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什么给黛玉起名颦颦?四书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内涵?
PS:大话红楼系列只解析原著《红楼梦》本身,由于内容有连续性,建议点开合集逐集观看,本期为大话红楼第38期
宝玉为什么给黛玉起名颦颦?四书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内涵?
上回说到,宝黛初会,一见钟情。
宝玉舔着张厚脸皮,坐到黛玉的身边,盯着人家看。
他对黛玉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
“妹妹可曾读书?”
说到这里就有趣了,《西江月》词明明写宝玉:愚顽怕读文章。
他都怕读文章了,怎么还问别人读书怎样呢?
您想一个学渣会见面问人成绩吗?
宝玉不是怕读书,而是怕读文章。
要让这一切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文章和书不是一样的东西。
这就好比,学问和学历不是一样的东西。
宝玉怕读的文章,是科举文章。
宝玉爱读的书,无关仕途。
这就又好比,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同学都个个报考公务员,而你照旧我行我素读着玄幻小说。
别人为了自己的前途奔命,而你关起门来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父母和朋友说你:行为偏僻性乖张,而你哪管世人诽谤!
用唐伯虎的话说就是:别人笑你太疯癫,你笑别人看不穿。
但是宝玉为什么反科举呢?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异类可以解释,咱们先挖个坑。
宝玉的问题,贾母也问过。
这次黛玉的回答就大不相同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显然,黛玉深刻理解了贾母的意图,不再说自己读四书的事了。
而是谦虚的表示,只认得几个字。
这就是聪明,这就是懂事。
您猜旁边的贾母听见是不是得开心死了,心中必然默念:孺子可教也!
宝玉又问:“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无字。”
从名问到字,足见宝玉对黛玉的喜爱,因为喜爱才想知道对方更多的事情。
可为什么黛玉没有字呢?
《礼记·曲礼》有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也就是说,女孩子成年了才会有字。
成语待字闺中就是这个意思。
黛玉此时才6岁,没有字很正常,但是宝玉问就不正常。
说明在宝玉眼里黛玉就是一个成年人的样子。
可是按照《红楼梦》推算黛玉才6岁呀,年龄样貌完全不匹配。
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红楼梦的版本之争了。
红楼己卯本中有写:凤姐问黛玉几岁的时候,黛玉自答“十三岁”。
13岁最符合故事的年龄。
但是红楼最权威的甲戌本却是6岁。
说到底这就是红楼的家国之争,也就是曹家事和明朝事两派的争夺。
黛玉的岁数不匹配,越发证明,她有映射崇祯之意。
为了让她的岁数符合崇祯的年号,就只能硬凹。
同时,您还要注意,黛玉没有字,而宝玉是没有名的。
原文写道:我听我妈经常说,这个哥哥比我大一岁,外号叫宝玉。
宝玉是外号,并不是名字。
一个有名无字,一个有号无名,两人都是有缺之人,刚好天生一对。
宝玉实在太喜欢黛玉,便情不自禁的给她起了字。
宝玉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就好奇了,颦颦出在何处?
宝玉解释:“《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知识点来了,林妹妹这个称号,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说到这,您是不是有些糊涂了。
颦颦和眉毛有什么关系?极妙在哪呢?
说一个成语您立刻就明白了。
东施效颦。
在古文中颦,特指西施。
前文说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
颦颦就是比西施还西施的意思。
宝玉明说黛玉是西施,就显得浪荡也不庄重,容易吓到姑娘。
所以绕了个圈子,用眉毛说事。
颦有皱眉之意,而黛有画眉之说。
黛玉又眉尖若蹙,两眉相会,所以取名颦颦。
宝玉的极妙,不在眉毛,而在背后隐藏着西施的比喻,更暗含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典故。
宝玉的这点小心思,探春最明白不过。
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据考证根本没有《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完全是宝玉的胡编。
短短时间,宝玉能杜撰出来,可见宝玉的机敏。
而探春能听得出来,则见她的博学和对哥哥的了解。
这段情节,就好比,你对一个女孩有好感,想说你是我的心肝宝贝,但是不好意思直说,就打了一个非常晦涩的比喻:你就像世界上最好的键盘一样。
对方不懂,你的妹妹就在旁边起哄:键盘,什么键盘,是你夜里抱着睡觉的那一个吗?
咱们这个粗俗了些,但小说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宝玉聪慧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颗羞涩的少男之心。
眼看探春要揭穿他。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这里就更有趣了,黛玉刚读了四书,而宝玉却说四处之外杜撰太多。
也就是说,黛玉读的书不多不少,刚好就是宝玉最喜欢的部分。
于是,四书就成了宝黛之间的共同语言。
此时此刻,这里就出现了宝玉性格中最大的矛盾点。
四书最早出自朱熹,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他们是科举的必考科目。
也就是说,反科举首先就得反四书。
而宝玉又是有名的离经叛道,他完全没有爱读科举教科书的道理呀?
这就好比,一个不吃辣的人,脖子上天天挂着一串辣椒,你说奇怪不奇怪?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是不吃辣椒,而是不吃现在的辣椒。
也就是,宝玉不是不科举,而是不愿意参加现在的科举。
更直白的说就是,他要参加明朝的科举,不参加满清的科举。
宝玉反的不是科举,他反的是满清。
宝玉推崇四书,四书是朱熹提出的概念,这就是崇朱。
四书之首是《大学》,《大学》之首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这就是悼明。
一言以蔽之,四书就是正统,大明才是正道。
宝玉对科举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一大批读书人拒绝参加满清科举的社会现象。
以至于,清廷不得不绑着他们参加科举。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就有相关的剧情。
也就是说,宝玉根本不是离经叛道,而是一直在坚守自己的正道。
他要的是明明德,不是清富贵。
扯远了,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万万没想到,黛玉的回答却引出一场惊天地震,到底为什么宝玉要摔玉呢?
咱们下回再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