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离开日常
㊟《夏日之王》剧照
加缪自称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还写了一本小集子,取名《夏天集》;
海明威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他说趴在草地上,可以闻到“草叶间尽是地道的夏天味道”;
村上春树笔下的“我”,在夏天入了魔似的,“喝光了足以灌满二十五米长的游泳池的巨量啤酒”;
菲茨杰拉德说夏天总是容易让人产生那个熟悉的信念:“生命随着夏天的来临又重新开始了。”而后面紧接着的那句尤为动人——
“有那么多书要读。”
现在,单向空间·良渚大谷仓店,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夏天,以及始于夏天的一个新展览。
6 月 21 日 - 7 月 23 日,由国内中生代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副主任鲁大东发起,青年策展人王六子策划,大屋顶文化、鲁大东工作室、单向空间联合主办的“凉友集”艺术家群展,将在建筑师柳亦春的新作良渚大谷仓开展。
我们曾在这里读诗,卖“菜”,举办画展,谈论村上春树的T恤和大卫·华莱士的无尽。这一次,我们以扇子呼朋唤友,一起消暑纳凉。
“凉友集”开幕表演,邀请来自大屋顶村民学堂的木兰英姿社团,现场跳了一段扇子舞,台下的艺术家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大笑赞叹:“这谁想的啊,太妙了!”
鲁大东和参展艺术家陈炜即兴挥墨后,又合唱了一首《往事只能回味》。接着,杭州本土乐队琴宗邦登台,从经典怀旧老歌《站台》,到美国乡村民谣《500 Miles》,一首首金曲让现场欢呼,玩乐队的鲁大东在台下看得按耐不住,再次返场,观众点唱《张三的歌》。
现场大合唱,随着音乐摇摆,打开手机闪光灯当成荧光棒挥舞,小狗也围着主人转圈圈,“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
一对恋人走上阶梯,盯着诗人方闲海创作的扇子。原本分布在不同扇面上的字句,仿佛拼成了一首新的诗:爱情是/相聚一次/就消灭一次分离。
还有很多布展的小心思,比如消火栓的边上,是诗人袁玮画的一把火焰扇。
博尔赫斯说:“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凉友集从展览,到演出,都充满这种分岔和可能性。
开场表演扇子舞的“木兰英姿社团”,成员住在良渚文化村,大多是退休的阿姨。“琴宗邦乐队”的几位大叔,本职工作和音乐毫不相干(其中有一位还是杭帮菜大佬,说下次请大家吃卤大排),只因喜欢唱歌,业余时间组了乐团。
而 “凉友集”的发起人鲁大东,本职工作是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副主任,但更多人知道他,是通过那支农业金属“与人乐队”。
扇子舞和扇子展,木兰英姿社团、琴宗邦和当代艺术家,乍一听,都像破了次元壁,但都在大谷仓的夜晚他们如此相遇了,而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作为一家扎根社区的书店最理想的模样。
有人说,大谷仓不只是一家书店。的确,因为除了书,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和空隙,任所有人去想象和生长。
这里也插播一条小广告:
欢迎更多好玩的野生艺术家,一起来跨界玩耍,无论是书架之间,还是玻璃内外,从地面到空中,甚至包括大谷仓的空气,都可以交由你来设计、陈列,你可以把书店作为方法,也可以重新发明你想象中的书店,总之从大谷仓出发,我们一起“通向无数的将来”。
就像诗人辛波斯卡在她的《一见钟情》结尾写的:
每一个开始
仅仅是续篇,
事件之书
总是从中途开启。
“凉友集”艺术家群展
发起人
鲁大东
策展人
王六子
时间
6 月 21 日 - 7 月 23 日
10:00 - 21:00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玉鸟集1-101)
参展艺术家/作家/诗人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主办方
大屋顶文化
鲁大东工作室
单向空间
协办方
大王艺术商店
巡山画廊
参与方式
展览免费,自由前往观展
夏日,需凉友。见惯了古代文人在扇面上大做文章,诗书画印,无所都用了其极,今日,在大谷仓之内借‘扇’为引,把酒言欢,会会老友是凉友亦是良友。
——策展人 王六子
国内 27 位青年书法家、艺术家、诗人,200 多幅形制各异的扇面作品,以灵活的形式展陈于大谷仓一层单向空间公区和二层大屋顶 gallery。参展艺术家的书法作品,还将散落于大谷仓的落地玻璃和空间各处。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典故,当下与日常的即时见闻与感悟,都化作艺术家的灵感表达,呈现于小小的一方扇面,天马行空,五花八门,观之或发人深省,或会心一笑。
展览期间,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可选购收藏(个别除外),欢迎前来大谷仓,寻找你的夏日凉(良)友。
展览前言
文 / 鲁大东
不知是谁给扇子起了个“凉友”的美称。北宋陶学士《清异录·器具》说:“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浄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不知何人作。”扫帚叫“净君”,扇子叫“凉友”,拟人化的雅称,自然有“解人于浊尘,救人于酷暑”的感恩,扇子作为装之利器,超越器物之用而承载的文化含义,或许也是重要的理由。在英语和谐音梗的维度,“凉友”就是cool friends和“良友”。
酷暑将至,我们策划了一个以扇子为创作与消费主体的良性朋友之间的展览,就叫“凉友集”吧。请了书家、画家、诗人三种互不相干或交缠身份的个体,试图鼓励他们尽量避免使用自己擅长的创作手段进行游戏。
正经的视觉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与扇子的关系应该是安静的、雅致的、文人式的。在扇子这样轻盈而坚硬的东方传统形制上进行游戏,人民群众不一定会答应。而呈现的游戏结果极可能有着强硬的生涩感、滞拙感或tiktok感,但它与熟稔形成的对抗性的建构是有些人希望看到的,或许这正是跳脱既定语言惯性的灵丹妙药。
“凉友集”是一个作品小、件数多的群展,但策展人的规划,不仅是摆地摊,而是以“扇”为诱饵,使艺术家的创造力落网。从这个层面上说,“凉友集”并非汇报式的呈现,而是方法论式的启发和提问。不论是观众还是参展艺术家,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他们,将要如何面对这些庞杂的关于“扇子”的游戏主题?或许在观看和较量之中,他们各自能够在展览的某个片段找到一秒钟离开日常的乐趣,在湿热的端午节前后,突然心里一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