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宫的离合
今天介绍一本讲故宫的书《两个故宫的离合》,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有两点:
第一个点是作者的身份。作者是一名日本记者,他既非国人,又非文化界内人士,对故宫不存在过于厚重的感情。没有写作者本身的倾向,更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解析故宫的离合,也就更能够还原事物的本质。
第二个点是作者写作切入的角度。说故宫,但实则却说出了两个故宫离合事实之后的政治渊源,从鸦片战争一直说到今天。
两个故宫的离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已经将文物背后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道尽了。作者通过文物的变迁和两个故宫的历史演变,诉说着岁月给故宫带来的变化。
故宫文物,曾历经劫难。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到民国初年,文物四处流散。读起来,满心的悲凉。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证文物不受战乱的影响,故宫的文物又经历了一场南下,将近两万箱文物,跋山涉水,走过湍急的水流,也待过防空洞,最终安全的回到了故宫。
1933年因与日本关系恶化,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走铁路从北京经南京到上海。加上古物陈列所等地的文物,总数达到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箱。当1937年日军接近上海之际,赴英展出的精华文物八十箱,经过湖北汉口、湖南长沙,于次年被疏散到贵州省贵阳。
更在1939年被运到贵阳郊外的安顺洞窟。因为战火又延烧到安顺附近,1944年被送进四川省的偏僻乡下巴县避难。剩下的文物中,1937年九千三百三十一箱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一度被安置在四川省重庆,1939年再走水路被运到四川省的乐山。
另一方面,走陆路的七千二百八十八箱从南京北上徐州,再往西到达陕西省宝鸡,但是停没多久,又再走陆路到四川省峨眉。1945年日本投降,疏散到巴县、乐山、峨眉的文物都一度聚集到重庆,之后走水路沿长江向东而下,1947年时回到南京。以上就是故宫在整个中国流转的全貌。
从文物的箱数来看,八十箱加上水陆两路运了一万六千六百一十九箱,总共不过是一万六千六百九十九箱。但是南迁时的文物有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箱。
在内战末期国民党败退,蒋介石将部分故宫文物运输到台湾,并创建了台北故宫,试图通过文物的所有权定义中华文化的正统性,并以此期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此两个故宫隔海相望,见证着两岸的离合与聚散。
曾有故宫文物质在台北,亮在北京之说。可见其文物之精美。非常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台北逛逛故宫。以前杭州能自由行的时候总是觉得以后会有机会,现在看来估计是很难了。
而台湾的故宫,因为当地的特殊政治环境,往往成为斗争的焦点。一个强调维系中华文明的正统行,一个强调台湾的主体性地位,台北故宫未来的命运如何,真是不好说。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很火,我买了但一直没看,最近闲着没事,所以翻开了这本书,很有意思,它虽在说故宫,但其实不是在说文物,而是说了故宫串联起的这段历史,说到更宏观,更规律性的一些东西。期待今后的台湾之行,去看看台北的故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