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腾医药:创始人曾带领上市企业扭亏为盈,布局类器官后又将如何进击千亿蓝海?
嘉士腾医药的创始人黄璘先生在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20多年里,长年保持着一个习惯: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每年都会去国外待一到两个月,跟国外前沿生物医药圈子的同行沟通,了解国外的新兴技术,再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去吸引这些人才和技术来到国内。
黄璘和他的团队关注类器官技术多年,但早期类器官技术更多停留在科研阶段。一直到2017年,这个领域才陆续有重量级的权威学术成果出现,类器官也因此被Nature Methods评为2017生命科学领域的年度技术。也正是这些频频发布的重大成果,加深了黄璘布局类器官领域的决心。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资源积累,2019年1月,黄璘正式成立嘉士腾平台,并出任公司董事长兼CEO。嘉士腾以类器官技术为核心,重点布局“精准医疗+新药研发”应用场景,再辅以精准治疗肿瘤药,致力于打造类器官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创始人深耕医药行业20年,
帮助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在创业之前,黄璘曾担任上市公司“北大医药”“双成药业”的CEO,拥有20年医药上市公司及大型医药医疗企业工作与管理经验。
他32岁就担任上市公司“北大医药”的CEO,是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其中的改革者,“从2000年初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到后来的药品注册制度改革、两票制、集采、biotech的崛起等,我都亲身经历过。”
黄璘不仅在医疗制度方面经历了许多变革,作为上市企业高管,他曾经还领导完成过大型现代化工厂的搬迁建设、技术产品的全新迭代、与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等重大项目。2013年,黄璘就职于北大医药期间,曾负责引进了西南地区第一套连续微反应器,解决了医药原料生产的工艺效率和安全性问题;2014年,他曾领导团队与美国知名跨国药企H公司进行战略合作,规划建设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抗肿瘤注射制剂制造基地。
其中,最为“惊险”的一次经历得追溯到北大医疗收购西南合成制药厂(北大医药前身)。当时黄璘和不到10人的核心管理团队“临危受命”接管这家负担累累的药企,“团队接管的时候这家公司亏损了5000多万,账上只有不到5万块钱,但是员工却有几千人。压力真的很大。”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团队步步为营、扭转乾坤,最终让这家公司获得了新生。黄璘任职北大医药期间,公司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市值创历史新高近150亿元。
黄璘笑谈,“所以我创办嘉士腾感觉相对‘轻松’,说实话过去的压力比创业大多了。创业是从‘零’开始,之前我们却是从‘负’开始。因为之前经历过许多,所以现在反而能放下一些包袱,专心把产品和市场做好,来实现我过去在上市公司没来得及做的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链的布局。”
如今,嘉士腾已经建立了一支涵盖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市场拓展等全链条的高水平专业团队,覆盖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材料学、工程学、药学、医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和技术。近三年来,嘉士腾技术团队自主及与科研合作伙伴发表的SCI学术成果逾3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50分。
凭借团队和技术,嘉士腾在成立初期就获得了包括博济、九州通、深投控、太和医药产业投资等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国有投资基金的青睐,完成了天使轮与A轮融资。过去两年,嘉士腾还完成了类器官的新一代技术的开发与验证,并启动了产业化,已经与众多知名三甲医院和新药研发企业开展了类器官合作。
类器官技术的四大产业痛点
和四大应用领域
在决定深耕类器官领域前,嘉士腾曾调研梳理出该产业存在的发展痛点。
首先,类器官在产业转化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贴近人体微环境。虽然目前的类器官技术已经在一定范围具备了应用条件,但培养皿载体上的类器官能够包含的人体微环境元素有限。如果类器官技术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去发挥它的作用,达到高标准的产业应用要求,需要有更加科学的类器官产品形态设计,比如不断精密化的类器官芯片,能将类器官设计到多器官串联共存。
“并非目前的类器官技术不科学,它的底层技术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学术验证肯定是成熟的,并不影响在一定范围的使用。但未来类器官要想成为产业界爆发式的应用技术,无限贴近人体微环境的问题必须解决。我认为未来10年这个方向都存在不断进步的空间,嘉士腾也一直为此在不懈努力。”黄璘告诉动脉网。
其次,类器官产品如何实现标准化也是一个难题。目前类器官领域的原材料来源五花八门,且不同企业的操作标准不同、人员操作偏差不同。如果无法实现标准化,类器官技术就只能停留在科研阶段,无法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嘉士腾能够实现核心原材料的自产,保证质量均一可控,并且最大程度使用自动化设备完成类器官的培养与实验,加上“生物制药级”的质控体系,确保整个过程标准化。
与第二个问题相关联,第三个则是类器官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复杂性与一致性问题。在类器官实验过程中,如果大部分工作都由人工来手动完成或进行决策,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尤其是一些精细化的操作,操作手法或人为判断略有偏差就会对产品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自动化+AI来解决。”
在前面三个痛点的基础上,往产业端推进技术的转化,就会出现规范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则需要产业端上下游企业以及监管部门联合,共同完善和推进产业的规范化。
基于上述痛点,嘉士腾首先从规范性入手,成为国内率先拿到“临床细胞分子遗传专业”医检所牌照的类器官平台。在后续扩大生产中,嘉士腾所用到的主要材料都将按照GMP条件进行生产。目前,嘉士腾已经在重庆建设了一个4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这也标志嘉士腾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在GMP条件下进行类器官产品生产的企业。
此外,嘉士腾还建立了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生物材料学、医学、免疫学、药学、AI、芯片与3D打印等交叉技术,同时布局了精准医疗、新药研发、科研、再生医学这四大领域,进击潜在的千亿级蓝海市场。
双技术路径+To C、To B同步推进
围绕四大应用领域,基于“肿瘤类器官+多能诱导干细胞来源类器官”双技术路线,目前嘉士腾可高成功率构建20多种肿瘤类器官,以及iPSC/ESC来源的包括心、脑、肝、肾、胰岛、滋养层等类器官。
除了拥有优越的类器官培养与质控体系、可靠的复杂免疫共培养体系构建能力 、可控的生物材料自制能力、先进的类器官芯片设计能力之外,嘉士腾还具有基于完整肿瘤类器官的最新一代超高通量药敏方法,以及类器官AI技术体系,最大限度赋能类器官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嘉士腾是产业内率先实现将类器官技术与AI技术相结合的企业,且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今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上,嘉士腾作为一家医疗领域的企业,其开发的“智能类器官系统”被评为BPAA算法典范医疗赛道银奖。
围绕上述技术,嘉士腾同时布局有To B和To C业务。
在To B端,嘉士腾可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多种标准化的类器官产品以及CRO服务。
针对新药研发企业,嘉士腾可提供成药化合物筛选 、免疫疗法评估、药物毒性评估、临床试验方案优化等服务。针对科研机构,嘉士腾可提供类器官建库、类器官疾病模型构建、类器官免疫共培养模型构建、类器官微生物共培养模型构建 、医学改造的小鼠类器官建模等多种定制模型。同时,针对以上客户,嘉士腾已推出标准化的类器官培养基试剂盒,满足医药研发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自主研发需求。
针对B端客户,嘉士腾即将推出国内首套类器官自动化解决方案,客户通过使用该解决方案,能开展各种类器官的培养与实验。此外,嘉士腾还与众多知名医疗机构、专家开展多维度类器官临床科研合作,类器官的精准医疗应用价值以及嘉士腾差异化技术优势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同。在合作的过程中,嘉士腾还将积极与医疗机构、国家生物样本库开展合作,建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基于AI技术的类器官干库与湿库。
在To C端,嘉士腾可通过最先进、科学的药敏方法为医疗机构与患者提供20种以上肿瘤类器官精准医疗服务。
目前,公司已经形成“嘉捷康®”(消化系统)、“嘉图宁®”(呼吸胸外系统)、“嘉宜安®”(妇科系统)、“嘉瑞克®”(泌尿系统)、“嘉卫宁™”(罕见肿瘤)五大肿瘤类器官产品阵营。此外,嘉士腾利用核心团队近20年在药品领域的技术与资源积累,开发以肿瘤靶向药为主、与类器官形成高度协同的精准治疗药物,形成诊疗一体化的差异化优势,且能快速推动整个项目商业化进程,全方位满足患者精准治疗的需求。
今年2月,嘉士腾的第一个肿瘤药醋酸阿比特龙片(商品名:嘉瑞坦®)已经获批,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将推出一款超高通量的类器官芯片产品以及一款突破性的体外类器官疾病模型产品。
对于创业,黄璘总结道,“过去20年我都在医疗领域里,我所积累的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分析出的产业规律都在这个领域。并且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的关联性不强,但入行壁垒又较高,所以今后也只会在这个领域继续前行,带领团队开发出更多产品,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
提及未来,黄璘表示,“嘉士腾发源于重庆,但是不止步于重庆。目前,我们已经在北京建立了中心实验室。未来,嘉士腾预计将在全国建立四个中心实验室,相关的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也将远销海外。我们布局类器官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类器官是革命性的新一代体外模型,能颠覆传统模型,带来巨大的应用价值。嘉士腾定位类器官四大应用领域:精准医疗、新药研发、再生医学和科研,这些领域的市场潜力是千亿级的,足以让我们下决心布局和投入。”
期待嘉士腾推出更多先进的类器官解决方案,满足临床尚未满足的需求,在类器官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