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多出去走走。
二月份的时候因为参加一个大湾区的交流活动,去了一趟香港澳门,和当地许多青年小伙伴交流。交流之后,针对港澳年轻人的现实问题,写了《年轻人在什么城市才能出头?》《年轻人的“资源诅咒”》写两篇文章。
这两天,受邀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也就跟着去了一趟泰国。今天赶飞机搞的匆匆忙忙,身心俱疲,就简单唠唠自己的一些“出行”感受吧,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小伙伴们多多包容理解哈。
先说说心理状态
记得一部特别喜欢看的电影,叫做《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提到了一个词,叫做体制化。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配角,叫做布鲁克斯。很小就被抓到了肖申克监狱。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呆了50年,终于获得假释,而在获得自由后不久,他就自杀了。肖申克监狱里的狱友们对此都不理解,自由不好吗,为什么布鲁克斯要自杀呢?另一个配角瑞德道出了其中缘由,他被体制化了,当他习惯了体制内的一切,他就离不开肖申克监狱了。瑞德说:“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记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更久以后,你离不开它。”
体制化背后,是习惯。心理学中认为,习惯化是指连续或多次重复出现的同一刺激,会使生物对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发生衰减,大多数细胞有机体都会表现出的普遍现象,是人们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与此同时,当一个人适应了“体制化”之后,当一个人适应了体制内身份地位,当ta所有的联系都建立在体制内的时候,脱离体制就成了这个人不想做的行为。无论这个体制对Ta是好是坏。过去半年,很多次圆方都感觉自己完全从疫情的阴霾和影响中走了出来,但是当走出去看到其他国家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再回望这半年,会发现,自己很多思维习惯还是停留在疫情时期。比如对于稳定的渴望大于对活力的追求,比如对风险的恐惧大于对机会的把握,不一而同。想来不光圆方自己是这样。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公务员,选择去进体制,其实就是一种不知不觉习惯力量的驱使。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并不像淄博那样,敢于放开手脚,解除限制,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第一个感受,大概就是,我们虽然已经从病毒威胁和疫情防控中走出来了,但是这种“疫情时期”的心态,管理方式,利益结构想要完全回到过去可能还需要半年到一年。再说说地缘政治
这两天俄乌战场的风起云涌,背后是布林肯访华之后带来的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塑。在这次去泰国的时候,有一个明确感受。那就是虽然泰国已经是东南亚地区对中国较友好的国家之一,华裔在泰国也有大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是,能感受到泰国所依靠的依然是美国所构建的经济,文化,政治圈子。泰国在国际上所处的“生态位”,也是美国,或者说以美国为首的昂撒集团所划定好的世界秩序。至于是什么生态位,懂得都懂,不过多阐述。泰国如此,越南呢?老挝呢?缅甸呢?再往上看,日本呢?韩国呢?印度呢?中国今天有没有实力,真正深刻的影响东南亚,东北亚当地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客观来说,如果能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两个一百年的第二个一百年到来之际。中国能够再以“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东北亚,东南亚,能够恢复一定的主导权,或者说回到明中期的影响力,或许就已经是不错的目标了。至于完全替代掉美国今天的地位,这需要我们完全不犯错,美国不断犯错,出现类似于美国分裂这样的图景,或许才有可能。即便如此,大概也很难达到美国在90年代的那种“独孤求败”。怎么说呢,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任重道远吧。最后说说人生发展。
这次来泰国,又有了一些想法。对于今天中国优秀,有能力,又缺乏资源的年轻人。出国,到其他国家打拼,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拼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家贫走他乡,今天世界就是一体的,想要彻底完成跃升,不去想办法走的更远一些。不过这里要说明,这种鼓励大家出去,不是鼓励大家润出去,或者去走线刷碗什么的。实际上,如果单纯拼体力,中国大学生不一定比得过东南亚本地居民这些,或者美国的老墨,老印。这里说的走出去,是把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带出去,特别是服务和供应链,如果说过去中国是产品领先,那么今天许多在国内已经卷出来的服务和供应链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这次在泰国,就遇到了好多前些年在国内一无所有,跟着中资企业来这边工作,熟悉了几年之后单干,几年就百万身家的创业者。美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固然有美军的厉害,但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能够卖遍全世界。总而言之,如果有机会,多出来走走,如果放低标准,去东南亚或者这些地区比去海南可能都要便宜不少。多出来走走,让自己找回拼搏的状态,让自己认识世界的广袤,让自己人生有更多可能。学习时间
世界各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世界经济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2022年1月17日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时发表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