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自杀前,人们在想什么?|微笑抑郁更伤更疼

自杀前,人们在想什么?|微笑抑郁更伤更疼

其他

策划、撰文 / 纯纯、大霸、Ivan、Koei、淼淼
编辑 / KY主创们

昨天,我们失去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微笑天使:李玟。

cr. 网络

从她1993年以《新秀歌唱大赛》亚军出道以来,李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微笑、明朗、热情又直率。一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许多人童年里深刻的记忆组成。

cr. 网络

直到李玟自述自己的过去,我们才知道她生来就存在左腿缺陷,但她从未服输,也未尝叫苦。医生说了她是不可能跳舞的,她仍然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多年来依赖一只腿为支点,在舞台上呈现了许多精彩又完美的舞台。

cr. 微博

她总是乐观、又坚定,她透亮的歌声也都充满着温暖和力量。她会告诉粉丝“希望你们自己也身体健康快乐”,希望粉丝不要太担心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昨晚20点,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告知大家:李玟于数年前患上了抑郁症,在7月2日于家中轻生。经抢救无效,最终与世长辞。

cr. 微博

7月2日当晚,离开前李玟曾最后向粉丝发送了一条语音信息,她说“感受到大家对我的爱跟支持,你们做我的后盾,我会加油”,伴随着隐约的哭腔,她安慰粉丝不要太担心自己,“我也非常想念你们哦”“爱你爱你”。

我们并不清楚李玟所经历的苦难的一切详情,但我们看到的是,这位爱护着粉丝和大家的微笑天使在与抑郁症抗争多年后,最终选择了离开人间。

今天,KY怀着哀痛的心情,想与大家分享“抑郁症作为一种心身疾病,会如何影响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和看法”。对抑郁症的了解多一分,在未来我们就越有可能拉回那些我们深爱、却陷入了黑暗中的人。

Trigger Alert



关于抑郁症,
你需要知道的事


1.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心身疾病

认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低落带来的心理疾病,仍是一种很常见的误解。事实上抑郁症背后的成因是复杂的,除了诸如神经质、消极应对等心理层面的易感因素,生理方面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比如,大脑会异常地分泌激素,过少地释放血清素,让人感到压力和厌倦感。与此同时,掌控着情绪和记忆功能的海马体也会逐渐缩小,令人的记忆力和认知力衰退,进入更深的抑郁情绪状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20)。

也就是说,抑郁症并不是一种通过调节心情就能治愈的疾病,它是有生理基础的,它跟其他的疾病一样,必要时,也需要药物治疗。

2. 些抑郁患者看起来很开朗,但实际上每天都在承受抑郁的折磨

抑郁者,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相反,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如CoCo般,看起来依然“乐观”“开朗”。这种情况在一些心理学学术讨论中,被称为“微笑抑郁(smiling depression)”——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


和典型的抑郁症不同,“微笑抑郁”者并不是每天缩在床上,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令人误以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这也恰恰是“微笑抑郁”的风险所在:ta们的抑郁很难被身边人所感知,有时候就连ta们自己也难以发觉。


而当ta们用微笑来隐藏低落的情绪时,微笑实际上会变成一种有害的防御机制:它虽然保护着人们免受他人的怀疑,帮助人们掩饰内心的悲伤和羞耻,却也在每一次假装一切都好的时候越发感受到与现实的脱离。


这种对不良情绪表达的抑制,反而会加剧更多的焦虑,使人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而且往往更难对积极信息和事件作出行为和情绪上的回应。


所以,不要认为那些微笑着的、看起来很积极向上的人,不可能患上抑郁症。诸如“你看起来不像是会得抑郁”之类的话,只会加深抑郁患者的痛苦。



3. 抑郁症很难一次性痊愈,会反复发作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五年内的复发率一般为60%。若是重度抑郁,终身的复发风险也高达60%(Lye et al., 2020)。而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Lu et al., 2021)。

这也证明了,抑郁症是一种持久且易复发的心身疾病,有可能转化为慢性疾病,伴随终身。也就是说,抑郁症其实跟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不仅需要治疗,更重要且值得重视的是维持治疗。

因此,不管是患有抑郁症的人或是身边的人,当我们在面对抑郁症时,都不能因为状态的一时好转而对它掉以轻心,要警惕它的卷土重来。

4. 患病率很高,但诊疗率却很低

上文我们提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大致在6.8%左右。

同研究中还发现,1007名长期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中,只有不到9%的人接受了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其中仅有不到5%(即12人)的患者得到了适当的治疗。相比于男性,女性罹患的任一抑郁症及其亚型而言,其终生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该研究结果还揭示,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有明显受损,存在至少一个SDS维度(家庭责任、工作、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的社会功能缺陷,即无法再按照角色期待履行职责(比如患有抑郁症的人难以再继续工作,也很难成为一个关心子女、及时回应的父母)。

综上,尽管抑郁症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近些年来,患者始终没有得到配套的医疗诊断及服务,大部分人患病后也较少主动就医,遑论通过诊疗实现康复。

5. 并非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但总体而言, ta 们的确有更高的自杀风险

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有轻生的想法。我们绝不能凭借“一个人没有自杀意念”,就否定对方身患抑郁。

同时,根据北京回龙观医院与国家疾控中心于2000年合作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抑郁障碍是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甚至可使自杀可能性增加20倍。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疾病带来的社会功能受损,使得患者很难独自再走出家门,维持秩序化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而这些因素中,相当一部分是自杀风险的保护因素。

另一方面,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共病(comorbidity)情况相当严重,1947名终生罹患抑郁障碍的患者中的759人(41.1%)同时满足包括焦虑障碍(29.8%)、物质使用障碍(13.1%)和冲动控制障碍(7.7%)。多种精神障碍的共病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无望感。

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在身患抑郁的同时,还经历了长期的身体病痛、家庭关系破裂及亲密关系的痛苦。这也同样可能增加 ta 们对生命的无助感和无望感(Hong Cai et al., 2021)。

那么, ta 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过程,使得 ta 们将自杀念头付诸实践?




在决定自杀前, 
ta 们在想什么?


当一个人决定或想要自杀时,体验到的情绪是不同的,大致有以下几类(Moselli, 2021):

  1. 人际影响类:幻想自己的死亡可以达到复仇的目的,用自杀的方式令对方感到悲痛,从而复仇胜利;
  2. 寻求亲近类:利用“自杀”作为一种求救信号,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援助;
  3. 解脱自我类:用自杀来切断自己痛苦的想法和空虚悲伤的感觉;
  4. 解脱他人类:想用死亡的方式不再拖累好友和亲人们;
  5. 走投无路类:失去了任何治愈或恢复的希望,或得到任何人的帮助;
  6. 极端冲动类:没有任何确切的理由或想法,情绪上头;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如果 ta 们的症状一直不断恶化、难以痊愈的话, ta 们会表现出多种以上所说到的情绪。比如,ta 们会对未来逐渐丧失信心和期待,也不寄希望于他人能够把自己拉出来;ta 们一心想要从无止境的内心煎熬中解脱出来,同时又不想要他人被自己影响和拖累

总的来说,这种复杂的心路历程通常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Klonsky & May, 2015):

在第一阶段, ta 们体会到的主要是心理痛苦(psychological pain),包括自责、孤独和害怕等等。除此以外, ta 们还会体会到无助感(hopelessness)。

这些感受的影响之下,自杀想法会时不时出现。但随着情绪的起伏, ta 们的自杀想法也会反复变化,会一时间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图,一时间又畏惧死亡,在进退皆苦的心境中反复挣扎。

当自杀想法变得持续且频繁时, ta 们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 ta 们企图向外界寻求救援,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自救。ta 们会尝试和他人建立联结感,比如说和熟悉信任的人聊聊自己最近的心理状况,或者发展一些新的兴趣爱好。

这些联结可以帮助 ta 们分散注意力、并带来愉悦感,从而缓解糟糕的心境,减轻 ta 们的自杀想法。

但如果无法有效地建立与外界的连接,又或者产生的联结感无法有效缓解心理痛苦和无助感时, ta 们或许会走向第三阶段。

比如:

ta 鼓起勇气打了求助热线,却被回复:“你自己怎么不能乐观一点?”

发了消息给朋友,“我能和你聊聊吗?”朋友视若无睹,完全没有回音。

向父母发出求助的呼唤,“我真的觉得很不舒服,可以带我去医院吗?”

父母认为 ta 就是太矫情了,哪里就真的确诊什么抑郁症了呢?

而当 ta 们向外界发出的求救讯号被一次次掐断,ta 们也逐渐走向最危险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ta 们很可能会进一步考虑,并做好准备如何离开这个世界。

实质上,抑郁的自杀,也是一种和外界连接的丧失,因为 ta 们的自我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力气再拉自己一把,拼尽全力发出的呼唤,也是想要重连紧密的连接,而不是被推开、拒绝。




抑郁者需要自救,
但更需要的是
有人和 ta 并肩战斗


在许多患者的体验中,抑郁就像是溺水、向无尽黑暗深渊的坠落。痛苦的部分源于,即使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和外界联结,但却被剥夺了这种建立联结的能力。

而最痛苦的则是, ta 们能够意识到联结或许可以让自己感觉变好,但自己就是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和可能,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退缩和恐惧中,陷入了孤独的绝望。

这意味着,一个陷入抑郁困境的人想要自救,是非常非常困难的。ta 们更加需要的,是来自他人的、社会系统的支持和救援,去通过外界的力量将 ta 们从沼泽和深渊中“拉”出来

那么如果你的身边有抑郁或抑郁倾向的家人、朋友,该怎么在能力之内为 ta 们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以下几个层面,值得我们一起去思考并做出尝试:

  • 从温和地倾听、陪伴开始

对抑郁患者来说,亲友能够为其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叙事和情绪空间,是十分重要的。构建这个空间的第一步,就需要我们少一些对 ta 们「为什么」的追问,用更多认真的倾听和回应,去慢慢地接近 ta 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作为 ta 的倾听者,你不用多说什么,而是需要温和的表达跟足够的耐心,以及向 ta 传递「无论如何,我一直都在」的信号。

  • 用你微小的行动“推着” ta 回归生活

抑郁症患者跟生活的断联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ta 们可能是丧失了对生活的兴趣,也可能是根本无力进行正常的生活。

如果你可以经常在 ta 身边,必要时“推着” ta 重新和生活建立联系,是非常关键的。多带 ta 走到户外去或是接触自然,特别是多晒太阳。因为增加光照时间能有效促进大脑中血清素的分泌(苏泼曼, 2003),使抑郁情绪得到一些缓解。

必要的时候,可以试着评估 ta 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并将这些事拆分成一点一滴的小任务,陪 ta 一起去完成。比如能按时进食、洗漱。

每当 ta 完成一个小任务,记得及时地给 ta 肯定和鼓励,这些声音既会是避免 ta 继续“下坠”的阻力,也会是重建 ta 生命兴趣的力量。

  • 帮 ta 改善失眠的细节

对于很多身心疾病而言,能好好睡上一觉的修复作用是极其关键的。当抑郁患者遭遇严重的失眠,除药物治疗之外,我们需要坚信:依然有许多细节能够共同作用于睡眠的改善。

它既包括起居环境的改善,比如通风的房间、舒适的床品、恰到好处的灯光、气味,也包括生活习惯的纠正,如均衡饮食、减少咖啡因的摄入、睡前远离电子产品等等。

  • 切断糟糕的人际,增加积极的人际

这一点本质上,就是帮助 ta 远离不够好的关系和外部环境,同时建立新的积极的联结。现实中,前者很可能包括一份令人窒息的工作,一段糟糕的恋爱或婚姻,又或是一个被压抑、暴力填满的原生家庭。

而后者,可能正是由每一个愿意帮助 ta 走出来的你,以及你为 ta 所做的努力带来的。

  • 替 ta 寻求专业治疗,关注轻生风险的征兆

先主动询问 ta 的就医意愿,不论是去医院还是去看心理咨询师,都尝试替 ta 迈出治疗的第一步。而通常,这个治疗会是一个十分漫长和反复的过程,中间 ta 很大可能会放弃。因此即便你只是去帮 ta 去预约挂号、陪伴 ta 咨询就诊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请细心地留意 ta 是否存在自杀的倾向,特别是在 ta 独自一人呆着的时间,或有隐秘的自残行为出现时,尽可能地不要离开 ta ,并向直接地表达你的担忧和关心。

这里为大家提供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热线:400-161-9995; 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010-62715275; 均为24小时服务热线,如果你认为自己或身边人需要,请一定要发送给 ta 。

写在最后:

抑郁症对人的折磨,就如同经历着一场「慢性的绝症」,在真正战胜它以前,抑郁患者要面临的巨大考验,其实是怎样在漫长的生命中和抑郁共处

这个过程里, ta 们当然需要自助,但 ta 们能够实施自助的前提是,依然有爱的人始终和 ta 们的生命、和 ta 们的心灵保持着联结,不断联才有可能不失联。

每一个愿意陪在 ta 们身边的人,都是 ta 们的战友,也会是 ta 们愿意相信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正如KY小姐姐所说:我愿意相信,在死亡来临的一刻,那些已经痛苦了很久的灵魂感受到的是“终于可以休息了”的轻松和平静。但我更希望我和所有人都能相信,永远都还值得活下去。



点点「在看」,让更多人理解抑郁症患者

References:

Cai, H., Xie, X.-M., Zhang, Q., Cui, X., Lin, J.-X., Sim, K., Ungvari, G. S., Zhang, L., & Xiang, Y.-T. (2021). Prevalence of Suicidal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mparative Studie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2, 690130.

Klonsky, E. D., & May, A. M. (2015). The three-step theory (3ST): A new theory of suicide rooted in the “ideation-to-action”frame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Therapy, 8(2), 114–129.     

Lu, J., Xu, X., Huang, Y., Li, T., Ma, C., Xu, G., ... & Zhang, N. (2021).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The Lancet Psychiatry8(11), 981-990.

Lye, M. S., Tey, Y. Y., Tor, Y. S., Shahabudin, A. F., Ibrahim, N., Ling, K. H., ... & Abdul Razak, N. A. (2020). Predictors of recurr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PloS one15(3), e0230363.

Moselli, M., Frattini, C., Williams, R., & Ronnings ta m, E. (2021). The study of motivation in the suicidal process: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 for suicidality.Frontiers in psychiatry11, 598866.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20). 我们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精神康复广角

苏泼曼. (2003). 脑血清素的产生与阳光照射程度直接相关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8(2), 13-13.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Sam Altman中国对话全文:要警惕AI风险,但看懂神经网络比了解人在想什么容易多了当我们在追“静奢风”,我们在追什么?晨跑,小蝌蚪。爱美丽做的的video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在想什么七夕不发朋友圈的男女,在想什么?19元一杯的FENDI卖爆,喜茶在想什么?直男相亲时到底在想什么?哈哈哈哈神经病啊...花园记事2023-芍药花开歌星李玟患抑郁症轻生去世,“微笑型抑郁症”在留学生中这么常见?!“漫长”总算看完了“贴钱上班”的银行人,都在想什么?从书展集章谈起:当我们收藏“无用之物”时,我们在想什么?| 编辑部聊天室“隐匿我的情绪”:4名微笑抑郁者的自白“天价”离婚后读博士?周鸿祎在想什么「贴钱上班」的银行人,都在想什么?当我们在讨论美国梦时,我们在讨论什么?在全世界都讲“多屏协同”的今天,苹果在想什么?一个说“时尚属于老百姓”的时装设计师在想什么|接力访问051 赵晨曦孩子玻璃心、发脾气时,心里在想什么?88%家长都理解错了费城费尔蒙特公园(Fairmount Park 2013), 樱花节日孩子车祸后选择坠亡的母亲,我们不妨来听听喷子在想什么【趣味测试】你有微笑抑郁吗?别再逼自己了!旗下无糖产品左右互搏,可口可乐在想什么?胡夫金字塔之谜解开了没有?苏州24岁男子跳楼自杀前,他听到了一句“不跳不是人”......她那么爱笑,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警惕“微笑型抑郁”​歌星李玟患抑郁症轻生去世,年仅48岁!“微笑型抑郁症”在留学生中这么常见?!研制核武器,科学家们在想什么?时至今日,人们仍会利用恐惧和偏见,在想象中建构共同的敌人多伦多路虎车主奇葩操作!网友不解:“你到底在想什么!”男人捐精前,脑子里在想什么你抑郁到几级了?|40岁“微笑女王”轻生去世,你的笑容背后是否藏着抑郁?心病有时比外伤更痛 | 人间日签正能量霸凌的产物:微笑抑郁症8分之1男性葬礼上带保险套“以防万一”!性学家:悲伤更刺激性欲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