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这两场会议,对中美关系来说是机会"时事2023-07-04 10:07► 文 观察者网 王慧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是第11届世界和平论坛的热门话题。在7月3日举行的“重构稳定的中美关系框架”分论坛中,多位中美专家围绕中美关系的现状、不确定因素、未来走向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观察者网注意到,参与上述讨论的两位美国学者——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研究员包道格、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董事长库普坎——都提到了未来几个月将举办的两场国际会议,并期望看到中美元首在这两场会议时见面。一场是今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G20峰会,另一场是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APEC峰会。目前,距离9月份的G20峰会仅剩2个月时间。“虽然时间都被浪费了,但也不是不可能。”包道格告诉观察者网,他认为,这两场会议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是机会。他说,理想情况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应该在2月首次访华时启动这方面的努力,但由于无人飞艇事件等各种原因,他6月份才成功访华。“这个延误带来了极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更快速地跟进,把更多的工作压缩到更短的时间里。我认为,这里的目标不应该是为了接触而接触,也不应该掩盖真正的利益冲突,相反,目标应该是满足双方的最低利益诉求,避免出现代价高昂的冲突,并解决双方眼前利益及其他问题。”包道格补充道。“重构稳定的中美关系框架”分论坛与会专家,左至右分别是: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研究员包道格,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辑思,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董事长库普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他认为,G20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是否会面取决于接下来两个月中美高层交往情况,包括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的访华,和这之后可能访华的美国商务部长、交通部长等。“如果有积极成果,那么9月份两国元首见面还是很可能的,如果只是交往没有成果,那么中方可能觉得美方没有诚意,G20期间安排元首会面也没有什么必要。”吴心伯表示,G20是个多边活动,即使中美两国领导人有会面也是象征性的。但是,和不见面相比,见面总归是积极信号。他认为,当下两国关系的气氛还不适合谈高层会面的事情,但是时间已经很紧了。“我前段时间在华盛顿,美方人士跟我说,他们很着急,因为旧金山的APEC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宾馆还没定。”吴心伯说。“中国领导人有很长时间没有到美国本土去了,因此11月份的APEC峰会在美方看来是一次机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辑思在演讲中说,是否能避免从现在到9月、到11月期间发生影响两国关系的突发事件很重要,如果有任何事件出现,双方是否可以避免特别激烈的争论或冲突,这是我们可以期待的。“如果峰会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明年的中美关系也许能够避免惊涛骇浪。”王辑思说。当下的中美关系正处于低谷,在谈及双边关系接下来的不确定性时,包道格特别提到了2024年的美国大选和台湾地区所谓“大选”。他认为,近几十年来,在美国四年一度的选举周期,两党都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因此未来一年半,在中美关系当中,美方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会增加。吴心伯指出,当下华盛顿对中国的氛围非常不友好,反华成为政治正确,两党都是如此,很多美方人士在刻意避免和中国接触,怕因此受到批评。他告诉观察者网,4月份他在复旦大学接待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美国驻沪总领事馆领事何乐进一行,他们和学生进行了直接的交流。但是现在,中国在美国的大使和公使很难有类似的会面,因为美方人士怕被说成是“中国代理人”,会拒绝这种会面。“我们使馆的人跟我说,他们试图联系美国的政府官员、智库人员和企业界的领袖等,每发出10封邮件邀请,可能只会收到2个回复,通常还都是说No。”吴心伯在演讲中说,这很容易让人想起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在第11届世界和平论坛期间,中美前驻美大使崔天凯也谈到了他对中美关的看法。他认为,中美有稳定两国关系的共同责任,以回应整个国际社会的期望。而要实现稳定的、对两国和世界都有利的中美关系,需要两国有共同的政治意愿,并且在目标和路径上达成共识。“美方经常讲需要护栏,我始终对这个说法有所保留,如果两国关系在错误的轨道上,护栏有什么用?前提要在正确的轨道上。”崔天凯说。来源|观察者网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