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繁荣氢能产业生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6月28-29日,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首场预赛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隆重开赛。开幕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彭苏萍做《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主旨演讲,主要介绍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背景、途径、存在的问题、战略思路等。
彭苏萍指出,截止2022年底,全球共有727座在营加氢站,我国在营245座(建成358座)。我国供氢产业的社会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加氢站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除西藏、青海、甘肃外,实现了加氢站全覆盖。我国需依靠科技进步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化发展道路,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以下为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内容有编辑):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是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矿藏资源消耗型向天然资源再生型转变,碳氢燃料的开发利用方式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也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需依靠科技进步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化发展道路,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氢能作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氢能发展各具特色,不同的发展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日本发展氢能目标为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澳大利亚以出口氢气,发展氢能贸易为主;欧洲发展氢能以工业脱碳为目标;美国氢能产业主要以固定式发电为主,保障电力供给可靠性;韩国主要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中国主要聚焦于改善能源品质。截至去年年底,全球“纯氢”产量7500万吨/年,主要用于化工精炼、合成氨等领域。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22年氢气产量约3353万吨,氢气供需格局保持稳定,化工及炼化用氢快速增长。从制氢路线来看,美国氢气主要通过无CCS技术的天然气制成;我国以煤制氢为主,2022年占比56.2%,其次分别为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合计占比74.0%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SOEC)技术具有独特优势,是电解制氢的重要发展方向。SOEC高温运行,效率最高,能耗最低,不需要贵金属;可利用高温余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水和CO2共电解,制备甲醇等能源化工产品等。2021年7月,美国Bloom Energy正式公布SOEC产品,宣称是最节能的SOEC系统效率>80.7% ;2021年5月,德国Sunfire对225 千瓦电解槽模块成功进行试运营;Topsoe A/S是全球化工和炼油行业高性能催化剂和专有技术的领导者,将在丹麦赫宁(Herning)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电解槽制造工厂。以每年500兆瓦的产能,并可选择扩大至5吉瓦。2021年4月,NASA采用SOEC实现了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氢的计划。截止2022年底,全球共有727座在营加氢站,我国在营245座(建成358座)。我国供氢产业的社会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加氢站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除西藏、青海、甘肃外,实现了加氢站全覆盖。氢的转化方式是燃烧电池,燃烧电池的转化效率高。燃料电池出货类型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为主,车用和固定式发电应用是目前两大热点。截止2022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67,315万辆,国外基本都是以乘用车为主,商用车为辅;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是商用车,截止到2022年底,保有量达到12,682辆。从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产业动态来看,电力领域是目前除交通应用外发展最好的领域。燃料电池可在固定发电、备用电源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的国内产业发展来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依托单位,完成第一个SOFC方向国家“973计划”项目,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中美、中瑞、中丹国际合作、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重大及重点)、北京市未来科学城建设专项、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等二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已突破SOFC/SOEC关键材料-器件-模块-系统的系列关键技术, 实现了千瓦级电堆的批量化生产。氢能不利于存储、液化成本高等难题限制了氢能远距离输送,全球正进入“氢2.0”时代,氢能产业向绿氨、绿色甲醇、天然气管网掺氢等方向发展。美国、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氨”纳入其政府能源战略;中国作为传统合成氨生产大国,在绿氨生产和氨能利用方面正在积极发力。“氢经济”与“甲醇经济”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的保障发展,有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加强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第二,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安全监管及技术标准体系;第三,加大对氢能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的补贴政策及金融支持;第四,国有资本应坚持稳妥有序进入、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第五,建立氢能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攻关与核心装备自主化的长效机制。
图文来源于中国氢能联盟及网络等公开渠道
责编 | 卢常佳 编辑 | 张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