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于清幽的山水意境
古人对自然山川的本质感悟,以形写神,笔墨于明秀中见古拙,境界于平实中见变化。
中国人眼中的山水,是展现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思考,是体悟与哲思。山水画,在其发源之初便是以青绿山水的面貌出现的。
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早至魏晋时期,青绿山水作为宗教壁画故中的背景出现,用青绿表现仙山、仙境,是一种历史共识。
明 文伯仁《方壶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所绘的《方壶图》其内容为神话传说中“海上三山”之一方壶仙山。方壶最早出现在早期道教文本《列子》中,是传说中五座仙山之一: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所谓“三神山”,是指中国神话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山,它们分别叫做蓬莱、方丈、瀛洲,为神仙所居,对于古人而言三座神山具有神秘特质。
“仙山”的概念对于后世文化影响深远,存世绘画包含不少仙山题材作品,从而构成山水画和山水人物画重要一环。
宋 赵伯驹(传)仙山楼阁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面群山环抱着楼阁,成为典型的仙山楼阁的图式。楼阁四墙、门均为红色,可能为一道教宫观。道观被高山环抱,形成与文伯仁《方壶图》相似的仙山楼阁的图式。据《史记·封禅书》载:
“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元代山西芮城的永乐宫道教壁画(局部)
在永乐宫三清殿西壁金母后玉女所持扇面所画海上仙山,其图式为波涛汹涌的神山上置仙宫楼阁,属于“海上仙山”的图式,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在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山被水环绕,山呈柱状,远看如壶。白云环绕山林间,营造出缥缈神秘的仙境,“仙山楼阁”这一更为古老且源远流长的图式,增添了不可近的神秘特性。
《游春图》,隋初,展子虔,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局部),隋初,展子虔,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是隋初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名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卷轴青绿山水画杰作。在中国绘画史尤其是山水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图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树木,山石以青绿色为主,树叶多为墨勾填色,桃花纯以浅红粉点染,极尽烂漫之意。
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对秀美山河的赞美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北宋 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之于陶瓷,来的迟缓。唐之前不见有山水纹。至宋金时期,山水纹才在瓷胎上悄然生发。明清时期,山水纹从容的依附在陶瓷上,作为文化的载体广泛传播开来。
观复博物馆以「青山绿水」为主题推出——[观山复水系列茶杯]
观复博物馆藏“清乾隆 御制紫檀框景泰蓝山水诗文挂屏”中的青绿山水小景,水云之间,参木云山,错落有致。
借此小景中的渚岸和远处的石矶元素,景与神会,象与心融,融合古人传统丹青水墨的意趣,衍创观复观山复水系列茶器。青绿山水一脉借助陶瓷粉彩技法,无声无息的移芳另展。
所绘景致极为精到,有青枫红树,修竹劲松,错落在远山近水中;有溪山访友,执杖过桥,隐入白云深处;有江河远瀑,矶渚清流,尽现仙山灵地。
瓷上用笔本就艰难,匠师还能做到敷彩精致秀润,构景繁复生动。
整体画面近景精细耐看,中景虚实有度,远景烟霭层峰,章法井然有序。
观山复水系列瓷器布局中有宋人的中峰鼎立,也有元人的一河两岸,旋转把玩如时空转换。
青山绿水,物近心远,当展器瀹茗,闻香气袅袅,静思一隅,品茗悟道山水间。
6月30日-7月2日,此观山复水系列品茗杯限时优惠中~
6月30日-7月2日,此观山复水系列盖碗限时优惠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