后,回到校园可能会更加焦虑。
而那些想要跳出时间,不畏惧身边声音的人,如果想在上学期间拥有一些新奇的经历,那么可以大胆地选择gap year。
最后,附上一个youtube上很火的诗:
选择gap,并不意味着落后别人,相反,gap期间的所收获的“财富”,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为我们的人生加速。
福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