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一台长4.4米、宽1.72米、重达2吨的巨大钢琴格外抢眼,它伴随着代表委员共同奏响着“两会好声音”,吸引着过往的人们驻足观看,并纷纷合影留念。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也都对这台大钢琴产生过极大的兴趣,有些报纸还图文并茂地发表了一些消息。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来历。
要说钢琴谁都见过,但这台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就不一定谁都见过了!根据世界惯例,最大的钢琴也就是9英尺的三角钢琴了。然而,早在5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生产出了至今仍为世界最大,也是全球唯一的15英尺超大型三角钢琴了——这就是北京钢琴厂于1959年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量身定做的,也是新中国乐器工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献上的一份厚礼。1959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北京搞了“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就是其中之一。竣工前,周恩来总理到人民大会堂视察,他看到万人大礼堂的舞台上摆放着一台六尺半的三角钢琴,感到有点不相称,建议能否特制一架与舞台比例相称的大钢琴。当时万人大礼堂的舞台设计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据说只有在这里才能演出汇聚了三千多名演员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样巨大的舞台,这样宏伟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少有的。要制作一个与这个舞台比例相适应的钢琴应当是多大呢?谁也没有见过,谁也没有搞过。当时的人们都有一股革命的热情,都有一股大无畏的精神,只要敢想就敢干,既然周总理作了指示,作为首都的乐器工人就一定要完成任务。 最终,这项任务落在了北京星海乐器厂的身上。当时的厂领导和技术人员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但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只有9英尺,听说捷克做过12英尺的,可是谁也没见过。我们到底要搞多大的呢?既然人民大会堂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建筑群,那么我们也要搞一台世界上少有的钢琴,创造一项世界之最。最后,决定搞一台15英尺的钢琴,就这样,一场乐器行业历史性的大会战便拉开了序幕。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有8000多个零部件,与制造其他乐器不同,钢琴的制造过程与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息息相关,其制作工艺、原材料和零部件要涉及到钢铁工业、铸造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加工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但是,对于刚刚脱离战争不久、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中国来说,制造一台前人所没有制造过的钢琴,困难可想而知。钢琴制造虽然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可当时中国制造钢琴却只有极短的经历。一般情况下,制造一台大型三角钢琴需要8至12个月的生产周期,而这台特制的钢琴必须要在9月29日送到人民大会堂,留给人们的时间只有不足80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充分的研发时间,只能是边研究、边设计、边制造,而且必须要一次成功,绝不允许出现返工和浪费。可想而知,当时工人的压力有多大。
当时的星海钢琴厂厂长、书记、技术人员和技术最精湛的工人组成了试制小组。因为从来都没有搞过这么大的钢琴,大家心里都没底,都是凭经验摸索着来。考虑到这个尺寸的钢琴,低音琴弦一定很长,高音、次高音的音量一定会有问题,工人们就打破先例,在中高音区开创了每个音四根琴弦的设计方案,在音量上增加了辅助音。在制作中还碰到了几个大难题。首先是如何保证钢琴的外壳和键盘不变形,然后是如何保证音板不开裂,如何保证铁板能承重,如何保证钢琴的顶盖能轻巧自如地开启……再有就是很多常规的加工方法并不适用于此,例如,制作琴弦的“打弦车”不够长;还有,光做一个钢琴外壳的胎具就得两个多月,如果没有胎具又怎么做外壳呢?但是,在一心一意只求成功的星海工人面前,他们用经验和智慧把这些难题都一一破解了。例如,他们用南方制作木桶的办法制作的钢琴外壳,保证不会变形;用空心加龙骨的制作方法,保证了钢琴大盖的轻巧;打弦车不够长,就把两台车连在一起打弦……总之,他们成功了。有几百年制琴经验的外国人连想都没想过的事,就让只有几年制琴经历的中国工人在78天里办成了。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前首相希思在人民大会堂演奏这台琴制作出来以后,许多钢琴家都弹过。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国家歌舞团、芭蕾舞团用它演出过;80年代,英国前首相希思就用这台琴在人民大会堂为残疾人举行过义演;上世纪末,日本钢琴制造专家称这台钢琴是奇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台“世界之最”的大钢琴在人民大会堂,琴声依旧,风采依旧。每当人民大会堂举行重要的外事活动时,它都会在万盏灯光的照耀下,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嘹亮而辉煌的乐章。它讴歌了新中国的丰功伟绩,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变化的经历;它解读了什么叫发明创造,展示了什么叫光荣与骄傲;它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旋律,褒奖了劳动人民的英勇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